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27, 2006

遙遠的他

夢縱使不會醒,但死亡別狂傲,我還在這裡,在西雅圖深山的小溪旁,在日本香港新加坡幾位學生的前途上,尤在各兄弟朋友的深心中。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但你我竟相逢在黑夜的海上,風雨過後,將來還會在天涯相見。

怎麽我會如此的難過,是因為那遙遠的他,還是我自己?

Wednesday, July 26, 2006

排隊

遠處是啥風景
黑壓壓一重重
看不清
總有希望排在前
漫漫路萬千
同行的等待緊緊挨靠
綿綿似不可考
企盼翹着首
踮腳期期未有期
一時的焦慮插進來
後跟的無奈怯默不聲
唯有忍耐繞着長龍
蜿蜒滑過風雨
年月中蠕進
不爭先
只恐身後的落寞
茫茫無邊

排隊 - 朱銘雕塑


Picture(22)o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排隊 - 朱銘雕塑


Picture(27)e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排隊 - 朱銘雕塑


Picture(7)a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Tuesday, July 25, 2006

旅行的意義

本地人血汗的現實裡, 偏有一批批遊來尋夢, 東張西望, 亂拍照片, 不知所云.
(卡萊爾故居-余光中)

我們去旅行, 離開了平時慣常的生活軌跡, 放開懷抱, 很多時會在異地遊歷中, 發現自己真正的一面. 人家血汗的現實, 似是我們憂鬱的床, 而我們卻在夢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這可會是旅行的某種意義呢?

Saturday, July 22, 2006

你休息好了嗎?

有人說: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不知道你最近生活上是不是有什麽困擾, 寥寥幾字的留言, 似有無限的感傷. 興許是我多心而已, 那似淡還傷的片言隻句, 其實只不過是偶爾一個無聊失眠夜的煩倦之嘆罷了. 是嗎?

不知你有否到時代廣場看朱銘的雕塑, 據說除了戶外露天部份, 二樓商場裡還有其它展品. 看着這些銅雕塑, 總疑問究竟是怎樣雕鑿出來的, 只空手一刀一刀的大斧砍刻, 還是要用模具細磨什麽的呢? 曾經看過有關黃永玉的一個節目, 提到有本書叫[佛羅倫斯50對最能幹的手], 隱約看到一雙手年復年日復日地做着同一件工作, 畢生只專注於一件事, 終成自己此生無悔的大成就, 縱使成就的可能只是一碗人人稱許的麵條. 這樣的一對手令人感動而神往.

無論如何能幹的手也需要休息, 因為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還有做更多可口的麵條.

祝生活愉快, 一切安好!

Friday, July 21, 2006

太極

銅軀緩緩沉下
左手微提撥弄輕風
右手慢升卻撩不起漣漪
把左腳踏進人生
雙手輕輕合攏欲擁抱一切
年月又從身旁流過
一個穩步凝定此刻
兩袖順勢往身後揮去
可有清風薰吹周遭
單足屹立
雙臂伸張如翅
把思緒傾卸一側
屏息欲飛
飛自紛擾的世道
呼納吐吸間
游想於冥冥的太虛
恒翔在不可說的極度

太極系列 - 朱銘雕塑


Picture(28)a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太極系列 - 朱銘雕塑


Picture(36)e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太極系列 - 朱銘雕塑


Picture(40)e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太極系列 - 朱銘雕塑


Picture(37)k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Tuesday, July 18, 2006

休息 - 朱銘雕塑


Picture(29)ek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這個時代太紛擾
走累了坐下來
休息一會不再繞
把思緒側一邊
讓滿腦的希望抛椅後
東歪西倒顧不了

休息 - 朱銘雕塑


Picture(30)e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那管世俗熙攘復熙攘
異望又異望
展覽人前心事渺
我獨閉上眼睛尋清幽

休息 - 朱銘雕塑


Picture(32)a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隨身的累贅帶不去
何妨一歇南柯如夢了

Monday, July 10, 2006

興亡之責在吾曹

閱讀報上一則有關政經名人的花絮新聞得知,唸過的小學原來今年已創校44週年,日前還邀請了現已貴為銀行大班的一位校友回校向小師弟小師妹演講,演講內容是什麽,文章沒有細表。

我的小學座落在北角的一個小山丘上,真的是獨據山頭,頗有點孤芳自賞的味道。創校的那些校董們,可能都來自江浙,在一個百分之九十八講粵語的社會,民眾還沒有什麽要向北望的時候,便己擇善固執堅持以國語教學。是的,是國語,那時不叫普通話,其實也不並普通,因以國語教學的好像只此一家。說以國語教學並不是掛羊頭賣狗肉,記憶中除了英文一科,有老師可能不諳國語而用粵語外,其他大小科目都用國語,所以六年下來,同學們都能講一口流利國語,反而上了中學用粵語朗讀中文都結結巴巴,有如異類。

好像是三年級開始才學[國語拼音],採用台灣的拼音系統,那些ㄧㄨㄩ注音符號猶如達文西密碼般難掌握,雖然不是主科,但每次考試都戰戰兢兢,沒啥信心。有一回不知怎的總拼不出準確字音,急得都想哭,後來幸虧老師手下留情,才勉强給個及格。學校圖書室的故事藏書不少,由乞丐王子到龍王三公主,古今中外,為小學生展示一個多彩的世界,估計都是台灣出版,書上的每個字旁邊都有國語注音符號,故事看得津津有味,而注音符號一般都抛諸腦後,不甚了了。

我們音樂課唱的歌,也都是以國語唱出,一直不知道那些音樂本上的歌是不是特地為我們學校而編作的,只覺得那些學過的小學兒歌,一定要用國語才能唱出曲中意境及情懷。有一首蘇格蘭改編歌曲,好像叫[藍鐘花],歌詞說:[請你告訴我,高原的青年在何方,藍鐘花長盛開,在他居住的地方,我永遠惦記他,希望他平安回來。]不知道是否先入為主,如用粵語唱,總覺有點別扭,那怕是[在森林和原野是多麽的逍遙],也不要像小豬麥嘜那種奇腔趣調。

學校分上下午班,上午班放學後,下午班的同學要在一有蓋操場排隊等上課室,有一些高年級學生不知性急還是為了炫耀,經常會吹噓如何偷渡,以比馴守排隊的同學可以早一點到課室。由於校舍座落山頭,地勢似有幾分儼如山上古堡的險峻,要偷渡只有走後門一途,而通往後門的是一條坡度頗斜的梯級路,由英皇道往上走,興許也有上百級,而且非常窄狹,緊可過人,小學生急走其上,想必驚險有致,不知會不會也練就一身冒險精神,以助將來闖蕩江湖無懼色。進了後門應是地下層的圖書室,由此地如何避開老師耳目竄上二三樓的課室,就不得而知了。

據說從學校後面的這條陡斜梯級路一直往上走,能到北角半山的賽西湖,山上湖邊景緻如何,由於膽小從沒上去過,無縁得見,不得而知。但迄今仍記得國語課本上(忘了是哪年級),有一篇關於它的課文,不知是那個騷人墨客在遙遠南國小島憶江南,最憶是杭州,也使一眾小學生學得蘇子名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東南文物,蘇浙之光

中國的東南,現在叫華東,更時髦的是叫長三角,是源遠流長歷史不可或缺的一角,這裡的文物風華比起粗獷的中原,可能更有一種令人可堪細味的精緻優雅;這地區的湖光山色、庭園樓閣、戲劇文學、方言人情、尋常菜餚,也都好像一一有着淡雅輕柔的味道,不悍冽。聽過好幾個杭州人在一時毫無頭緒的情境下,就是豪邁男子,都會不自覺地輕呼[見鬼咯]的口頭禪,那種委婉陰柔的語氣,竟也帶幾分性感。杭州人說他們崇尚悠閑生活,就是不太富裕的人,也願意花錢在追求生活品味上,一到假日即到只十數分鐘車程的山中茶園悠游忘憂,而把城中西湖留給摩肩接踵的外地客。

果真是[柔弱勝剛强],據說江浙兩省的年生產總值,在全國省市中一直名列前茅,而且人民也較均富,連中央政府也想對其發展模式深入研究,以便別省也能有所啟發,解決日漸嚴重的貧富懸殊的問題。我的母校創立自同鄉,那些創校校董們如回到今日的江浙,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故鄉是變好了還是變差了?他們過去在南海一隅的堅持,是擇善固執還是昧於時勢? 現在反攻大陸的可能只是一些傳統詞彙,君不見現在上海頗為紅火的本幫菜館就叫做[蘇浙滙]。

有師長的訓導,有父老的讚賞。

學校的老師大都粵語不靈光,校長也不例外,廣義上都說自己是上海人,可能真正的籍貫是江浙某縣市;平常他們都說國語,偶而一兩句帶有濃厚口音的廣東話,就如北方小姐講陰謀似的,同學們都會竊竊私笑。據校刊所載,這些四五十歲的老師,包括校長,大都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這大學還在嗎?),他們是如何南來香港當小學教員,這當中可能每位老師都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但遺憾他們從來沒有在課堂上向同學們細說當年,是舊事不須記也不堪記?

我們的老師絶大部份是女的,但也有一兩位男老師,男老師帶上粗邊黑眼鏡,頭髮油梳得井井有條,整齊的襯衣西褲穿著,腰板挺直,對待學生可能比一些女老師更嚴謹,或是較古板,像是民國某年走來的五四新青年,一心以薪火相傳為己任似的。

我們如日方中的女校長,永遠穿著貼身的長袍服,笑容滿面,說話和藹可親,在小學生眼中非常高貴,很有威儀,但校刊上的照片,驟眼看卻像奸妃李香琴,不知道真正的校長會是怎樣的。而嚴厲的則是訓導主任,同學們聞之色變,暗以老虎相稱,似是學校最不受歡迎的老師。一善一惡,可能管理一家小學,也要講究張弛之道,才可將一幫頑皮學生治得服服貼貼。

估計是會講流利國語的師資缺乏,有一年突然來了好幾位台灣老師,她們都比較年輕,好像大多未婚,離鄉別井來到香港教書,為的是什麽呢?現在長駐上海江浙東莞的台灣人數以拾萬計,而我們那些老師們可說是當代向外打拚的先行者了。當初花樣年華凝望窗外,別了家在台北的鄉土,從一個海島到另一個海島,[和]字永遠唸成[漢],老師們現在哪裡呢? 可有在現不知還算不算是匪區的小城落地生根?

學校裡大部份學生都是閩南人,猜想也有百分七八十,同學們的家庭背景似大同小異。就像那現貴為銀行大班的校友,他說他五歲時從大陸來港,住在北角,旅居菲律濱的父親即敎誨他要努力讀書,一定要考進這家小學云云。這小學在閩南同鄉中是很有名氣的,一些長輩問小孩在哪唸書,如答說是這家,大都稱讚有加,似已邁出光宗耀祖的腳步,我想小朋友們也都會沾沾自喜。

有很多同學畢業後,沒有在香港升中學,而是舉家到菲律濱與父親團聚,落地生根,在那邊升學、就業、結婚、生子,據說現在菲律濱有一個頗大規模的校友會,也就不生奇怪了。有一位原讀上午班的朋友說,他一位移民菲律濱的小學好朋友,回港旅遊,與小學故友重聚,昔日十二三歲的小伙子,現已變成[麻甩佬],已有好幾個小孩了,直是[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的寫照,大顆兒重聚敍舊,可能更有[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之嘆。

畢業好多年後,有一次禮拜天心血來潮,帶一個朋友回山丘上的小學參觀,感覺學校裡的一些設施怎麽都變小了,走廊欄杆也矮了,過去需要踮腳才能看到壁報板上端的貼堂文章,現在卻伸手可及,就在眼前。只是那禮堂還是那麽高那麽大,舞台上端的四字校訓仍然煌煌,曾幾何時曾在這禮堂參加了多少次週會及畢業典禮,有時是上台領奬的一份子,有時則高高坐在二樓階梯式座位上觀禮,看滿堂歡欣與熱鬧。

林海音小學畢業唱的驪歌,可能過早地讓小孩知道人生聚散無常又無奈,而我們的畢業歌卻似是創校先輩的夫子自道,真不知道十二三歲的小學畢業生,有多少人能有深刻體會。或是以前世道艱難,少年人都較早熟,而且小學畢業了,可能真的要投入社會工作,歌詞也許真的說出了憂患年代對新人後浪的寄望。但這樣的畢業歌,現在畢業的小校友又會否有共鳴,抑或只覺是禮儀的喃喃,對牛彈琴,不大了了?

我們的小學畢業歌是怎樣唱的呢? 歌詞已忘了一大截,網上又查不到,只記得好像有這樣的詞句:

春風化時雨
桃李同受教
學成以致用
基礎喜堅牢
從此投入社會去
記取師長訓導
莫噓我年紀小
興亡之責在吾曹
整齊嚴肅揚正義
要把國家社會重任一擔挑

小學畢業了好多好多年,投入社會也已好多好多年,我們有否記取當初師長訓導,肩挑重擔,毋忘興亡之責在吾曹?

Wednesday, July 05, 2006

我如何能夠一一去算清楚

網友問,在香港最想普選的會是些什麽人,以何種學歷最多,哪個年齡層最熾?

我想要找到答案並不太難,或者只要有全民公投,再把有關公投票設計一下,應該可以一窺全豹,不用瞎子摸象各說各的。但要全民公投談何容易,在可見的將來,朝廷中央是不會允許香港人以此種方法說出心中所想的。

昨天(1/7)的遊行有着各種各樣的訴求,要求普選、最低高資、小班教學、愛護動物、有機食物、全民公投、保護海港、釋放程翔、港人子女來港、副學士、保釣、民運等等,不一而足。最令人感動的,有幾個年輕人在鵝頸橋安全島上設立一小攤位,攤位就在欄杆圍着的一小三角位裡面,有人伸手向遊行人士派發傳單,另有兩個乾脆站在密密的遊行隊伍旁邊,一人不用擴音器地高聲叫喊: 同志不同志,社會一分子,一人將彩虹小旗及募捐箱高舉頭上,箱裡的捐款卻少得可憐;而不遠處黃煜民在[嗌咪]、長毛在募捐,遊行人士經過他們的攤位,都會停下來聽聽黃煜民說什麽,說到要點處,大家舉手歡呼致意,大破慳囊,長毛雙手抬捧的捐款箱紅紅滿滿。雖然遊行人士似視若無睹,對他們的呼喊毫不在意,但那個子不高的年輕人,仍不竭地搖着手鈴鼓高喊: 同志不同志,社會一分子。相比之下,這幾位張掛彩虹旗的年輕人,他們的訴求對比於黃、長的鬥爭目標,可能更加舉步維艱。

我想如果香港有普選,小眾人士及弱勢社群,或者才能有足夠及公平的機會選出他們的代議士,以說出他們的訴求和理據,並受到尊重,在發出聲音之餘,也會有所妥協,這樣的妥協才是真正的妥協,從而找出社會的走向、施政的準則。當然如果你對香港人沒信心, 那又另當別論。

我們覺得現在生活很好,是現有制度的既得利益者,深怕政制一有根本性的改革,情況可能會變差,所以嚴加抗拒? 如果你問當今中國中上層階,政制改革是否需要,我想他們定必反對,因在現制度下,他們生活得很好,非常好,是既得利益者,是有關制度的適者生存者,他們甚至會看不起那些生活在極低層的人,覺得這些人是失敗者,闔該如此。但當大部份人發覺他們其實輸無可輸時,什麽時候有人振臂一呼,一呼萬應,所謂動亂可能一觸即發,一發而不可收拾。有人經常以台灣為惡質民主而振振有詞,但台灣人相對均富,不患寡而患不均,他們只有吵鬧,沒有動亂。如果你問台灣人是否願意回到過去沒有普選的白色專政時代,我想台灣人會駡你神經病。

陳方安生是否忽然民主、騎劫民眾、另有企圖? 就算有,這又有什麽關係呢? 如果爭取到民主普選,而她又出來參選,到時候你不認同她的政綱,大可以不投票給她。那怕她當選了又食言,民意也會將她轟得狗血淋頭,如她真的執意跟人民對着幹,重現零三七一怒吼,香港人也就駕輕就熟了。

回歸初期,有一次陳方安生上CNN接受訪問,可能當時她真的覺得香港人從此當家作主可大展拳腳,意氣風發,滔滔不絕地訴說香港的種種事項。但當主持人問她,你對亞洲地區有那麽多女性領袖,如昂山素姬,有何看法,螢幕所見,她似一時答不上來,只說跟菲律濱前總統科拉桑曾有過接觸,覺得她很能幹,接着又把話題拉回香港,說香港給予女性足夠機會發揮才幹,沒有歧視。我想當時被國際傳媒譽為[香港良心]的她,可能根本沒什麽國際視野,並不太清楚別國發生什麽事,不知道人家如何在惡劣環境中爭取民主,艱難險進一路走來的歷史。但這可會只是她一人,不會是大部份生於安逸香港人的寫照?

眾士諾諾,一女諤諤。作為[香港良心]的陳方安生,當一些極端保守人士攻擊香港語論空間過於寬鬆,朝中人士不知是否噤若寒蟬,都默不作聲,好像只有她立時起來公開反駁。而當社會上人人向北望,精英巨賈都說要與大陸融合,好像也只她敢獨排眾議,以撲克的臉孔說,香港要堅守兩制,保留茶垢,淡化一國,面向世界,成為真正的國際城市。誰對誰錯,或者一切惟待歷史定奪;但當現在越來越多大陸人對香港都有點看不起了,時間先知又是否在露端倪? 如今她脫下貴族的旗袍,換上百姓便裝, 決意走入人群,會是香港之幸或不幸?

昨天的遊行,上了年紀的好像不少,年輕人相對卻似未見踴躍,是年長一代生於憂患信有明天,而年輕一輩耽於逸樂,有沒有普選於我何所哉? 抑或是這個社會令他們太心灰,短視、自私、貪婪,由是哀莫大於心死?

其實遊行真正人數有多少,誰又如何能夠一一去數清楚? 如果昨天你有在遊行隊伍當中,人數或許真的少了,但香港人那據理力爭的棈神和決心,卻是從來沒有減少。

很多人說他們反23條,03年七一也擠身洶湧人流當中,義無反顧,沾沾自喜,因沒有缺席歷史。然而23條只是擱置,現在仍是懸在眾人頭上的一把刀,如果香港有普選,會不會是對這或許是惡法的最好制衡?

[忍無可忍的時候,我會挺身而出],也許這才是真正的香港之歌。

Saturday, July 01, 2006

立見天國

不在乎天堂是否有70個處女正在等着我,但沒有尊嚴的生活,生不如死。

這麽多年來,我只在6歲得了急病的時候,離開過西岸一次;這裡頹垣敗瓦,鐵絲網那邊卻高樓大廈。讓我打扮成佔領者的模樣,綁上通往天國的引子,引子一拉,立見天國,世人或會驚愕一陣,但他們可會看到我們的境況。

我們手無寸鐵,有的是這不死的心,不肯屈折的腰。佔領者壓迫我們,卻以受害者自居,世人袖手旁觀,受壓迫者又何妨也成為謀殺者,以喚起你們的注意。佔領者除了飛機大炮,復以卑劣手段攻擊人性的弱點,期藉此摧毀整個民族。

神啊,誰人當可在這土地上生根,誰人又註定一生流離失所。如沒有性能好的水過濾器,這荒漠上的甘泉,可會令我們子孫繁衍直至千秋,誓與佔領者爭鬥到底,前仆後繼,永不言敗。

坐在佔領者民眾當中,一手握着那引子,在拉與不拉之間,我想起媽媽,在去與不去之際,我終於看到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