Wednesday, July 16, 2025

怎麽說

之前有聽某影評人說, 這戲似有意妖魔化聾人族群間的某些東西, 由於不覺有吸引力進戲院看, 一直不以為意, 雖則戲中男女主角有得金馬提名, 女的最終更奪得影后寶座。

終於在飛機上看了, 原來無聲世界中的掙扎日常, 聽人或未有所聞。究竟手語、口語或人造耳蝸, 那種才是聾人跟別人溝通的最佳工具呢? 當中的抉擇, 或有先天後天之別; 像女主角三歲時因病失聰, 媽媽千方百計要她像正常人一樣, 嚴禁她學手語, 視之如邪教的手舞指劃, 要她努力不懈專學口語, 錄好的電視節目要一看再看, 一聽再聽上百次, 直至能跟節目中人說的一樣才可罷休。更藉科技幫助, 裝上人工耳蝸, 便能極大程度上聽到別人說話, 能聽能說, 大學成績優異, 進金融機構, 考精算師資格, 人生前程或比一般正常人美麗錦繡。

男主角屬先天聾人, 一家四口, 沉默無聲, 飯桌上手語激辯, 似有種靜逸的和諧, 他更以聾人為榮, 覺得手語就是他們的母語, 堅決不裝什麽高科技產品在耳朵上, 沉醉在海底的無聲世界, 如魚得水, 遠離繁嚣嘈雜就好。他的小學好友, 不知是先天或後天失聰, 但他會手語, 懂口語, 還裝上人工耳蝸, 在一攝影公司工作, 沒有身份認同問題, 如正常人一般工作, 一般拼搏, 出聾入聽, 不一樣就是力量, 笑容永遠掛在臉上。

戲中如有所妖魔化, 或似是針對人工耳蝸, 因所謂科技產品, 壓根兒就是一盤生意, 估計要裝上一套價錢不菲, 女主角幸有機構贊助, 更以她做大使代言人, 藉以推廣。大型金融機構也因而聘請她做助理, 藉以宣揚傷健共融, 或亦有良心機構的招牌。請了你, 卻不需你做太多工作, 沽名釣譽, 猶如請了一隻吉祥物, 安放在公司; 女主角耿耿於懷, 難以融入, 一點都不快樂。

也許電影要說的, 是做一個自在的人, 無論誰人何人; 如戲中一不高女孩說, 她也曾經裝了人工耳蝸, 但一直不能適應, 最後學了手語, 覺得很舒服, 同濟溝通完全沒問題, 在一聾人辦的咖啡室工作, 很開心。女主角的人工耳蝸過期故障要換新的, 她卻似找到聾人的真正語言, 沉迷手語學習, 最終似也沒再換套新的, 樂於在聾人小學做一個手語翻譯, 做一個自在的自己。   

他說小時候好像五六歲得了一場病, 此後右耳便聽不到聲音, 便獨耳走天下, 生活似也沒什麽不便, 只是二人並坐, 要坐在他左邊, 談天說地, 沒有隔閡。只是說了什麽, 傷了他心, 從此什麽都聽不進去了。不管你怎麽說, 都消失於空氣中, 一切社交工具都中斷了, 世界再也沒有回聲。曾問他為何說話用的詞彙總那麽極端那麽嚴厲, 他不語沒回答; 卻說從前某個朋友斷交後再也沒聯絡, 為何如此絕情。

真不知怎麽說。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