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26, 2006

某刻的歌

忘了是什麽深宵節目,一回午夜收音機竟傳來這首歌,精神為之一振,猶如路上碰到一位好久不見的老朋友-----這歌自己有時也會不自覺地哼唱。記得中學一位新學期才來的中年阿sir,不高的個子似已發福,頭頂也有點稀疏,教中文,有一次不知是受音樂老師邀請還是什麽,來到音樂室與大家一起分享音樂,在課堂上,他以男中音也唱了這首歌。

淡淡的三月天
杜鵑花開在山坡上
杜鵑花開在小溪旁
多美麗啊
像村家的小姑娘
像村家的小姑娘
去年村家小姑娘
走到山坡上
與情郎唱支山歌
摘枝杜鵑花插在頭髮上
今年村家小姑娘
走向小溪畔
杜鵑花謝了又開呀
記起了戰場上的情郎
摘下一枝鮮紅的杜鵑
遙向烽火的天邊
哥哥 你打勝仗回來
我把杜鵑花插在你的胸前
不再插在自己的頭髮上
淡淡的三月天
杜鵑花開在山坡上
杜鵑花開在小溪旁
多美麗啊
像村家的小姑娘
像村家的小姑娘

學校一直到中四都有音樂課,我想課程都是老師自己編的,有古典音樂欣賞、樂理、唱歌等,這可能是自己中學時最喜歡的科目,每回上課都很興奮,考試成績好像也較優異。尤其是唱歌,迄今還記得那些中外名歌,現在也還能唱上幾首,O Black Joe, 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 Santa Lucia;中文歌更可能是强項,因以國語唱,自恃可較別的同學唱得字正腔圓,天倫、紅豆詞、一根篇擔、白雲故鄉,濃濃的中國情懷,在還沒有所謂校本條例甚麽的,殖民地官立中學的老師也能自由地在一班少年人心中,傳承幾顆優雅文化的種子。

[Gone are the days when my heart was young and gay.] 時光飛逝,同樣的一顆心,是否仍然年輕和快樂? 多少次[展不開眉頭,捱不明更漏]的時候,心聲寄何處?[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 高山上可有知音? [擔起了扁擔,我要去荊州],收拾好手拉杆行李箱,明天又要出差,這次又是去哪裡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如果命中註定是孑然一身,將無吾幼可幼,或者真的只能幼人之幼。[朶朶白雲飛向我的故鄉],我的故鄉會否永遠一片藍天、朶朶白雲?

唸初中的時候,經常跟一些大哥哥大姐姐校友一起去旅行、遠足,偶爾也會有露營,大潭篤、烏溪沙、嶂上,到處都有響亮的歌聲,而自己也學了不少別的地方可能難得聽到的一些歌曲。

I love to go a wandering,
In the mountain track.
And as I go,
I love to sing,
My knapsack on my back.

背囊已卸下多時,山裡也很少去了,但仍到處wander,就不知道是否happy。

河裡青蛙從哪裡來
是從那水田向河裡游來
甜蜜愛情從哪裡來
是從那眼睛到懷裡來
哎喲媽媽
你可不要對我生氣
哎喲媽媽
你可不要對我生氣
年輕人就是這樣地戀愛

媽媽應該還在生氣,這回是兒子為什麽一直不結婚?

太陽下山明朝依舊爬上來
花兒謝了明年還是一樣的
開美麗小鳥一去無影踪
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

小鳥曾在維多利亞海峽上空翱翔,卻已飛出了鯉魚門,遠遠無影踪,還會回來嗎?


人生某刻,你是否也會想起某首少年兒時曾經唱過的歌,對那當初不甚了了的歌詞竟有所觸動,隱然還有想哭的壓抑?

Saturday, October 21, 2006

青春舞曲

周末的天壇公園好不熱鬧,歌聲處處,外國遊客都會到祈年殿、回音壁、圜丘等名勝參觀、拍照,有的可能還會為中國古建築的精心設計及完美結構而讚嘆不已,但大部份的本地遊人卻大夥大夥地聚在廻廊上、樹蔭下、花圃邊唱歌。

唱歌的人大都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男多女少,大多手拿一個塑料夾本,裡面是一張張的簡譜歌紙,幾個男的以手風琴、口琴等樂器伴奏,地方曠大,有的還設有擴音器,以便唱歌的人都能聽到樂聲、節奏,不致跑調亂套。

他們唱的都是一些老歌,有邊疆、有草原、有駝鈴、有月光,也有白楊樹、也有百靈鳥,還有紅旗、還有主席、還有夢,他們歌唱的是逝去的日子,似要喚回自己的青春小鳥。

地上放著幾支不同音調的口琴,大夥兒七咀八舌地說下一首唱什麽歌,歌曲選好,一個頭髮凌亂穿著汗衫有點發胖的男人隨即挑了適合音調的口琴,然後以無限深情的口吻大聲說: 姐妹們,妳們盡情地跳吧! 那深情的聲音是從口嚨裡一字一字地吼出來的,似還帶着那股曾經火燙心胸的革命激情。另一中年男人負責唱,可能久疏練唱,拍子有點亂,一滿頭白髮的女人急忙跑過來,又幫唱又拍手地糾正男人的節奏,繼而索性男女合唱;而四五個女人不亦樂乎地跳着舞,有穿平底鞋、有穿高跟鞋,有不施脂粉、有淡妝小抹,有短髻燙貼、有長髮亂甩,她們大都兩手平胸伸往一邊,上身挺直,臉帶笑容,雙腳跟着音樂節奏一踏一踩,兩手又施然地挪伸至另一邊,似是新疆少數民族的舞步,搖曳的及膝裙,彷彿有一陣由天山腳下南山牧場吹來的青草香,在鬱悶的夏日下午,予人清涼感覺。

太陽下山明朝依舊爬上來
花兒謝了明年還是一樣的開
美麗小鳥一去無影踪
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
別的哪哎喲 別的哪哎喲
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

Wednesday, October 18, 2006

南禪寺



石子如海

一隅的浩瀚

波紋不興

悄步走過

廊外的風光

聲色不動


幾許千山風雨後

只對此刻

獨坐入靜

無垠一片

在遠方

Saturday, October 14, 2006

流浪之歌

前不久閱報,香港一隊年輕口琴四重奏到德國參加比賽,好像得了不錯成績,比賽過後,他們也在一小鎮的廣場上作街頭表演,一嘗箇中滋味及感受。街頭演奏是歐洲大城小鎮一道惹人聯想的風景線,每回看到,總要駐足傾聽一會,在琴聲樂韻裡嘗試窺看眼前這流浪者背後的故事。

在阿姆斯特丹,數位身材短小、皮膚黝黑、身披大塊麻布氈子,各人吹着大小不一、三角形狀的樂器,像是由一根一根的竹管組合而成,他們又吹又跳,樂音清脆高遠,節拍輕快,猶如南美高原上的空谷靈音;千里回音,越過赤道,越過大西洋,縁何會飄來北海世俗的一角? 另一邋遢的青年,帶着兩條大狗,瑟縮在大街的牆角,吹着寒酸的口琴,琴聲破碎不成調,可能正是他一路走來跌跌碰碰步履的註腳;無語的狗隻溫馴地趴伏在身旁,眼光雖然有點呆滯,但對這似朝不保夕的主人卻不離不棄,人與狗的命運緊緊地拴在一起,沒有怨言;偶爾遊人賞予一兩塊零錢,我想更多的可能是為狗的深情一片而感動的。

在維也納街頭寒冷的傍晚,一十三四歲男孩把家當立在一旁,在百貨公司光亮的櫥窗前,身體搖來擺去地拉奏着一細小的手風琴,不諳當地語言,不知來自哪個東歐小國;寒風凜凜,前路茫茫,明天又會浪蕩何方? 在一車站廣場坐着一個中年人,似閉眼孤伶伶地拉着二胡,四周無人駐足;遠遠看去,一張乾瘦的臉似被路上風霜磨蝕得更加苦澀,聽不見二胡的憂怨聲,卻看到天涯孤客的落寞;故國或許正意氣風發,但他滿腔的鬱結卻無處排遣,胡不歸的落魄失意,只獨寄於異國寒風中。

在不來梅(Bremen),一年約十二三歲的男孩,面前放着一樂譜架,全神貫注地吹着橫笛(flute),好像還穿著禮服,不知是否想在什麽正式表演前先在大庭廣眾練習一番,以壯膽色,但同行的德國客戶卻說,他一定要給這男孩幾個馬克以示欣賞。在不來梅市中心廣場還有一雕塑,是四隻動物,一隻騎在另一隻的上面,最下面的是驢子,接着是狗,然後是貓,最上面的是公雞。傳說牠們是不來梅城的音樂家,各自都有一段可憐的故事,老弱無依,但憑着驢叫、狗吠、貓喵、雞啼,居然也湊合成四重奏,奇異的音樂把强盜嚇得抱頭逃竄,在流浪的街頭,終賺得幾頓溫飽和棲身之所。

[我要孤身到異鄉,要靠雙手闖出夢想],但我們又有多少夢想無奈遺留在流浪的路上?

Friday, October 13, 2006

我倆


Picture(33)ul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窗外的金黃姍姍未來
一室的紅霞安坐相看
細語你我的春夏
似去還綠
天涼好箇秋
仍有點早
心中的白雪已相約
欲冬日飛舞
在無聲的門外

Thursday, October 12, 2006

寒山寺


Picture(79)de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生活的涓滴細細流成清溪
流過高山淌過低谷
滋潤了心志
灌溉了希望
我偶爾從溪邊走過
赫然見到寒山寺
多少回夜半鐘聲
傳自虛冥的國度
響徹實在的心中

Saturday, October 07, 2006

相忘於江湖

香港無線電視很久以前有一齣連續劇叫[江湖小子],兩位男主角一是當時得令紅小生伍衞國,另一則是初挑大樑的周潤發,具體情節已不記得,故事大概是講兩個在新區長大的好友,踏入社會後各自努力向上爬,但卻漸行漸遠,終在正邪路上分道揚鑣;相濡以沫,終究何如相忘於江湖。

新區已舊,知音不再,但仍然記得那口琴聲,當燈火熄滅,在深夜的球場上響起,[夜已深,午夜夢迴苦追尋……],吹口琴的那人,似曾相識,卻不知可會是自己?

Monday, October 02, 2006

仍然記得那口琴聲

電影[斷背山]中Jack兩次吹口琴,鏡頭好像都看不到口琴,都隱沒在他緊貼口邊的碩大手掌裡,但熟悉的琴聲令人有說不出的親切。

口琴可能是孤獨者的樂器。

放一隻口琴在口袋裡,走遍大江南北天涯海角,寂寞時拿出來肆意吹兩口,你並不一定需要懂得如何吹奏,只要隨意吹下去吸上來,即會是一道一道混雜和音,要什麽節奏,就放任地長、短、跳、拉地吹吸,即可抒發內心,況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首歌,何妨讓山谷與你共唱。如在四野無人的夜晚,憂怨的琴聲卻會使人潜然落淚,[夜已深,午夜夢廻苦追尋……..]

但電影中Jack吹奏的是快樂的心聲、甜美的時光、群山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