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21, 2006

消失了的光影 - 皇都

從國都往筲箕灣方向走,只過一個街口就是皇都戲院了。皇都的主門斜向着英皇道,上面是一個大圓頂,頗有特色,九八年有一齣電影叫[去年煙花特別多]曾在這大圓頂上面取景,那時戲院已經關門,好像改作桌球場館了。

有位比我大幾歲的同屋鄰居曾在皇都當帶位員,一天五場固定時間開場,周末午夜場,好像頗多空閒時間,可免費看電影,還有贈券票,很是羡慕,心想以後我也要當此等優差不可。好像一有嘉禾公司開始,皇都即為旗下影院之一,我想大部份看過的嘉禾電影,從許氏兄弟、李小龍、到成龍的影片,都是在皇都看的。印象最深的是[半斤八両],記得看到許冠文聽着電視的健康操節目烹煮鴨子,簡直笑不可當,整個肚皮抽蓄,身子不由控制地從椅子滑到地上,眼裡可能還噙着淚水,一手緊撫着有點痛的肚子,不知道是年紀小特容易被逗笑還是什麽,那種極度喜樂的痛苦從來沒有過,戲院裡笑聲震天,卻又似在為這港產片的經典場面喝采。

有一年農曆年上映由雛鳯鳴主演、吳宇森導演的[帝女花],感覺跟在電視上看的古裝片很不一樣,後來看一些有關電影評論,才知道可能是那時吳宇森還是一名氣不大的導演,鬱鬱不得志,不甘心被指派導演戲曲片,故加了很多電影技巧進去,以突破傳統戲曲片框框云云。但有一點也不能免俗,春節乃喜慶日子,公主駙馬雙雙[香夭]殉情似不吉利,故影片最後也加了二人雙雙化蝶升上仙界,一派歌舞昇平的景象,歡樂年年,真的是[公主已遭劫難我不願再聽],不怕荒山冷靜,只怕流年不利。

其實皇都戲院也曾是演大戲的場所,余生也晚,未能一睹任白波的輝煌演出,但印象中[雛鳳鳴劇團]應也曾在皇都粉墨登場鑼鼓開演的,因好像不時聽到帶位員鄰居說見到波叔呀、誰人呀、誰人呀……皇都戲院的主體建築物現在也還沒拆卸,但才子佳人帝王將相卻早已偃旗息鼓多時了;沒有了舞台,生旦不繼,戲迷已老,曾是港人的大眾娛樂,將如何傳承下去?

Wednesday, December 20, 2006

Merry Christmas


Picture(89)xm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It's said this is probably the tallest Christmas tree in Beijing this year.

Merry X'mas and Happy 2007!

Monday, December 18, 2006

消失了的光影 - 國都

小時候住在北角電氣道,一屋七八伙人,小孩子好幾個,沒人有電視,想看就要去別樓或到公園的涼亭,但是看電影還是有的,經常跟比自己大幾歲的同屋鄰居去國都戲院看週日早場。國都也在電氣道上,從家徒步走去,約10多分鐘可到。那時的早場也分前座、後座及超等,前座門票四角,但只有靠近銀幕最前的四排而已,早場10點半開場,但10點才開始賣票,我們大都9點多就到戲院門外等開閘,等閘門開始往上升,只升了一點點,底部一有足夠空隙能進人,大部份在門外等候的即彎身滑竄而進,一窩蜂湧到前座票房買票,由於座位有限,向隅買不上是經常有的事。

那時的早場放的都是粵語片,好像什麽片種都有,但我們最喜歡看是武俠片,每回總是看的眉飛色舞,興奮不已。有一次忘了是曹達華還是曾江演一個落魄大俠,到一家路上食店吃飯,只叫了一碗白飯,食店伙計問要什麽菜,大俠說什麽也不要,只將桌上的醬油淋在白飯上,竟也吃得津津有味,看完電影回家,也有樣學樣的只醬油白飯吃了好幾餐,簡單快捷且還有點俠義之風,吃了便匆匆下樓等校車上學去。

早場也有些艷情片,主角大都是伊雷李紅(?),故事可能都有點說教的外衣,但呈現出來的鏡頭卻可以是很大膽。如女主角只脫剩一條g-string在一班色迷迷的男顧客群中跳艷舞,坦胸露兩點,搖擺雙股間,露骨程度跟現今電影比,或有過之而無不及,看得小孩子目瞪口呆,臉上可能還有點發熱。

有一齣由鄧光榮與胡燕妮主演的電影叫[浪子與修女],具體內容已不大記得,只記得有一幕飾演飛女的黃莎莉只穿三點式緊緊依偎在浪子鄧光榮懷裡,浪子冷冷的毫不在乎,酷得不得了,印象深刻,從此好一陣子有鄧光榮的戲總千方百計要看上一回,可能在小小心中還想將來成為一個浪子呢。

那時國都正場主要放映邵氏電影,同屋鄰居有一胖阿嬸,她兒子在國都當帶位員,經常有贈券票,戲說看電影是糊眼睛,她喜歡看黃梅調,尤其是凌波主演的,據說凌波是廈門人,所以加多幾分親切感吧。有幾回也帶我一起去看,三笑、血手印、魚美人,才子佳人書生仙女什麽的,黃梅調也悅耳動人,但曲調相對簡單,有些看着字幕也能跟着啍唱。那時不曉得,[血手印]裡有首歌叫[郊道],現在可是經典名曲了。

後來好像脫離了邵氏院線,改放其它首輪港產片,七十年代末很多齣新浪潮電影都有在國都放映,如[山狗]、[凶榜]、[撞到正]、[第一類型危險]等,但這些經典的驚悚片我都沒看過,或許是天生胆小之故不敢看吧。再後來國都也放映西片,但好像都不是什麽巨製大片,然而一些小本製作,可能你連電影名字也記不起來,惟電影內的一些歌曲卻迄今難忘,You light up my life、When a child is born,耳熟能詳之餘,不能磨滅的更可能是那消失了的光影青春。

Sunday, December 17, 2006

消失了的光影 - 影藝

十一月底,影藝戲院結束了在香港十八年的光影歲月,一些戲迷影痴尤其感慨惋惜,不少人更在最後一天放最後一場電影前專程到灣仔跟心儀的朋友說再見,戲院閘門徐除降下,燈光熄滅,但消失了的光影在眾人的心幕上,似仍長久不褪。你在影藝最後看的是哪一齣電影呢?

那天週末一早到深圳見客戶,中午吃過飯後,回程坐大巴從皇崗直達灣仔碼頭總站下車,信步經過影藝,其中一院正上映大陸電影[上學路上],看錶已是兩點四十幾分,電影應已開始十多分鐘,仍毫不猶豫地買票進場。電影發生在寧夏的黃土高原,是關於一個十三四歲女孩子在暑假裡千方百計去賺取人民幣廿四塊八以交一些學雜費,從而能在即將來臨的新學期繼續上學讀書。她最先偷了家裡的鷄蛋去市場賣,然後買了枝原子筆欲作倒賣賺錢,後來巧妙地買了隻羊崽子飼養,羊長大了一點點就拿去賣,卻只賺了十幾塊錢,用作車費坐拖拉車到遠處農場當採摘工,最後終於賺到整個暑假魂牽夢繞的學雜費,可以繼續學業了。但她一些同齡女同學卻可能沒有她那一份的堅持和蠻勁,選擇依照父母安排,早早結婚算了,但仍希望擁有一支筆,珍之重之地裝在親手縫製的布袋裡,作為嫁妝似的,也為自己曾在黃沙曠野的顛簸上學路上作個念記。

第一次聽到小樽這個地方,是因為[情書]這齣電影。不大記得具體情節,只記得戲中兩個同名同姓叫藤井樹的一男一女,偶然相隔時空地連在一起,女的似聽到男的遙遠呼喚,獨自前往北方小鎮尋找心中的愛慕。從電影中所得的印象,小樽在當時(1996?)似仍不像現在的熱門,在一般日本人來講也可能是一相隔頗遠的邊疆小城,而北方小鎮能變成如今熱門的旅遊名城,會不會多少乃因為[情書]受歡迎之故? 不是說現在有很多旅人專門因藉某些電影的情景,按圖索驥地到該電影的拍攝地點旅遊參觀嗎? 這個冬天有一班素未謀面的朋友,相約在札幌及小樽過一個白色聖誕,好像有另一位藤井樹的呼喚,自己竟也極想趁機往北海道一遊,以適逢其會地跟這班朋友見面,奈何假期機票緊張訂不上,只好放棄,縁慳一面也是遺憾,就像未能親炙戲中的茫茫雪原一樣。

那年夏天有機會到帕爾瑪(Parma)兩個星期,期間一意大利同事,50多歲,個子不高,穿著永遠西裝革履的整齊不懈,開車載我跟另一國內同事在意大利北部一些釀酒廠參觀,途中午飯吃的好像也是意式全餐,頭盤、pasta、主菜、甜品,還喝了不少紅酒,飲飽吃醉撐得不得了,我們都有點發睏,但那意大利同事仍聚精會神地開車繼續前路。途中聊天說起一齣意大利電影[事先張揚的求愛事件] (Postman),戲中郵差暗戀一女子,不知如何開口,幸有一智利詩人教他寫情詩以表白愛意,後來郵差也受這左翼詩人影響,毅然投入紅火的社會運動,而最後好像在一些抗爭事件中喪生了。據說那演郵差的,本身就是一名郵差,而拍攝完這電影後一天即因病去世了,意大利同事說起這齣電影的人和事,也有所傷感,西西里島海邊的嗚咽,似在意大利北部的食谷(food valley)中回響。

在當今西方媒體主宰下,伊朗似是一魔鬼國度,他們那瘦削的總統更是口不擇言,是猶太人的眼中釘,是西方世界的公敵,更可能是撒旦的使者。但其實我們對這波斯古老大地又真正認識有多少呢? 或許我們可藉着電影窺看一點點。原來伊朗普羅民眾也像我們一樣的喜怒哀樂,努力工作,讀書向上,只為生活能好一點,但物質匱乏,小兄妹只有一對鞋子,輪流穿著上學,不料一天哥哥不小心,[小鞋子]跌落渠水中,隨水流走不知所踪,小兄妹心如刀割,妹妹更對哥哥生氣不已。哥哥長年赤腳奔跑,造就一雙飛毛腿,後來在學校老師幫忙下參加了長跑比賽,贏了一雙鞋送給妹妹。在物資相對匱乏的國度,他們最需要的會是一雙小鞋子,還是核子彈?

沒有去過布達佩斯,對多瑙河兩岸認識也不多,但電影[布達佩斯之戀]似淡還濃的憂鬱,卻也有說不出的感動。故事背景是納粹德國時的匈牙利,其實是一齣德國電影,德語對白聽不懂,但卻感到很親切。女主角搖曳的藍色長裙,追逐心中所愛,緑楊宜作兩家春,倒也相處得不錯,只是不喜歡那多番獻殷勤的德國軍官;所愛的兩個男人間接因那軍官而死,女主角把怨恨藏在心中最深處,藉着那首[憂鬱星期天]的神秘傳說,不著痕跡地將已年老且德高望重的軍官置諸死地,了結心中多少年的仇恨。報了仇後,年華老去的女主角笑了嗎? 鏡頭看不見,但卻有股又淡又濃的憂鬱從銀幕上飄來;那憂鬱可會隨着影藝的謝幕而煙飛灰滅呢?

但那消失了的光影又豈只這一家?

Thursday, December 14, 2006

放逐

[父子]的英文名叫After this our exile,導演說這是一齣關於失敗人生的電影,或許失敗的人生正是徹頭徹尾的生命放逐。嗜賭失敗潦倒,走投無路,是自我放逐於和諧平凡生活之外,這在路不閉戶的南洋小鎮尤其令人覺得唏噓;强迫兒子做賊,兒子出事又置之不顧,沒勇氣面對,是自我放逐於摯愛親人的信靠之外。我們這放逐過後,又將會是什麽樣的光景呢?

電影開頭為時頗長的一個鏡頭,只向着一條河,時間似是天剛濛濛亮的黎明,隔了一陣子,河上似飄來一叢花簇,隱約還傳來You are my sunshine.的歌聲;戲結束時也是一條河,長大成人的兒子,隔着河遠遠看見那熟悉的身影,拖着一馬拉女子,悠悠慢慢地走着,煞時過去酸甜苦辣的片斷快速在腦海回播,眼前這看不清面貎的男人,可真是過去那置我不顧的父親嗎? 聽說他現在生活過得不錯,是否已從荒野放逐回來,重歸平凡人的樂園?

Monday, December 11, 2006

父子

儘管[無仇不成父子],但風雨過後,推開多年一直緊閉的心窗,原來外面已是一片藍天,你還是惦掛着他。隔着時間長河望向彼岸,瞥見他的身影,你不禁加快腳步,追尋往日的酸甜苦辣,百般滋味原來只為了此刻的隔岸凝望。知道他現在日子過得可以,心裡有說不出的快慰,就像那首歌所唱的,[只要你過得比我好,過得比我好,什麽事都難不倒,一直到老]。

[孽子]是白先勇寫給那一群被父親放逐家外,[在最深最深的黑夜裡,猶自彷徨街頭,無所依歸的孩子們]。只是當這些孩子獨自熬過惶恐無依的長長黑夜後,當天邊吐出魚肚白時,他們是否仍在憎恨父親?

或許父親的心也是一片荒野,但也渴望青葱的家園,奈何生活磨人,英雄氣短,總希望你比他有出息,以延續這家的燈火。但當願望失落,荒野立時刮起暴風,黃砂漫天狂號,本已乾涸的土地更被撕裂成難以踰越的鴻溝,從此父子相隔閡,不聞問。

暴風雨過後,鴻溝或變長河,在河這邊的你望向彼岸,又瞥見那熟悉的身影,此刻或已有點佝僂,但知道他現在日子過得很好,我們應該感恩,畢竟我們並不比父親有出息。

回家看看父親,當他還沒走的時候。

Saturday, December 09, 2006

牽手


Picture(8)o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一手柱着傘
一手牽着我
慢慢慢慢慢
慢慢走過這段路
佝僂的身影遠去
他朝回首
可會記得
誰人曾經牽我手

Wednesday, November 29, 2006

你買房子了嗎?

兩週前陪一位丹麥工程師到山東維修設備,工程師很年輕,25歲,81年生,個子不太高,但護照上竟注明身高180cm;護照四年前簽發,惟用的卻是十年前的照片,難怪辦理簽証的人說,怎麽護照上像是個boy,而現有照片卻是man,判若兩人。可能北歐很自由,政府辦事也就很隨意吧。

工程師畢了業三年,唸的應是職業先修學校一類的機電工程,據說課程需要上課20星期,工廠實習20星期,眼前是第一份工作,英語不大流利,經驗似還較嫩,連客戶也看得出來;可能是第一次到亞洲地區,時差一直轉不過來,過了幾天還說累,致有關維修工作也有點不太起勁。

吃飯時跟客戶東南西北相互聊天,問他結婚了沒有,他說沒有但已有女朋友;又說起中國各地房價,問他在丹麦可有房子,他說已經買了,價值約100萬丹麥克朗,離城區十四五公里,面積130多平方米,大家都有點驚訝,年紀輕輕才工作兩三年卻已置業,這在中國、香港來講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問像他這樣廿幾歲已買房子,在丹麦是否很普遍,他先是一楞,不防有此一問似的,說他的朋友當中才廿一二歲就買了房子的也有,朋友也是他的同事。

工程師的父母住在靠近德國的一小島,女朋友父母的住處則靠近瑞典,他們倆獨自在丹麥西部一小城生活。他的工作需要經常出差,收入相對可觀,且出差期間吃住行喝酒消遣都可公司報銷,根本不需要花錢,總的下來可能比同齡人收入高。藉着有穩定收入,且工作的公司是當地具聲譽的企業,他說他們買房子可借款100%,其中80%向一些不知是財務還是政府機構借,利率較低,20%向銀行借,利率較高,供款三十年,總的利率均屬固定,現在每月供款約丹麥克朗4000多。他說如像他女朋友的文職會計工作,一般供不了。

可能工程師的際遇在丹麥來講,也沒有特定的普遍性,但我懷疑如有同樣背景的年輕人,在香港是否也有相若的機會。沒唸大學,從事技術性工作,才工作兩三年,沒有一筆可觀的首期,不靠家裡父母,能在香港買房子,那怕是價格較低的的所謂[上車盤],機會究竟有多大? 人說香港經濟繁榮,滿地黃金,但給予年輕人憑藉雙手安家置業的機會,相對於一個只有五百多萬人口的北歐小國,是多還是少?

據說現在中國每年有兩三百萬大學生畢業投入就業市場,压力不可謂不小,但也有人說中國大學生的質素其實很粗糙,一些在華外國企業要找一個較好的人才,卻也不是很容易,可遇不可求。如果真的有這樣的資源錯配,究竟是哪裡出錯呢? 是中國的高等教育濫竽充數,求量不求質? 大學求這財不求才?

眾多的大學畢業生遍布各省各市,但絶大部份都喜歡到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找機會,離鄉別井獨自在外拼博,趁年輕。但他們都能找到心中渴望的發展機會嗎? 公司北京辦事處最近招聘電氣工程師,來應聘都是住京的外地人,問他們北京住哪裡,大多說與朋友一起租了房間,可能還是三四環外的較偏遠地區。問為什麽要轉工作,他們都說希望收入能多一些,不轉彎抺角。一位說他真的等不了了,压力很大很焦急,非找一份收入較高的工作不可;畢業兩年多,現在月入兩千多,但每月要還大學貸款一千元,幸虧住在老闆給安排的宿舍不花錢,但很怕回老家,雖然父母了解其處境,不强求他每月匯錢回家,完全不給也不好意思;他身為獨子,有三個姐姐都己結婚,外甥好幾個,每次回家每人給一百是免不了的。

這些大多大學畢業兩三年的應聘者,廿四五歲,都說想在北京長住,安家置業,但在當今中國,據說經濟年增長率約百分十,他們買房子的機會,相對同樣是廿五歲的丹麥工程師是多還是少呢? 聊天時,國內客戶總笑中國一個中等城市的人口都要比丹麥全國人口多,但給每年兩三百萬大學畢業生的機會是否也比人家要多得多? 抑或小國寡民,焉知非福?

你今年廿五歲,你買房子了嗎?

Tuesday, November 28, 2006

粉絲與知音

余光中最近有篇長文題為[粉絲與知音], 週前香港明報世紀版也有刊登。 文中余光中讚賞[粉絲]這中譯詞, 認為狂熱分子當如如粉絲一大把一大把的痴纏攀附, 被崇拜者才有面子, 如果只是一條粉, 那就太寒酸了。 但文章更多的篇幅則細說何為[知音], 其中舉了梵高的例子, 他在生時的知音可能只得弟弟Theo一人, 弟弟更是他匆匆一生不離不棄的守護天使。 余光中說很多時候知音要隔代隔世才出現, 只能孤獨地掩卷默想, 撫碑沉吟, 隔空寸心知。 文章筆調輕鬆, 但隱然也有[知音難求]的千古悲嘆。

不惜歌者苦
只傷知音稀

余光中最後也忍不住慨嘆: 這個世界粉絲太多,知音太少。

詳文請閱:

Saturday, November 18, 2006

又再記起那口琴聲

在黃大仙地鐵站上車時,後面跟着幾位年輕人,貎似廿出頭,其中一男一女邊走邊念念有詞,男生圓圓臉龐,頭髮似已有點稀疏,女生身材高挑,長髮過肩,車裡人多擁擠,他們一搭一和,原來在練習司儀台詞。[各位朋友你地好,我係Tony。][我係Karen,歡迎大家今日黎到觀賞全港口琴觀摩演出。][拍拍拍。今日嘅節目好豐富,有…..] 由於只搭一個站,匆匆下車,未能細聽究竟有何吹奏曲目,但心緒已隨熟悉的口琴聲飛揚了好一陣子。

如果沒有口琴,中學的日子定必寂寞無聲。

已忘了為何中一的時候會選擇參加口琴班,而不是學其它形狀較特別的樂器,如小提琴、單簧管、橫笛、二胡、琵琶、揚琴等。或許當初以為口琴大眾化,而別的中西樂器較昂貴,怕負擔不起,那知道後來需要學習半音階,才知道半音階口琴對一個並不富裕的中一生來講,一點都不便宜。我們要的半音階口琴並不是國貨公司有售的產品,而是要到通利琴行購買,好像是德國製造的,約六吋長,銀白色,右端有一個按紐,一按下去,所吹的音調即升半音,整支口琴共有三個八度,因為可吹奏半音,便猶如鋼琴上的黑白鍵,任何中西現代古典樂曲,都可在一呼一吸一按一放當中,從口邊悠揚而出,一點不比其它樂器遜色。

可能人與樂器是要講縁份,也可能是口琴初學容易,所以才會學得那麽投入起勁;每回學了新曲,回家總是在樓梯口不停練習,有好幾回練得連嘴角都破損,但興致一點不降,尤其是下回能在老師面前完整無錯地吹奏前一課所教曲目,偶爾得到老師幾句美言鼓勵,更能高興老半天。所學吹奏的樂曲有中有西,樂韻悠揚地將一初中生牽引帶進漫天幻采的音樂大觀園,樂而忘返。

藉着小小口琴,你可探頭窗外,看到天邊一閃一閃的星星,深覺斗室也是一甜美的家,獅子山下仍可步步高;你可穿上奇異服飾、戴上面具,以探戈節拍參加化裝舞會;你可騎上心愛的駿駒參加草原上的賽馬,或在過年時喜氣洋洋地奏出春節序曲;更可在月光下游淌於藍色多瑙河,偶然碰上美麗的西班牙女郎,在意大利蔚藍天空下高唱我的太陽。但更多的樂曲你可能已忘了曲名,但一拍一分的音符卻默默地佇候在你腦海的某個角落,似跟你廝守終生,故日後無論何時何地當音樂響起,你又會不自覺地和哼起來,那些青葱日子又隨着熟悉的曲調躁動,好不雀躍。

兩位口琴老師都是畢業離校的師兄,有在政府部門工作,有在他校唸預科,但每周固定課餘時間,他們定必準時來母校教一眾師弟吹奏新譜、練習舊曲,風雨無間。老師的吹奏技巧精湛,只見一銀色小長盒在兩手之間來回跳躍,頭顱專注在中,頸脖不左右瞎轉,美妙曲韻即源源不絕繞樑四周,令人羨慕不已。心裡一直以老師為榜樣,奈何天資有限,以勤補拙也只達一般水平,難有飛躍突破。平庸之輩只配為天才鼓掌歡呼,但能與音樂攀上邊,應已是一份難得的福氣。

利用不同口琴組成的樂隊,直可媲美正宗管絃樂團。半音階口琴吹奏一音、二音,擔當小提琴的角色;中音口琴是中提琴(viola)的替身;像一塊大磚頭的低音口琴負責穩重拍子;約兩呎長的和絃口琴負責和音,飽和音色,吹奏時是一大口一大口的呼和吸,直如刨西瓜的模樣。另有一些呈圓體的口琴,音色可比擬管樂器(wood instrument)或銅樂器(brass instrument);很多時候還會加入大提琴(cello)及倍大提琴(double bass),以壯聲色。中一、二的時候,學校口琴隊還是人才濟濟,自己也有幸擔當一角,負責中音口琴(baritone)部份;中音口琴貎不驚人,只是兩支相差半音、平常外觀的口琴而已,先聲毫不奪人,吹奏時雙手同握兩琴,一上一下,以下琴為主,遇升或降半音,則吹上琴,偶爾急快跳動節奏,手指便需忽上忽下的換琴吹奏,換吹個不亦樂乎。

然而升到中三中四,一些資深隊員畢業離校,新血加入的又不多,致有點人才凋零,組不成口琴大樂隊,退而求其次,只可小組奏(ensemble),四人或五人各司主音、二音、低音及和音,各種口琴的特色倒也能表露無遺。香港現也有一隊五人小組奏,在世界口琴界頗有聲譽,隊員據說來自同一中學,現都是專業人士,多少年來合作無間,還不時舉行口琴音樂會,但不知道觀眾是否踴躍。

除了口琴,與倍大提琴也有不錯的縁份。倍大提琴碩大如人高,不像口琴携帶方便,但何時何地也可舉起右手前臂當琴身,以練習指位,放學在校以真琴練習彈絃拉絃,絃線較粗,彈撥需用力,不懈練習,就像勤練口琴導致嘴角破損一樣,很多時候右手食指中指都彈得起泡,小心翼翼將之弄破包上膠布,第二天又興緻勃勃地投入練習,不以為苦。有一回參加一小組奏的觀摩表演,負責拉倍大提琴,演奏曲目為[小河淌水],其中好像有兩三小節的主旋律是在低音部份,戰戰兢兢地拉奏,幸虧音準節奏無誤,心裡暗暗歡喜,表演結束還給老師誇讚正斗,心更是飛上半天,飄飄然地不能自已。

口琴曲譜都是用簡譜,即以1234567代表音符,在下加一點為低八度,在上加一點則高八度。不知道這種簡譜是不是大陸發明的,但對業餘學者來講則很方便,抄譜簡單,隨手拿一新曲也能即時看譜吹奏。學校音樂課也有教樂理,五線譜也認識皮毛,但都要慢慢推敲,未能即興看譜吹奏,也一憾事。

又再記起那口琴聲,只是不吹此調久矣,半音階口琴也暗藏在凌亂抽屜一角,但往昔點滴卻又會化作點點音符,歲月也如歌,慶幸有那琴聲陪我走過青澀的年代,在課室、在禮堂、在音樂房,在走廊、在操場、在草地上,琴聲蕩漾,譜成自己的青春之歌。

[夜已深,午夜夢廻苦追尋],夜闌人靜,深宵憂怨的口琴聲可有擾你清夢? 抑或在那琴聲中可找到你的人生知音?

Sunday, November 12, 2006

糖衣毒藥

有些人是毒藥, 旗幟鮮明, 願者上釣, 與人無尤. 而糖衣毒藥則一副我為民眾, 其實壓根兒卻需服膺更高的權勢, 主人定下的方圓, 不能踰越半步, 那怕最終要犠牲民眾的利益, 但仍要擺出我為民眾鞠躬盡瘁的糖衣, 期惑膩民眾耳目乎?

回歸前港英立法局通過一些有關勞工權益的法例, 好像包括集體談判權, 回歸後臨時立法會廢法, 陳婉嫻投票支持. 當有法例允許工人民眾可為自家權益爭取時, 陳婉嫻卻堂而皇之反對, 而當每有工潮糾紛發生時, 她又身先士卒似的站在最前線為工人爭取應得利益, 然後她的黨友說, 嫻姐為了工人選擇不結婚, 究竟是工人辜負了她還是工人成就了她?

原先是高調爭取最低工資立法, 但政府在立法骨節眼上一步都不讓, 而是學大陸搞[運動], 說什麽她爭取到一年檢討, 比兩年快, 魚目混珍珠, 當初立法之議仍在空氣中(in the air), 她卻急不及待要向特首致謝, 這是何等邏輯?

Saturday, November 11, 2006

無題

苦悶的時候 不要懊惱
應學習[往心內奔馳]的好
我們原是個體的存在
生命更是孤獨地到老


多番搜索枯腸, 亦似無貼切之題, 故[無題]名之.

Sunday, November 05, 2006

秋色


Picture(26)gl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追到山窮處
芳踪未見
躑躅街頭
卻又悄悄爬上心頭

Thursday, October 26, 2006

某刻的歌

忘了是什麽深宵節目,一回午夜收音機竟傳來這首歌,精神為之一振,猶如路上碰到一位好久不見的老朋友-----這歌自己有時也會不自覺地哼唱。記得中學一位新學期才來的中年阿sir,不高的個子似已發福,頭頂也有點稀疏,教中文,有一次不知是受音樂老師邀請還是什麽,來到音樂室與大家一起分享音樂,在課堂上,他以男中音也唱了這首歌。

淡淡的三月天
杜鵑花開在山坡上
杜鵑花開在小溪旁
多美麗啊
像村家的小姑娘
像村家的小姑娘
去年村家小姑娘
走到山坡上
與情郎唱支山歌
摘枝杜鵑花插在頭髮上
今年村家小姑娘
走向小溪畔
杜鵑花謝了又開呀
記起了戰場上的情郎
摘下一枝鮮紅的杜鵑
遙向烽火的天邊
哥哥 你打勝仗回來
我把杜鵑花插在你的胸前
不再插在自己的頭髮上
淡淡的三月天
杜鵑花開在山坡上
杜鵑花開在小溪旁
多美麗啊
像村家的小姑娘
像村家的小姑娘

學校一直到中四都有音樂課,我想課程都是老師自己編的,有古典音樂欣賞、樂理、唱歌等,這可能是自己中學時最喜歡的科目,每回上課都很興奮,考試成績好像也較優異。尤其是唱歌,迄今還記得那些中外名歌,現在也還能唱上幾首,O Black Joe, 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 Santa Lucia;中文歌更可能是强項,因以國語唱,自恃可較別的同學唱得字正腔圓,天倫、紅豆詞、一根篇擔、白雲故鄉,濃濃的中國情懷,在還沒有所謂校本條例甚麽的,殖民地官立中學的老師也能自由地在一班少年人心中,傳承幾顆優雅文化的種子。

[Gone are the days when my heart was young and gay.] 時光飛逝,同樣的一顆心,是否仍然年輕和快樂? 多少次[展不開眉頭,捱不明更漏]的時候,心聲寄何處?[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 高山上可有知音? [擔起了扁擔,我要去荊州],收拾好手拉杆行李箱,明天又要出差,這次又是去哪裡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如果命中註定是孑然一身,將無吾幼可幼,或者真的只能幼人之幼。[朶朶白雲飛向我的故鄉],我的故鄉會否永遠一片藍天、朶朶白雲?

唸初中的時候,經常跟一些大哥哥大姐姐校友一起去旅行、遠足,偶爾也會有露營,大潭篤、烏溪沙、嶂上,到處都有響亮的歌聲,而自己也學了不少別的地方可能難得聽到的一些歌曲。

I love to go a wandering,
In the mountain track.
And as I go,
I love to sing,
My knapsack on my back.

背囊已卸下多時,山裡也很少去了,但仍到處wander,就不知道是否happy。

河裡青蛙從哪裡來
是從那水田向河裡游來
甜蜜愛情從哪裡來
是從那眼睛到懷裡來
哎喲媽媽
你可不要對我生氣
哎喲媽媽
你可不要對我生氣
年輕人就是這樣地戀愛

媽媽應該還在生氣,這回是兒子為什麽一直不結婚?

太陽下山明朝依舊爬上來
花兒謝了明年還是一樣的
開美麗小鳥一去無影踪
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

小鳥曾在維多利亞海峽上空翱翔,卻已飛出了鯉魚門,遠遠無影踪,還會回來嗎?


人生某刻,你是否也會想起某首少年兒時曾經唱過的歌,對那當初不甚了了的歌詞竟有所觸動,隱然還有想哭的壓抑?

Saturday, October 21, 2006

青春舞曲

周末的天壇公園好不熱鬧,歌聲處處,外國遊客都會到祈年殿、回音壁、圜丘等名勝參觀、拍照,有的可能還會為中國古建築的精心設計及完美結構而讚嘆不已,但大部份的本地遊人卻大夥大夥地聚在廻廊上、樹蔭下、花圃邊唱歌。

唱歌的人大都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男多女少,大多手拿一個塑料夾本,裡面是一張張的簡譜歌紙,幾個男的以手風琴、口琴等樂器伴奏,地方曠大,有的還設有擴音器,以便唱歌的人都能聽到樂聲、節奏,不致跑調亂套。

他們唱的都是一些老歌,有邊疆、有草原、有駝鈴、有月光,也有白楊樹、也有百靈鳥,還有紅旗、還有主席、還有夢,他們歌唱的是逝去的日子,似要喚回自己的青春小鳥。

地上放著幾支不同音調的口琴,大夥兒七咀八舌地說下一首唱什麽歌,歌曲選好,一個頭髮凌亂穿著汗衫有點發胖的男人隨即挑了適合音調的口琴,然後以無限深情的口吻大聲說: 姐妹們,妳們盡情地跳吧! 那深情的聲音是從口嚨裡一字一字地吼出來的,似還帶着那股曾經火燙心胸的革命激情。另一中年男人負責唱,可能久疏練唱,拍子有點亂,一滿頭白髮的女人急忙跑過來,又幫唱又拍手地糾正男人的節奏,繼而索性男女合唱;而四五個女人不亦樂乎地跳着舞,有穿平底鞋、有穿高跟鞋,有不施脂粉、有淡妝小抹,有短髻燙貼、有長髮亂甩,她們大都兩手平胸伸往一邊,上身挺直,臉帶笑容,雙腳跟着音樂節奏一踏一踩,兩手又施然地挪伸至另一邊,似是新疆少數民族的舞步,搖曳的及膝裙,彷彿有一陣由天山腳下南山牧場吹來的青草香,在鬱悶的夏日下午,予人清涼感覺。

太陽下山明朝依舊爬上來
花兒謝了明年還是一樣的開
美麗小鳥一去無影踪
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
別的哪哎喲 別的哪哎喲
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

Wednesday, October 18, 2006

南禪寺



石子如海

一隅的浩瀚

波紋不興

悄步走過

廊外的風光

聲色不動


幾許千山風雨後

只對此刻

獨坐入靜

無垠一片

在遠方

Saturday, October 14, 2006

流浪之歌

前不久閱報,香港一隊年輕口琴四重奏到德國參加比賽,好像得了不錯成績,比賽過後,他們也在一小鎮的廣場上作街頭表演,一嘗箇中滋味及感受。街頭演奏是歐洲大城小鎮一道惹人聯想的風景線,每回看到,總要駐足傾聽一會,在琴聲樂韻裡嘗試窺看眼前這流浪者背後的故事。

在阿姆斯特丹,數位身材短小、皮膚黝黑、身披大塊麻布氈子,各人吹着大小不一、三角形狀的樂器,像是由一根一根的竹管組合而成,他們又吹又跳,樂音清脆高遠,節拍輕快,猶如南美高原上的空谷靈音;千里回音,越過赤道,越過大西洋,縁何會飄來北海世俗的一角? 另一邋遢的青年,帶着兩條大狗,瑟縮在大街的牆角,吹着寒酸的口琴,琴聲破碎不成調,可能正是他一路走來跌跌碰碰步履的註腳;無語的狗隻溫馴地趴伏在身旁,眼光雖然有點呆滯,但對這似朝不保夕的主人卻不離不棄,人與狗的命運緊緊地拴在一起,沒有怨言;偶爾遊人賞予一兩塊零錢,我想更多的可能是為狗的深情一片而感動的。

在維也納街頭寒冷的傍晚,一十三四歲男孩把家當立在一旁,在百貨公司光亮的櫥窗前,身體搖來擺去地拉奏着一細小的手風琴,不諳當地語言,不知來自哪個東歐小國;寒風凜凜,前路茫茫,明天又會浪蕩何方? 在一車站廣場坐着一個中年人,似閉眼孤伶伶地拉着二胡,四周無人駐足;遠遠看去,一張乾瘦的臉似被路上風霜磨蝕得更加苦澀,聽不見二胡的憂怨聲,卻看到天涯孤客的落寞;故國或許正意氣風發,但他滿腔的鬱結卻無處排遣,胡不歸的落魄失意,只獨寄於異國寒風中。

在不來梅(Bremen),一年約十二三歲的男孩,面前放着一樂譜架,全神貫注地吹着橫笛(flute),好像還穿著禮服,不知是否想在什麽正式表演前先在大庭廣眾練習一番,以壯膽色,但同行的德國客戶卻說,他一定要給這男孩幾個馬克以示欣賞。在不來梅市中心廣場還有一雕塑,是四隻動物,一隻騎在另一隻的上面,最下面的是驢子,接着是狗,然後是貓,最上面的是公雞。傳說牠們是不來梅城的音樂家,各自都有一段可憐的故事,老弱無依,但憑着驢叫、狗吠、貓喵、雞啼,居然也湊合成四重奏,奇異的音樂把强盜嚇得抱頭逃竄,在流浪的街頭,終賺得幾頓溫飽和棲身之所。

[我要孤身到異鄉,要靠雙手闖出夢想],但我們又有多少夢想無奈遺留在流浪的路上?

Friday, October 13, 2006

我倆


Picture(33)ul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窗外的金黃姍姍未來
一室的紅霞安坐相看
細語你我的春夏
似去還綠
天涼好箇秋
仍有點早
心中的白雪已相約
欲冬日飛舞
在無聲的門外

Thursday, October 12, 2006

寒山寺


Picture(79)de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生活的涓滴細細流成清溪
流過高山淌過低谷
滋潤了心志
灌溉了希望
我偶爾從溪邊走過
赫然見到寒山寺
多少回夜半鐘聲
傳自虛冥的國度
響徹實在的心中

Saturday, October 07, 2006

相忘於江湖

香港無線電視很久以前有一齣連續劇叫[江湖小子],兩位男主角一是當時得令紅小生伍衞國,另一則是初挑大樑的周潤發,具體情節已不記得,故事大概是講兩個在新區長大的好友,踏入社會後各自努力向上爬,但卻漸行漸遠,終在正邪路上分道揚鑣;相濡以沫,終究何如相忘於江湖。

新區已舊,知音不再,但仍然記得那口琴聲,當燈火熄滅,在深夜的球場上響起,[夜已深,午夜夢迴苦追尋……],吹口琴的那人,似曾相識,卻不知可會是自己?

Monday, October 02, 2006

仍然記得那口琴聲

電影[斷背山]中Jack兩次吹口琴,鏡頭好像都看不到口琴,都隱沒在他緊貼口邊的碩大手掌裡,但熟悉的琴聲令人有說不出的親切。

口琴可能是孤獨者的樂器。

放一隻口琴在口袋裡,走遍大江南北天涯海角,寂寞時拿出來肆意吹兩口,你並不一定需要懂得如何吹奏,只要隨意吹下去吸上來,即會是一道一道混雜和音,要什麽節奏,就放任地長、短、跳、拉地吹吸,即可抒發內心,況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首歌,何妨讓山谷與你共唱。如在四野無人的夜晚,憂怨的琴聲卻會使人潜然落淚,[夜已深,午夜夢廻苦追尋……..]

但電影中Jack吹奏的是快樂的心聲、甜美的時光、群山的呼喚。

Friday, September 29, 2006

音樂親情

藉着音樂,就是物質不富裕的生活,也會有着一份動人的優雅。

前不久看報,記述一個六人瑞士家庭,爸爸據說遠走他方,不知所踪,而彈鋼琴的媽媽獨力養育五個兒女,而每人都能彈奏一種樂器。十九歲的大哥是單簧管能手,得到香港管絃樂團指揮賞識,應聘到香港當助理首席單簧管手一年,媽媽為了替他籌措旅費,帶着五名兒女到瑞士各地作街頭演奏三個月,除大哥的單簧管,十七歲的二姐拉大提琴,十六歲的三哥拉小提琴,十四歲的四弟吹小號,而十歲的小弟也拉小提琴,戰戰兢兢地跟着哥哥姐姐的節奏旋律。三個月下來,籌賺了六萬多元,一家六口乘飛機到香港,花了一大半,其餘的以作六人在港一月的生活費用,只住每天每人70元的房間,還為大哥在西環租了一個單位,預付一個月租金。

那天不知受那個團體邀請,全家到港島一名牌酒店作小組演出,媽媽說他們從來沒到如此高級的地方表演過;報上照片所見,一家人很親密,五位青少年每人都拿着各自的樂器,精神飽滿,發自心底燦爛笑容,更像是一段感染力十足的交響樂,樂曲裡調和了路上的雲月風霜,以及此生不再的親情至愛,令人感動得有流下喜悅眼淚的衝動。

Sunday, September 24, 2006

禱佛


Picture(5)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佛佑泰國

原先想於本周末到曼谷遊逛幾天,周五下午去,周一上午回來,心想這回到曼谷真的有好多事情可做。新的四面佛月前已開光在原地就位,一定要去燒香還神;聽說MBK五樓開了一個新的food court,格調比六樓的要高得多,得去嚐一嚐;還有每回到曼谷,星期天例必從Sathorn碼頭乘船,經Chaophaya河順流而下至大皇宮,到附近的一家佛寺聽高僧講經;而這趟最想做的,可能是在廊曼(Don Muang)機場拍幾張照留作紀念,因為據說號稱全球最大的單體建築的新機場將於九月底正式投入服務,舊機場可能不用了。

廊曼機場離境大廰裡的泰式建築風格的木亭子,想必是本機場的地標,任何人一看到,那怕從來沒去過,準能脫口而出說是泰國。記得有一回乘泰航到荷蘭,乘傍晚航班到曼谷轉深夜機飛阿姆斯特丹,初次踏足曼谷機場,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泰式亭台,一看難忘。那次是第一次乘泰航,竟獲升級至商務客位,因是平生第一次坐商務倉,喜出望外;機上分發名牌梳洗用品,放在一高雅紫色小布包裡,愛不釋手,這麽多年來,小包上的泰航標誌已磨滅模糊,但現在每回出差總還帶着它,裝鬚刨、藥膏等瑣碎物品,有時忘了帶,少不免心有所失似的。

那趟回程,起飛後一個多小時,機長突然宣佈飛機有故障需往回飛,但不是阿姆斯特丹,而是倫敦,需在希斯魯機場附近酒店住一宵,第二天中午才重新登機回航。回到倫敦已經很晚,不知那些入境工作人員是不是專程加班為我們這班乘客辦理入境手續,但自己的護照從此有了第一個英國入境蓋章。後來在香港辦理新護照時,入境處職員問有否到過英國,說沒有,那職員問真的沒有?搜索枯腸才記起曾經有這麽一回滯留希斯魯機場,不知算不算到過英國,那職員說是算的。回航班機上,旁邊坐了一對英國老夫婦,想是要到泰國渡假,當飛機快到曼谷時,供應早餐,看到窗外萬尺高空上雲彩金黃,旭日金光穿透雲層四射,老先生說: Oh, the morning is broken.

有一次元旦期間到曼谷,回程是大清早的航班,早上約6點從Sathorn乘的士去機場,說明要走toll way,司機點頭諾諾.。的士上了toll way後飛快前進,可能時間還早,路上沒什麽車,通常走了一段路後,要轉一個大圓橋至另一條路上,但司機表示可直走不要轉彎,眼前highway可直達Don Muang,心想這可能是新修的捷徑,路牌上也見Don Muang兩字,知道乃機場所在地,也就同意試試。車子走了不短時間,仍沒看見一絲機場踪影,心開始有點慌,其實也不是怕司機有不軌企圖,而是怕誤點趕不上飛機。又看了司機似不熟悉此路,忍耐不住斥責他為何選這樣不熟的遠路,司機似覺理虧,有點焦急,為了不增加他壓力,也就再沒嘀咕,只打醒十二分精神看前路如何,一心也在盤算如誤了航班怎麽辦。

終於看到到Don Muang的下車道,的士轉駛下去,心想總算到機場了,那知雖是Don Muang地區,機場卻在不近的另一頭,需要穿過一個不小的市集。這應是什麽什麽府的民居生活區吧,路似沒有曼谷的好,而且己七點多了,路上的人和車越來越多,上學的、上班的、等車的、賣東西的,一大堆一大堆,窄窄的馬路很是擁擠堵塞,心又開始慌了起來。但也只能沉住氣,不說一話,司機也有點滿頭大汗,又是響號又是穿插,好容易才像趕集似的走完那段路,即瞥見大大小小的飛機在不遠處,最後也安全到埗趕上所定的航班。下車付款時,少不了再對司機埋怨幾句,司機悻悻然很不好意思的樣子,似有點戇直。其實由始至終絲毫沒懷疑過是否坐上了賊車,可能潛意識對普羅泰人就有信心,沒有害怕。

原計劃周二出差回來,周三網上訂機票訂飯店,那知周二晚電視新聞傳來泰國政變的消息,而且實行宵禁,局勢似頗緊張,也就打消出遊計劃,有點失望。曾聽一些在曼谷一工程學院留學的朋友說,政變在泰國是普通不過的事,當地人根本不當一回事,沒什麽大不了。但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聽過泰國有政變,最近幾年經常到曼谷,很喜歡當地的氛圍,很自由很平和,有種說不出來的柔弱感覺,柔弱勝剛强,頗有老子之風,突然又有了政變,感到有點不開心,惜其原已茁壯發展的民主制度,一下子又退回十五年前的境地,無奈蒙上污點。

根據中西報紙或長或短的報道所了解,泰國近半年來動蕩政治有着多層次的鬥爭背景,中產與農民,城市與鄉村,南部與北部,而更關鍵的是皇帝與總理,而這回極可能是一次得到皇帝默許的軍隊勤王兵變。民選總理廣受佔全國人口百分七十的貧下中農愛戴,可能正挖走皇帝在這一大群人民心目中的崇高敬仰,而且高傲的總理不識行止,態度囂張狂妄,感覺自己會是選舉長勝將軍,大有可能長期統治國家,故目無皇室,且見皇帝年紀老邁,自己或可取而代之。皇帝心裡不是味兒可想而知,而這次軍頭策動政變,其中一條堂皇理由即是防止泰皇遭逢不測。據說84%民眾認同此次政變,大量市民給進城士兵送花送煙,更以在坦克前拍照留念為時尚,這可能是獨一無二的泰式[快樂政變]呢。

能幹的總理當政期間,泰國經濟突飛猛進,人民生活都能深切感覺得到,貧苦民眾更是對之奉若神明。然而可能真的是權力使人腐化,總理多年來偏幫自己私人財團,積聚無數財富,激起城市中產及知識分子的義憤,抗議大呼總理必須落台,但總理自恃自己北部家鄉有大量農民鐵票,死不下台。窮人、農民說總理的施政惠及他們的生計、改善他們的生活。但想不通的是,這究竟是何等的良政美策呢? 為何反對派不能提出相同的政策以爭取這大量的選票? 抑或總理的所謂良政,可能是因佔有國家資源,而進行另類的賂選,尤如新加坡一樣?

這次政變的軍頭主角是一位回敎穆斯林,驟聽之下感覺泰國果然是個寬容的國家,竟可委任一位異於國敎的人士擔任如斯重任。據說政變軍團對總理的另一指責,是處理南部回教分離活動無方,一味只高舉反恐旗幟,强硬對付分離分子,不識溝通之道。這次政變會否有着更深層的宗教之爭? 照理泰皇德高望重,應可壓得下場,而且據說軍頭與泰皇關係極好,泰南問題或可找到妥善解決方案,而不會深陷如中東的火藥庫。

據報泰皇已正式委任政變軍頭成立國家管理委員會,而軍頭答應兩周內交出權力,委任文人出任總理,另立憲法,明年底舉行大選。

又悉Suvarnabhnmi新機場會如期於九月底正式使用,那也就再沒機會向Don Muang舊機場說聲再見了,真的不無遺憾。但也衷心祈望將從新機場啟航的泰國,鵬程萬里,一片坦途,無盡藍天。

佛佑泰國。

Friday, September 22, 2006

再見三越

與香港同行四分一世紀,銅鑼灣三越百貨公司已於上周日正式結束營業,但那位日本董事長表示,三越並不是撤離香港,而是現址業主要重建才不得已暫時停業,他們正積極找地方,希望很快可在別處重張旗鼓,與香港再續情縁。

曾幾何時,人說銅鑼灣是日本淪陷區,是日資百貨公司的根據地,大丸、松阪屋、三越、崇光,佔據銅鑼灣心臟位置,而兩家國貨公司則一東一西遠處邊縁地帶,各自孤清地頑抗一隅,實難比拼。大抵香港人在那段奮發向上的日子裡,正值東洋經濟崛起,日資百貨公司裡的貨品大都是潮流之選,可能也代表當代生活的品味。據中學美術老師所說,這些日資百貨公司的名稱,書寫其日文漢字招牌是有講究的,如[大]、[越],收筆處都有數條小分义,猶如用乾硬的毛筆書就而未能圓滑撇捺似的,而這些小分义的條數都以奇數為吉祥;有回特地數了一下,果真都是奇數,是否吉祥則不得而知。

我的千里之外,可能始於三越。

記得三越剛開業,有一段時候經常到其圖書部打書釘,而釘得最多的是那些印刷精美的旅遊書了。這些旅遊書基本都是日本出版的大開硬皮書,內頁的旅遊照片都很大幅,構圖獨特,帶短短的日文說明,應都是日本攝影師的傑作吧。雖然不諳日文,但只看那些大幅大幅的彩色照片也夠過癮,一顆心能飛越三千里外。

我喜歡看的都是一些神州大地的照片,江南水鄉的亭台樓閣、千年古都的長城故宮、遙遠絲路的大漠落日,無不令人看得出神,心想什麽時候自己也能在這些土地上留下足印呢?

時光飛逝,大江南北不知走了多少回,但仍然記得他穿汗衫短褲、腳踩拖鞋,徒步走過維多利亞公園,來到熙來攘往的軒尼詩道,乘扶手電梯下地庫一樓或二樓某角,走進一片書香;身體挨靠着書櫃,一腳立地,一腳微曲只踮腳尖,全神貫注於千里之外的山嶽、渡河、戈壁、雪林,還有路上川流不息的單車,寺廟裊裊上升的香煙…….

再見有分义的日文漢字。再見書裡的萬里河山。

再見三越。

Friday, September 15, 2006

我們相逢在白色的海上

以踉蹌的快步
趕赴八時的那道小輪
海上的茫茫奪我心魄
今早
人忙路匆匆

昨夜 沉重的浮雲
從半空跌落海上
粉身碎骨向四周飄溢
竟成層層的帳幔
濛濛的白色茫茫

小輪的前路是白色的謎
無奈的呼叫一聲聲
恰似盲人的竹棍點敲着路面
方圓內摸索
是哪方的鳴笛在迴響
怎麽那樣的淒厲
啊 彼此的境況在海上傾訴着

你的呼鳴似是我內裏低吟的擴播
啊 朋友
在我聲音裡又可有你底衷曲
迎面的來者
你在何方

你穿過重重的白帳而來
披掛一身蟬翼的輕紗
搖曳着顛簸
搖曳着震顫
搖曳着人生
唏 朋友
我的出現又可有惹起
你的幽思

此刻
我們相逢在白色的海上
驚心的喜悅過後
又逕自導航於相反的方向
或許南轅北轍
或許殊途同歸
咫尺隔天涯
世事也茫茫

今早
船與霧演繹着人生
在維多利亞海峽的舞台上
時間是初春

Thursday, September 07, 2006

那一趟死亡列車

年輕的爸爸照常於上班前抱着10個月大的妹妺到岳母家托顧,詎料走過馬路時,被一輛沒打訊號的往後倒駛工程車撞倒,雙雙魂斷輪下。年輕的媽媽傷心若絕,三歲姐姐的嚎哭聲在頭條新聞中奪紙而出,大喊要見妹妹…



甲子初開,另一個六十年的循環,人生有幾個甲子,一個,頂多兩個吧。新歲伊始,每個人有着每個人的希望………

元月初二晌午,一列144次火車在離長沙不遠的路軌上奔馳。有一個人,不知年歲、性別、身份,亦在地球的同一點上奔馳,用盡全身氣力,在人生邊縁上奔馳;臉上不知刻着何種驚懼的神色,思維的樞紐在這電光火石間正如何運作。幹嘛有好好的路我不走,要走火車軌,怎麽連這個危險我也不懂,這會我是否要完旦了? 新春伊始,我怎麽會這麼倒楣,兩列火車為什麽會同時到達呢? 在兩列火車中間站着,會沒事吧? 完了,我該怎樣躲避呢? 我避左邊這列,右邊那列北行車的司機該會看見我而緊急煞車吧?! 我應該舉手呼叫? 我叫了沒有? 怎麽我一點聲音也聽不見? 周遭怎麽越來越白濛濛? 我什麽也看不見,我……

火車突然轟隆一聲地煞車似的,全列火車猛然一震,隨即高速向前滑行,窗外的景物愴然急劇後退,車廂裡旅客的心也受驚震,惶恐的臉色透着懼然目光,周遭靜默得只有火車發出的聲音,彼此的眼光無言、驚慌地互相詢問,怎麽是火車出軌嗎? 不會吧?! 怎麽還在滑行? 為什麽滑得那麽快? 不會是出軌吧?! 不會吧?!

另一下轟隆聲響,火車終於停了,終於不再滑行了! 謝天謝地。啊,沒事沒事,只是驚慌一場而已,謝天謝地!! 各人心頭那根綳得緊緊的弦,終於得以放鬆了,彼此均舒了一口氣,屏息的車廂又重新回復言語,議論着火車究竟是出了什麽故障。此刻,每人臉上都有一種充滿陌生感的喜悅,各人都像從一處很可怕的地方,重新回到這熟悉的火車廂裡來似的。

火車停了,一顆心也停止跳動,大腦也停止思想,一個生命在火車軌上遽然而止,在一個並不晴朗的甲子年初二裡……

危險導致死亡,是必然的因果關係,抑或是一種不可知的刻意安排? 一個生命的結束,究竟要在地球上傳遞什麽真理式的信息? 是嘲笑人的脆弱? 死亡的形式又是藉着何種力量決定的? 它可有什麽深邃的啟示? 抑任何形式也只為了達到人的終極----死亡的實現? 那人在聽不見聲音,看不見東西的時候,是否就因而得到了解脫?

頃臾,冬日裡冰冷的火車又開動引擎向前進了;火車上的播音沒有報告任何事故,只把真相留給旅客們去互相議論一番。突然有人[嘩]的一聲叫起來,是右邊窗口的血腥景象嚇怕了他。一張草蓆蓋着一堆模糊物體,那些肢腿腥紅一片,地上一大灘的血……..火車走了,把這不是吉祥的紅色一片留給這不知名村落的人們,他們無言地僵立着,越來越遠。血紅的景象,駛出了視野,可會駛出記憶裡? 悠悠天地間,有人在痛哭嗎?

死亡究竟有什麽實質意義?

一個小男孩跟着爺爺去排隊拿幼稚園報名表,小男孩即將在人生路上踏出第一步,父母定在想,讀幼稚園名校,然後進好的小學、中學,我們還要供他讀預科、大學,親眼看他結婚、生子,光宗耀祖,就算辛苦,我們也得熬下去,因着他,我們的人生才顯得有意思。他多乖啊,他跟爺爺去排隊拿表格報名讀書,他真懂事。然而,懂事的小男孩怎麽會和爺爺在巴士底慘然一息呢? 他才四歲,他還沒有邁開第一步,為什麽幼嫩的希望來不及灌溉便匆匆夭折了?

死亡究竟在對人類訴說着什麽至高至聖的真理? 怎麽我們領悟不到,只是混沌地痛哭?

無語問蒼天。

Sunday, September 03, 2006

Do you know where you're going to?


bts剛開始投入服務的時候, 有一次站在一幢樓的天台, 遠遠望去, 曼谷萬里無雲天空下, 叢叢緑樹掩影間,一列藍色長形卡車於半空中無聲滑過, 竟有種[Do you know where you're going to?]的感覺, 印象深刻.

Thursday, August 31, 2006

Happy Wanderer

有一次在曼谷sukhumvit路上迎面走來一位鬼佬, 估計是英國人, 年約40多歲, t-stirt短褲踩着涼鞋, 高子不太高, 有一點點胖, 圓圓的臉架着眼鏡, 短頭髮, baby face有點cute, 烈日下滿頭大汗, 背後一個大背囊, 胸前掛一個小背包, 雙手緊緊握着小背包的掛繩, 滿臉笑意地走着, 誠一happy wanderer.

擦身而過碰上他, 竟也能感覺他那種在路上的自在逍遙, 自己也受感染似的心情大好.

Monday, August 28, 2006

蜜桃成熟時

羅文有首歌,歌名不知叫什麽,首兩句歌詞為[我要孤身到異鄉,要靠雙手闖出夢想],而陳美齡也有一首歌,好像叫[fly away girl],fly away girl, you take me up, up, up, to the sky to the sky, 兩首歌都是改編自70年代末的一齣西德三級片[蜜桃成熟時]裡面的歌曲。這齣電影人靚歌正,對充憧憬的少年人尤其有吸引力,迄今仍記得女主角的胸脯很美麗。

電影是說一位年輕女孩獨自浪遊時所碰到的各種人和事,女主角很豪放,經常寬衣解帶赤身裸體,但卻不淫蕩,好像最後還找到了真愛。電影裡還有一首很性感的插曲,由一把低沉磁性的男聲唱出,leaving traces in the sand,畫面則是夜幕下的沙灘,一男一女在帳幕裡造愛,而萍水相逢的女主角則睡在一旁,不加入也不介意,各得其樂。

曾幾何時,自己也想像女主角一樣,孤身到異鄉,流浪天涯,但流浪所為何事,卻好像不甚了了。但原來自己曾在日記裡寫過這樣的文字…..

班上一位同學在聖誔時隻身北上獨闖上海、杭州一帶,投向祖國的懷抱,使我羨慕不已。從他口中,彷彿親眼見到小湖結上薄冰,杭州飄着白雪,火車奔向寒冷,更領略那一份南方人的驚喜------皚皚雪花飛舞眼前。

幾位同學有着同一願望,談話也特別起勁。在閒聊中,我們親歷哈爾濱的北國風光,浪漫於歐洲的南部,飛越熱情的南美洲,更背着背囊浪跡於洛磯山脈…..

雖然這個世界是偌大的,而人卻很渺小,但我們絕不會覺得不自量力,我們要自己的足跡踏遍地球的每一角落,我們是不甘心終日困在這塊擠擁的土地上的。人的一生有限,青春不再,年輕正是實現夢想的時候。

青春不再,但當某深夜收音機傳來[蜜桃成熟時]那首歌時,一顆心竟又再躁動起來,是的,我要孤身到異鄉,要靠雙手闖出那夢想……

你呢?

Sunday, August 27, 2006

嘉峪關

千百年的孤獨
我默然承担
在流淌的歲月裡
四野蒼茫的屯戍
竟凝重成曠世的城樓
而那千百年的思念
蜿蜒東去
風沙無情
東去的城墻被蝕
斷斷續續的黃土一堆堆

鳴沙山

一粒粒沙子蘊藏無比的力量
聽從風的訓誨
團結成山

揮手 - 向吐魯番維族小孩致意

揮動圓棒似的小手
揮出歡迎在空中
驕艷陽光照你臉上
綻開的笑意有花的芬芳
沁人的清涼噴湧自小小的泉眼
泉水淌去臉頰上的泥疤
在風沙漫天的盆地上
坎兒井是明晰清澈的情懷

我的青春在邊疆 - 給和田醫院院長

十九年
我的青春在邊疆
故鄉是瀕海的思念
亘古的情懷
扎根荒漠旁
這個這個 為啥是我
(塔克拉瑪干是陸上的死海)
為了那光榮的口號
還有古先鋒的足跡
我曾激動 如今
用駱駝的沉默開拓
用驢子的寡言建設
因我 這數平方米的居室也是
一抹新緑

十九年的青春
在遼闊的疆域上
在我們這塊古老的土地上

鋪路人

天罩下的蒼茫
孑然是我
鋪一層淌汗的礫石
在塔克拉瑪干的邊緣
劃一直線
劃向天際
路 原是用孤獨鋪成
啊 偶爾疾去的過客可會記得我
像記得一粒沙子在沙漠

Friday, August 25, 2006

與冰山溝通

曾經參加過一個有關銷售技巧的培訓課程,那個導師開宗明義即說:每個人都是一座冰山,冒在水面只是一小部份,你不知道水下面的體積有多大,所以與客户交往,溝通很重要,而課程便是教人如何在跟客户交談當中,通過詢問各種不同的問題,一步一步找出客戶心中所思所想,期知道其真正的需要,從而提出合適的產品或服務方案。銷售員溝通技巧好,便較容易掌握客戶心理,作出迎合其喜好其需要的銷售措施,最終達致生意成交。溝通技巧差,如霧裡看花,往往抓不到重心,事倍功半,不知客戶實際需要,大多無功而回。

但日常生活中與人相處,我想最重要的是貴乎真,不論何時何地何人。不知是耶穌或其他聖經人物說過: 我要真誠,毋負人家信任深。待人接物真誠,那怕拙於言語,別人應也會感受得到,縱使偶有小誤會,也不會窒礙友朋交往。反而一些口舌便給,就是說得天花亂墜,如果不真誠,別人亦只會泛泛而交,做不成真正的朋友。故能否交到真正朋友,甚至結為知己,我想並無關於溝通技巧,而在乎是否真誠真心。

有的時候,你或會有一些異於大多數人的想法或志向,不被認同或接受,我想這種情況,可能並不是溝通的問題,人家不認同就是不認同,一道墻或已高高築起,任憑你使盡吃奶之力也無溝可通。你是改變自己以迎合大眾,或是擇善固執,便是另外一個課題了。

冰山只露一角,你可願意縱身汪洋,潛入深海去了解他的內心? 深海傾情,你又可會找到一生的知己?

[深海傾情]是法國導演洛泊桑一齣令人感動的電影,你看過嗎?

Sunday, August 20, 2006

I would never turn my back at Amsterdam. (雛菊與古惑仔)

電影[雛菊]已落畫多時,明日黃花,但真正的黃白小花可能正開遍荷蘭的平野低畦,寂寂無聞,又隨處可見。荷蘭的花季好像一般在4、5月份,一大片一大片的純色彩毯在天地間平坦鋪開,一望無際的紅、橙、黃、緑、青、藍、紫,好像還有黑,爭妍鬥麗,卻互不相雜,每種顏色都各自相聚依偎在一起,使勁地迸發出單色的無垠業力,竟有意想不到的震撼,一時也分不清自己究竟是來看花還是賞色。

一個女畫家、一個國際刑警、一個亡命殺手,全是亞洲人,他們相互之間的愛慕暗戀,為何一定要發生在阿姆斯特丹呢? 故事搬到維也納、布拉格、或其它歐洲名城,對情節的發展應也不會有絲毫影響。而戲中的阿姆斯特丹好像少了一種熟悉的質感,那女主角為遊人寫生畫像的廣場,感覺挺陌生,一時記不上阿姆斯特丹哪兒有那麽地面平滑、四周空曠且轉角有敎堂的廣場。電影中有一鏡頭是Haarlem火車站,戲中的廣場主景會不會是在Haarlem呢? Haarlem離阿姆斯特丹約20分鐘火車程,有小阿姆斯特丹之稱,阿姆斯特丹有的它都有,十七世紀特色房子、運河、過橋等等,只是規模要小得多。但那廣場不是實景也說不定,或者下次再到阿姆斯特丹可嘗試能否找出個所以然。

據說雛菊(daisy)的花語為[愛在心裡],這可能也隱含導演對一處地方一個城市的鍾愛。如沒記錯,導演早期另一齣戲[古惑仔之隻手遮天](?)也是在荷蘭阿姆斯特取景,戲中黑幫人馬個個穿著黑色西裝,在史基浦機場(Schiphol)排成一倒三角,殺氣騰騰地等着從香港來的古惑仔;另一鏡頭則是男主角人生路不熟在阿姆斯特丹唐人街身陷險境,最後跳進一中國餐館門前的運河潛進水底脫身。

從銀幕上看到史基浦機場總感到很親切,就像每回看到有人手拿[see, buy, fly]的黃色塑料袋,心想[啊,這人剛從阿姆斯特回來]。這機場裡除了免稅店、各般食肆之外,還有賭場、博物館,所謂的博物館,是一個架空的小小展廳,定期以不同主題將阿姆斯特丹市內一些博物館的展品在此展出,以便遊客在身處荷蘭的最後一刻,也能看到一些可能忽略的精彩荷蘭文化遺產。展廳裡有一留言冊,來自世界不同地方的遊客大都稱讚有加,讚賞荷蘭人的創意無限。

阿姆斯特丹河道縱橫,河道狹窄,水應也不深,故看到古惑仔跳河逃逸時,不禁失笑,這怎麽可能? 運河以中央火車站為中心點向外輻射成扇形,又有另外河道以圓弧形一圈一圈地圍着,由是相互交錯有如一張迷宮地網。阿姆斯特丹是一個漫步的城市,從一個景點到另一景點都可悠閒地徒步前往,一般數分鐘可達,然而對初到貴境的遊客,這有時可能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看地圖心想要去的目的地就在前方,沿着一條運河邊走去,好多時會發覺怎麽總是還沒到,不一會又發現,咦,這地方我幾分鐘不是才經過嗎? 結果可能會越走越亂,終而後悔當初為什麽不乾脆乘坐有軌電車。坐電車當場付款車費較高,本地人都用一種預先付款條票(strippen),據說算好目的地在何區,把條票摺折多少條,然後將之放進車上打票機確認即可,但去了那麽多趟總是不很清楚如何使用,心怕打多了條不值,打少了又給查票抓個正着。聽說荷蘭有關當局已引進香港的[八達通]系統,很快會用之取代現有條票,心裡不無歡喜,只是不知道究竟何時付諸實行。

I would never turn my back at Amsterdam. (故鄉與單車)

初出茅廬時認識一個荷蘭客商,60多歲,矮矮胖胖,盆大的面孔什麽時候都鮮紅得像豬肝,似有起伏的臉皮卻猶如手捏過的皺布,銀白頭髮永遠往後腦梳貼,煙抽個不停,好像跟一般人心目中荷蘭人的高大威猛頗有差距。他在歐洲肉製品行業似有點名氣,為了開拓市場,經常到中國。他家在荷蘭南部的小鎮,跟老婆非常恩愛,有已成年的的二子一女,不論他們是開大貨車、當護士或還在唸書,他總在人前對之誇許,以為父而榮。他說他們小小的國家也分14個省,地勢平而低,最高點才不過100多米,農業發達,他們的火腿敢情是全世界最好的;荷蘭人口一千四五百萬,人人懂好幾種言語,除本國語,一般都能說英語、德語,他說他也還在學法語呢。在他眼中,荷蘭什麽都好,只是不喜歡阿姆斯特丹,他說 : Every time when I arrive at Schiphol airport, I turn my back at Amsterdam. 真不理解為何會那麽義無反顧的不屑。

但作為一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每回到荷蘭、到阿姆斯特丹都有種說不出來的地道親切感覺,尤其是佔據歐洲大城小鎮的中國移民都是溫州人、浙江人、福建人的現在。阿姆斯特丹唐人街與花街柳巷相鄰,就在紅燈區後面,那裡的中國餐館好像大多是香港人開的,菜式都是我們所熟悉的雲吞麵、油雞义燒、干炒牛河、菜遠肉片等,店名叫乜記物記,伙記都說地道香港廣東話,偶爾客人不多在閒聊,也會說起香港,那個董建華什麽什麽的。

為何荷蘭會有那麽多香港移民,也不知道對不對,猜想他們大都是新界原居民,六七十年代憑着英國殖民地子民身份,飄洋過海到英倫開餐館謀生,可能移民太多競爭太大,有些便到一海之隔的荷蘭碰運氣,因為荷蘭人的包容,不諳荷蘭語也不要緊,只說英語也能站得住腳,不會像法國德國與當地人溝通也有問題。漸漸落地生根,繁衍下一代,語言、飲食、習慣可能仍是很六七十年代的香港,而現在資訊發達,香港新的事物也不陌生,政治、民生、電視劇,他們應也能說得頭頭是道。新生一代受荷蘭教育,但大多能說流利廣東話,聲調、口音、語氣跟我們無異。父母可能還想他們跟香港的紐帶不斷,總希望可以與香港有些什麽連繫。曾認識一位來自香港的餐館老闆娘,女兒屆適婚年齡,媽媽好像總希望她能嫁給中國人,甚至以香港人為上選。有一次在啟德機場接機大堂竟然碰到老闆娘帶着女兒回港,大家都很愕然、很驚喜,萬水千山原來豈能及此邦的漁燈,心想老闆娘可能是來故鄉選女婿。

他們的故鄉是那裡呢? 應該是我們小時候學校旅行常去的一些目的地吧,是錦田、林村、塔門、荔枝窩、烏蛟騰吧。由是坐在阿姆斯特丹中國餐館裡,看着荷蘭人在中世紀的石卵小巷騎車而過,竟可溯接我們自己的青葱歲月,遙望八仙嶺下的山水炊煙。你記得跟幾位同窗好友從大埔出發,騎着單車經過大尾篤、新娘潭、到了鹿頸,累了就把單車擱在路邊,大夥兒走到樹叢裡,脫掉上衣長褲跳進清涼小溪裡浮淌,相互嬉戲,一不小心濕貼的內褲褪了下來,被人取笑怎麽你的屁股紅得像猴子的一樣。傍晚推車上四野無人的山頭扎營,星空下促膝談笑,少不了加鹽加醋的咸濕笑話,也不知各自何時睡着了。第二天又踏上彎頭的單車,沿着崎嶇的山路小心翼翼下坡,深怕連人帶車跌落右邊陡斜的山崖,真不知自己哪來的勇氣和膽量,或許你我都曾青春無悔也無懼。

I would never turn my back at Amsterdam. (寬容與禁忌)

有人說荷蘭是個寬容的國家,人民包容大度,阿姆斯特丹市長深以為然,他不無自豪地在給遊客的指南裡說: Amsterdam is a city of tolerance. 是的,這是個寬容的城市,走在路上的遊客都臉帶笑容,一些在自己國家是禁忌的事,同性婚姻、安樂死、吸大麻、紅燈區、櫥窗女郎,在這裡都像是理所當然,不少遊客甚至流露出蠢蠢欲動的神情,非要掙脫平時在家的禁忌枷鎖,肆意放緃一會不可。

運河邊的紅燈區晚上總是張燈結綵,遊人如鯽,除了看真人表演,更多的是從這個窄巷走到另一個窄巷,眼睛血拼坐在櫉窗裡女郎的搔首弄姿。女郎樣貎身材娟好,笑意綻放,那有迫良為娼,這可能還是個快樂的行業呢。在巷尾拐了個彎,看見有一伶仃的櫥窗,裡面站着一皮膚烏黑烏黑的龐然大物,佔據整塊玻璃,身上像是背了不少贅物,左一大包右一大塊,臃腫難分,黑盆的大臉上好像還有點凹凸不平,頭髮則纏結得雜亂無章。她會有生意嗎?

荷蘭的寬容有時候就是本地人也會覺得太沉重了點,似非要挑戰你思想的極限不可。據說最近有幾個孌童癖人士組成一政黨,公然鼓吹兒童也應該有性愛的權利,很多荷蘭人極憤怒,强烈反對其成立,但最後經法院裁定,基於寬容原則判其可合法建黨,這新生政黨還揚言當參加來屆的國會選舉。而前兩年一名據說是畫家梵高曾侄孫的電影人,拍了一齣有關當地伊斯蘭回敎社群的一些情況,被激進回教人士認為有損他們宗教尊嚴,竟光天化日被人在街上刺殺而死。我不殺伯仁,伯仁卻為我而死。荷蘭人包容,收留了外來移民,外來者既來之卻不安之,狠狠地在寬容之城胸前插刀,能不令人憤怒和唏噓。

有一次跟一大陸客戶到阿姆斯特丹,40餘歲,文質彬彬。當他看到當地旅遊局標誌,紅底長條上豎排三個黑色X,竟問那是否表示同性戀的場所。大抵在世人眼中,阿姆斯特丹是同性戀聖地,或者其實每一個人都生有同性戀基因,只差是多還是少,而在寬鬆的環境下,總會有不自知的說溜了嘴,金賽、佛洛依德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調查和分析呢?

在中央火車站附近的Warmoesstraat,窄窄長街上彩旗處處,似是心裡悶雷壓抑下不了雨的天虹乍現。門前掛旗但重門深掩,人多時,你還要在街上排隊進場,看門員會鄭重告知派對性質以作心理準備。挪開重重布簾進入幽暗境地,一陣酸霉味隱約撲鼻而來,人人坦蕩相對,了無牽掛,木梯上晃走不停,舞池中摩身接體,在强勁音樂裡終於下了傾盆大雨,但大家都不躲避,大都遠道而來,千里迢迢原是一場夢化。

在電影中女主角好像說過,她是因為梵高而喜歡阿姆斯特丹的,梵高畫向日葵,而她則專注畫雛菊。

你也會喜歡阿姆斯特丹嗎?

Saturday, August 19, 2006

待沽的小狗


Picture(12)x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待沽的小狗


Picture(24)a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販子說, 小狗兩個月大, 長大的體形也不大, 很可愛很好玩, 而且飼養很容易, 不需要什麽特別照顧, 每隻人民幣150元.

小狗無精打彩, 眼睛也懶得睜開, 我見尤憐. 牠們最終會否成為一些愛狗人士寵物, 得到關愛而人狗情未了? 抑或無人問津而被狗販子遺棄, 最終流落街頭?

昨天香港一青年被判入獄四星期, 罪名是對寵物狗疏於照顧, 令其斷水斷糧致死.

Friday, August 18, 2006

邁步在澀谷的街道上

走出平日的山手線
趕赴一場心的祭典
捍起碩大的彩旗
穿上那心愛的緊身白短褲
鮮明的輪廓無懼炙人的陽光
坦蕩胸膛迎着人潮去
潮水閃爍 歡欣拍岸
是渾身金粉踏着樂音在奔躍
肩膀的彩旗有點重
但我走得輕鬆

今天是何日子
我手緊握着你
青春或許已遠去
出來的心情卻不羞怯
高舉我俩心的算式
你們看見嗎
两旁祭扇搖出清風
撩動起心中的鐘聲
我俩在當中走過
白色婚紗尤在風中輕曳
你我笑了
走出來的感覺真好

走下公園通
轉入神宮前
一路走來停了多少次
人生原是如此
搖滾搖擺搖動着歡呼
怎麽竟惹來遠處幾聲轟鳴
就讓雷聲轟走這當夏的鬱悶
可會有痛快的雨麽
好洗滌我沿途抖落的汗水
還得往前走呀
一起邁步在澀谷的街道上

Monday, August 07, 2006

逝去的青春行旅 - 天安門

那彎彎的月亮發着寒光
北京的冬天冷啊
卻沒有僵硬人的思想
凜冽寒風呼嘯於這廣場
寂寞啊 怎麽廣場會如斯冷清
那隱約的聲響越來越鼎沸
越來越洶湧
他們在怒吼
憤怒的人群激情地洩出他們的不滿
白花黑布淌着血
一個滿載激憤的清明節

同樣的鼎沸
同樣的洶湧
他們怎麽都在頌讚
花團錦簇
這是一個光榮的年代
看啊 那哭啞了嗓子的婦人仍聲嘶着
那是感激的淚水
因為神曾給她帶來了恩情

思維湮沒在時空裡
掙扎 掙扎

今夜 清寒的月光照廣場
南來的旅人結伴自己的影子躑躅着
腳下的地板有血的痕跡
四周的空氣有淚的昇華
我愛北京天安門
天安門上太陽升
啊 明天在天安門廣場上升起的太陽是啥顏色
他想知道

旅人走了
孤清的廣場等待着
明天

(冬◆北京◆一個人)

Sunday, August 06, 2006

逝去的青春行旅 - 蘆溝橋

我以僵硬的腳步踏上蘆溝橋,心底有少許波瀾,隱隱約約。橋底下的永定河已乾涸,雜草叢生,永定河已淚盡?

今天的蘆溝橋為何如斯寂寞,是人們已忘記了那第一排的槍聲? 响午時分的蘆溝橋,只有零星的公共汽車和馬車經過;橋頭陰暗處有一老叟蹲着,膚色黝黑;而一對婆孫正手牽手踏上橋旁的行人路,婆孫兩人都穿得很裹漲,小女孩紅紅的面頰和一身鮮艷的棉襖,為這嚇人的冬日帶來一絲的暖和。此刻的蘆溝橋就是如此的安靜,然而一些飛越時空的喧鬧聲、槍炮聲,仍隱約可聽,而且更沸騰了嚴冬裡體膚下那快要凝固的血液。

年代久遠的蘆溝橋,並沒有被時代的巨輪淘汰而湮沒在時間洪流裡。經過試驗,它的負重能力完全符合當今標準,現正默默地擔起一定的交通量,方便運輸。但古老的橋曾有更輝煌的成就,它在槍炮聲中,默默地捍衛着國土。

蘆溝橋上的石獅子,人說你們很頑皮,總跟人們捉迷藏,一會兒這一會兒那。可是為何你們此刻臉上佈有紅色的痕跡,是淚,淚怎麽會是紅色呢? 是血,血又為什麽從眼睛裡流出來? 是血淚吧? 一定是那古老民族亘古苦難的凝結吧!

大象,你還是毫無怨言地頂着橋身,以使其安穩,頂了那麽久,你的頭部都快要裂開了,但你卻仍鞠躬盡瘁,沒有埋怨。你令人感動,也令人暗地裡自覺慚愧。

驀地遠處一列火車疾駛而過,濃濃的白煙有着一股衝勁,直上藍天,人也為之振奮。唏,古老橋上的小女孩,你可想搭上那列飛快的火車,向前奔馳?

逝去的青春行旅 - 天壇

天壇是偉大的建築,中國人引以為榮的心血結晶。那純木材的結構,沒有一顆釘或什麽金屬體作聯接,竟在藍天下傲然地屹立了數個年代,直到今天,它仍在驕陽下發出令人目眩的光芒。

天壇那充滿藝術感的魅力,也教人心跳。巍峨的它,有着非常豐富和使人神往的象徵: 中間四大圓柱代表四季,外圍十二根小柱象徵十二月份,壇頂的藍色則是天空。天壇就是那麽深刻地體驗了這古老國度的本質-----以農立國,和許許多農民的盼望: 風調雨順,四季平安。然而上天是否這國度的主宰? 這偌大的一片土地可曾是神的應許? 這古老民族那像農作物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究竟源自什麽不可知的力量?

迴音壁前的笑聲,是否在為中國人的智慧歡呼? 中國人在以前已經科學化地利用音波反射原理,創建了這圓形迴音壁,確實令人感到驕傲,可是中國人是否忘記了那句古老的諺語: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天壇是祭天的地方,在祈年殿前留影的旅客,心底可有什麽祈求?

Saturday, August 05, 2006

逝去的青春行旅 - 紫禁城

故宮紫禁城, 真是見面不如聞名。

全宮殿有九仟九佰餘個房間, 每間都是小小的房子, 外面帶一小塊草坪而已, 毫無特色, 只覺是敷衍的建築, 連皇帝的寢室也談不上任何氣派, 難怪身旁的旅客都說不羨慕帝皇之家。整個宮殿的主色, 是那久經歲月蝕磨而呈黯啞的紅和金, 在古都北京, 紅色更是舉目皆是。紅色象徵什麽? 紅色在中國是不是有使人沉思或甚至流淚的刺激?

在我眼中, 這有着美麗名字紫禁城的宮殿, 也並非一無是處。太和殿前那一大片不受任何東西遮隔視野的空垠, 簡直教人神馳。想到上朝時, 文武百官左右排成二行, 從殿內沿着台階, 由上而下一直延伸開去, 使人在腦海中嘆為觀止。然而一切都過去了, 倒是殿外那兇猛石獅子更惹人遐思, 這似有無窮生命力的動物, 從古至今, 究竟一直在守護着什麽?

逝去的青春行旅 - 定陵

定陵是明十三陵中唯一發掘完竣而供遊人參觀的帝王墓塚, 據說是安放明朝萬曆皇帝和他二位妃嬪棺杦的地方。古時皇帝在位時便給自己建造墓塚, 以便百年歸老駕崩時, 不用急就章地輕率了事。 皇帝墓穴的建造, 也講求美輪美奐, 而安排陪葬的物品更是一箱箱的金銀財宝, 頗有將在世時所享的奢華都帶進陰曹地府去之意。 死去原是萬事空, 帝皇的愚昧乃人民苦難的根源。 地宮裡有一幅圖畫清楚地表示了建造此墳墓所耗的錢財, 幾百萬兩黃金的, 還有無數勞動人民的生命。

定陵的某處牆階的磚頭上面都刻有一些字樣: 某某年某某縣某處某人造, 隔了這麽多年月, 仍清晰可辨。 心想一定是如果某塊磚頭塌了壞了, 可以到某縣某處某人重新製造一塊補上其缺口, 以便這兒的牆階什麽時候都可呈現其最初完成的模樣。 可是嚮導卻說, 如果某塊磚頭塌了, 磚頭刻着的某人, 便會受到置之死罪的極刑; 原來是如此殘酷的事, 可憐的中國老百姓。

原來這兒的台階牆壁, 不是用磚頭建成的, 而是用一個生命叠着另一個生命而砌成的, 一塊磚頭呈現的是一個殷紅跳躍、惶恐不可終日的心。 如今, 他們靜默地倚在定陵的一隅, 無言地望着遊人各種相視的神情。我們今天引以為榮的一些曠世建築奇蹟, 其建築材料除了沙石、泥土之外, 還有男人的血汗, 婦孺的淚水, 其堅固不朽的地基, 更是由無數宝貴生命受盡煎熬不支躺下而成的。

我們所炫耀的, 似是祖先的苦難吧了!

Friday, August 04, 2006

逝去的青春行旅 - 長城

當旅遊車越來越接近長城時,真的有點緊張,目光本能地四處搜索,及至在冬日的光秃枝椏間窺見龍身彎彎的一小段,剎那間心急刻跳動,還似微微抽搐。我是興奮的,心想自己竟跨越一切時間、空間的遙遠阻隔,來到了長城,來到了古老東方巨龍的身旁。

但到了居庸關時,心卻冷了大半截。[居庸叠翠]由於季節不當而看不到,本也理所當然,但為何會不幸地看到那一家家的餐廳、商店呢? 長城和商店,原是互不相連,格格不入;那些服務員毫無神采的表情,更使人起不了絲縷發思古幽情的興致。現代化的旅遊設施雖方便了旅客,卻又摧殘了一些宝貴的東西。

陡斜的長城使人有點走向雲霄的感覺。它的陡峻,體格好的遊人在向上攀走時,可能並不在意,可是到要下來的時候,任何人都一定會步履維艱。長城的陡斜,使人對這古老巨龍益發敬畏。在巨龍身上行走,只可一小步一小步地移動,切勿大踏步,否則準滾地葫蘆無疑。

長城磚頭上的那些人為傷痕,令人心傷。為什麽要無知地在龍身上寫上[河北張三]、[江西李四]等字樣? 是想藉着長城在時間裡綿遠開去,而使凡夫俗子的名字流傳後世? 在巨龍身上刻自己的名字自有他法,請不要再傷害它的磚頭!

站在瞭望台上遠眺,只見長城在叠叠峰巒間蜿蜒,迂迴曲折的不知拐了多少彎路,順着山勢起起跌跌,巨龍原來一直都在探索前路,像凝固了的波浪。遠處,長城的一些軀體竟己塌陷了,一片瓦礫頹垣,不知何時才可以修葺起來,龍的創傷何時才能康復過來?

[不到長城非好漢],面對眼前的中國,好漢的定義是什麽? 我惘然。

Thursday, August 03, 2006

逝去的青春行旅 - 頤和園

對頤和園的印象始終不怎麽深刻,就像其中一張照片的背景-----萬壽山上的塔朦朧藏於輕紗後,鬆朦得猶如一幅畫圖置於身後,由是照片上我那雙略帶憂鬱的眼神,也頓覺造作生硬,頤和園始終沒有印嵌於靈魂深處。這可能由於風塵未定,便跟隨旅遊團飛車往旅遊勝地,故一切的思緒均扭作一團,難以冷靜地、用心地欣賞這名聞遐邇的御花園。只覺得有許多許多的人在頤和園那不具絲毫動人氣派的正門口拍照留念,以資証明曾到此一遊。誰人都知道這種旅遊照片上的焦點,是那門檻上方的牌匾[頤和園]三字,而背景前的,只不過是一團團血肉模糊的物體,其中似有我的份兒……

可能我的心緒在未到頤和園前,已被某種動人的景象攫取去了……

凌晨五點半左右,火車以轟隆的步伐悄悄地進入猶在夢鄉的北京城,整個車廂哄然沸騰興奮起來,然而隔着那二層滿佈冰凌花的玻璃,外面是一個冷而且靜的世界。一個空間同時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氣氛,實在太奇妙了。究竟是寧靜牽引起熱鬧,抑是熱鬧對比了寧靜? 在火車向前奔馳的某剎中,窗外一迷人的景象,使我迄今仍為之神往心馳。

那是一段感覺向上的斜坡馬路,路邊有兩三支路燈兀自投放着昏昏黃光,一輛汽車正靜靜地駛過。而使此景象充滿生氣的,是那一前一後身穿黑色大衣踽踽而行的背影,因着四周的黑黝黝,這昏黃迷人的景象益加突出。那種藉着冬晨的寧靜所呈現出來的三十年代氛圍更加深刻,(什麽是三十年代的氛圍? 北非諜影?)更加令人心醉。可是當代的北京,不會也呈現那三十年代的昏黃氣息吧?

頤和園中的石舫,是什麽年代的象徵? 這石舫據說是慈禧太后私自動用本欲發展海軍力量的經費建成的,而現在石舫是每個旅遊這舉世聞名的花園,必會拍照留念的背景之一。人們此刻稱讚的是石舫的精雕細琢,但中國人不會也為這艘不會向前航運的船隻而驕傲吧? 中國不會像這石舫,只是一片供人觀賞品足的秋海棠葉吧? 她可有向前邁進的原動力? 這向前邁進的原動力又會是什麽?

Wednesday, August 02, 2006

逝去的青春行旅 - 北京的冬天

北京使我第一次印証了兒時所灌輸的冬天景象-----寒冷天氣,呼呼吹痛手掌面頰的北風,光秃秃的樹木,再加上大自然所賦予此季節的灰黃顏色等,組織成冬之典型;然而典型裡也有缺憾----沒有雪,沒有那皚皚的白雪飛舞眼前。

雖則如此,我也嘗到真正冬天的滋味,冷、冷、冷,冷得手腳都僵硬得毫無知覺。頭總是放得低低的,避免跟北風踫個正着,脖子更是條件反射地縮了起來,縮着縮着,脖子都縮得痠痛了。唉,北方的冬天真不容易讓南方來的小子放肆一陣子。

縮着脖子向前進吧,要適應天氣而不要當犟小子,免得自討苦吃! 這在寒冷天氣下明哲保身的晢學,如果放在社會進步、掃除黑暗的架構裡,寒冬定會很長很長地延續下去。這土地的人民是不甘心在生活裡蟄伏冬眠的,他們清楚知道大自然的的冬天和生活的冬天對人的不同影響,由是他們知道什麽是要適應,而什麽又是需要反抗,那怕是灑熱血、抛頭顱,他們前仆後繼。

Thursday, July 27, 2006

遙遠的他

夢縱使不會醒,但死亡別狂傲,我還在這裡,在西雅圖深山的小溪旁,在日本香港新加坡幾位學生的前途上,尤在各兄弟朋友的深心中。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但你我竟相逢在黑夜的海上,風雨過後,將來還會在天涯相見。

怎麽我會如此的難過,是因為那遙遠的他,還是我自己?

Wednesday, July 26, 2006

排隊

遠處是啥風景
黑壓壓一重重
看不清
總有希望排在前
漫漫路萬千
同行的等待緊緊挨靠
綿綿似不可考
企盼翹着首
踮腳期期未有期
一時的焦慮插進來
後跟的無奈怯默不聲
唯有忍耐繞着長龍
蜿蜒滑過風雨
年月中蠕進
不爭先
只恐身後的落寞
茫茫無邊

排隊 - 朱銘雕塑


Picture(22)o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排隊 - 朱銘雕塑


Picture(27)e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排隊 - 朱銘雕塑


Picture(7)a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Tuesday, July 25, 2006

旅行的意義

本地人血汗的現實裡, 偏有一批批遊來尋夢, 東張西望, 亂拍照片, 不知所云.
(卡萊爾故居-余光中)

我們去旅行, 離開了平時慣常的生活軌跡, 放開懷抱, 很多時會在異地遊歷中, 發現自己真正的一面. 人家血汗的現實, 似是我們憂鬱的床, 而我們卻在夢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這可會是旅行的某種意義呢?

Saturday, July 22, 2006

你休息好了嗎?

有人說: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不知道你最近生活上是不是有什麽困擾, 寥寥幾字的留言, 似有無限的感傷. 興許是我多心而已, 那似淡還傷的片言隻句, 其實只不過是偶爾一個無聊失眠夜的煩倦之嘆罷了. 是嗎?

不知你有否到時代廣場看朱銘的雕塑, 據說除了戶外露天部份, 二樓商場裡還有其它展品. 看着這些銅雕塑, 總疑問究竟是怎樣雕鑿出來的, 只空手一刀一刀的大斧砍刻, 還是要用模具細磨什麽的呢? 曾經看過有關黃永玉的一個節目, 提到有本書叫[佛羅倫斯50對最能幹的手], 隱約看到一雙手年復年日復日地做着同一件工作, 畢生只專注於一件事, 終成自己此生無悔的大成就, 縱使成就的可能只是一碗人人稱許的麵條. 這樣的一對手令人感動而神往.

無論如何能幹的手也需要休息, 因為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還有做更多可口的麵條.

祝生活愉快, 一切安好!

Friday, July 21, 2006

太極

銅軀緩緩沉下
左手微提撥弄輕風
右手慢升卻撩不起漣漪
把左腳踏進人生
雙手輕輕合攏欲擁抱一切
年月又從身旁流過
一個穩步凝定此刻
兩袖順勢往身後揮去
可有清風薰吹周遭
單足屹立
雙臂伸張如翅
把思緒傾卸一側
屏息欲飛
飛自紛擾的世道
呼納吐吸間
游想於冥冥的太虛
恒翔在不可說的極度

太極系列 - 朱銘雕塑


Picture(28)a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太極系列 - 朱銘雕塑


Picture(36)e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太極系列 - 朱銘雕塑


Picture(40)e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太極系列 - 朱銘雕塑


Picture(37)k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Tuesday, July 18, 2006

休息 - 朱銘雕塑


Picture(29)ek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這個時代太紛擾
走累了坐下來
休息一會不再繞
把思緒側一邊
讓滿腦的希望抛椅後
東歪西倒顧不了

休息 - 朱銘雕塑


Picture(30)e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那管世俗熙攘復熙攘
異望又異望
展覽人前心事渺
我獨閉上眼睛尋清幽

休息 - 朱銘雕塑


Picture(32)a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隨身的累贅帶不去
何妨一歇南柯如夢了

Monday, July 10, 2006

興亡之責在吾曹

閱讀報上一則有關政經名人的花絮新聞得知,唸過的小學原來今年已創校44週年,日前還邀請了現已貴為銀行大班的一位校友回校向小師弟小師妹演講,演講內容是什麽,文章沒有細表。

我的小學座落在北角的一個小山丘上,真的是獨據山頭,頗有點孤芳自賞的味道。創校的那些校董們,可能都來自江浙,在一個百分之九十八講粵語的社會,民眾還沒有什麽要向北望的時候,便己擇善固執堅持以國語教學。是的,是國語,那時不叫普通話,其實也不並普通,因以國語教學的好像只此一家。說以國語教學並不是掛羊頭賣狗肉,記憶中除了英文一科,有老師可能不諳國語而用粵語外,其他大小科目都用國語,所以六年下來,同學們都能講一口流利國語,反而上了中學用粵語朗讀中文都結結巴巴,有如異類。

好像是三年級開始才學[國語拼音],採用台灣的拼音系統,那些ㄧㄨㄩ注音符號猶如達文西密碼般難掌握,雖然不是主科,但每次考試都戰戰兢兢,沒啥信心。有一回不知怎的總拼不出準確字音,急得都想哭,後來幸虧老師手下留情,才勉强給個及格。學校圖書室的故事藏書不少,由乞丐王子到龍王三公主,古今中外,為小學生展示一個多彩的世界,估計都是台灣出版,書上的每個字旁邊都有國語注音符號,故事看得津津有味,而注音符號一般都抛諸腦後,不甚了了。

我們音樂課唱的歌,也都是以國語唱出,一直不知道那些音樂本上的歌是不是特地為我們學校而編作的,只覺得那些學過的小學兒歌,一定要用國語才能唱出曲中意境及情懷。有一首蘇格蘭改編歌曲,好像叫[藍鐘花],歌詞說:[請你告訴我,高原的青年在何方,藍鐘花長盛開,在他居住的地方,我永遠惦記他,希望他平安回來。]不知道是否先入為主,如用粵語唱,總覺有點別扭,那怕是[在森林和原野是多麽的逍遙],也不要像小豬麥嘜那種奇腔趣調。

學校分上下午班,上午班放學後,下午班的同學要在一有蓋操場排隊等上課室,有一些高年級學生不知性急還是為了炫耀,經常會吹噓如何偷渡,以比馴守排隊的同學可以早一點到課室。由於校舍座落山頭,地勢似有幾分儼如山上古堡的險峻,要偷渡只有走後門一途,而通往後門的是一條坡度頗斜的梯級路,由英皇道往上走,興許也有上百級,而且非常窄狹,緊可過人,小學生急走其上,想必驚險有致,不知會不會也練就一身冒險精神,以助將來闖蕩江湖無懼色。進了後門應是地下層的圖書室,由此地如何避開老師耳目竄上二三樓的課室,就不得而知了。

據說從學校後面的這條陡斜梯級路一直往上走,能到北角半山的賽西湖,山上湖邊景緻如何,由於膽小從沒上去過,無縁得見,不得而知。但迄今仍記得國語課本上(忘了是哪年級),有一篇關於它的課文,不知是那個騷人墨客在遙遠南國小島憶江南,最憶是杭州,也使一眾小學生學得蘇子名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東南文物,蘇浙之光

中國的東南,現在叫華東,更時髦的是叫長三角,是源遠流長歷史不可或缺的一角,這裡的文物風華比起粗獷的中原,可能更有一種令人可堪細味的精緻優雅;這地區的湖光山色、庭園樓閣、戲劇文學、方言人情、尋常菜餚,也都好像一一有着淡雅輕柔的味道,不悍冽。聽過好幾個杭州人在一時毫無頭緒的情境下,就是豪邁男子,都會不自覺地輕呼[見鬼咯]的口頭禪,那種委婉陰柔的語氣,竟也帶幾分性感。杭州人說他們崇尚悠閑生活,就是不太富裕的人,也願意花錢在追求生活品味上,一到假日即到只十數分鐘車程的山中茶園悠游忘憂,而把城中西湖留給摩肩接踵的外地客。

果真是[柔弱勝剛强],據說江浙兩省的年生產總值,在全國省市中一直名列前茅,而且人民也較均富,連中央政府也想對其發展模式深入研究,以便別省也能有所啟發,解決日漸嚴重的貧富懸殊的問題。我的母校創立自同鄉,那些創校校董們如回到今日的江浙,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故鄉是變好了還是變差了?他們過去在南海一隅的堅持,是擇善固執還是昧於時勢? 現在反攻大陸的可能只是一些傳統詞彙,君不見現在上海頗為紅火的本幫菜館就叫做[蘇浙滙]。

有師長的訓導,有父老的讚賞。

學校的老師大都粵語不靈光,校長也不例外,廣義上都說自己是上海人,可能真正的籍貫是江浙某縣市;平常他們都說國語,偶而一兩句帶有濃厚口音的廣東話,就如北方小姐講陰謀似的,同學們都會竊竊私笑。據校刊所載,這些四五十歲的老師,包括校長,大都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這大學還在嗎?),他們是如何南來香港當小學教員,這當中可能每位老師都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但遺憾他們從來沒有在課堂上向同學們細說當年,是舊事不須記也不堪記?

我們的老師絶大部份是女的,但也有一兩位男老師,男老師帶上粗邊黑眼鏡,頭髮油梳得井井有條,整齊的襯衣西褲穿著,腰板挺直,對待學生可能比一些女老師更嚴謹,或是較古板,像是民國某年走來的五四新青年,一心以薪火相傳為己任似的。

我們如日方中的女校長,永遠穿著貼身的長袍服,笑容滿面,說話和藹可親,在小學生眼中非常高貴,很有威儀,但校刊上的照片,驟眼看卻像奸妃李香琴,不知道真正的校長會是怎樣的。而嚴厲的則是訓導主任,同學們聞之色變,暗以老虎相稱,似是學校最不受歡迎的老師。一善一惡,可能管理一家小學,也要講究張弛之道,才可將一幫頑皮學生治得服服貼貼。

估計是會講流利國語的師資缺乏,有一年突然來了好幾位台灣老師,她們都比較年輕,好像大多未婚,離鄉別井來到香港教書,為的是什麽呢?現在長駐上海江浙東莞的台灣人數以拾萬計,而我們那些老師們可說是當代向外打拚的先行者了。當初花樣年華凝望窗外,別了家在台北的鄉土,從一個海島到另一個海島,[和]字永遠唸成[漢],老師們現在哪裡呢? 可有在現不知還算不算是匪區的小城落地生根?

學校裡大部份學生都是閩南人,猜想也有百分七八十,同學們的家庭背景似大同小異。就像那現貴為銀行大班的校友,他說他五歲時從大陸來港,住在北角,旅居菲律濱的父親即敎誨他要努力讀書,一定要考進這家小學云云。這小學在閩南同鄉中是很有名氣的,一些長輩問小孩在哪唸書,如答說是這家,大都稱讚有加,似已邁出光宗耀祖的腳步,我想小朋友們也都會沾沾自喜。

有很多同學畢業後,沒有在香港升中學,而是舉家到菲律濱與父親團聚,落地生根,在那邊升學、就業、結婚、生子,據說現在菲律濱有一個頗大規模的校友會,也就不生奇怪了。有一位原讀上午班的朋友說,他一位移民菲律濱的小學好朋友,回港旅遊,與小學故友重聚,昔日十二三歲的小伙子,現已變成[麻甩佬],已有好幾個小孩了,直是[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的寫照,大顆兒重聚敍舊,可能更有[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之嘆。

畢業好多年後,有一次禮拜天心血來潮,帶一個朋友回山丘上的小學參觀,感覺學校裡的一些設施怎麽都變小了,走廊欄杆也矮了,過去需要踮腳才能看到壁報板上端的貼堂文章,現在卻伸手可及,就在眼前。只是那禮堂還是那麽高那麽大,舞台上端的四字校訓仍然煌煌,曾幾何時曾在這禮堂參加了多少次週會及畢業典禮,有時是上台領奬的一份子,有時則高高坐在二樓階梯式座位上觀禮,看滿堂歡欣與熱鬧。

林海音小學畢業唱的驪歌,可能過早地讓小孩知道人生聚散無常又無奈,而我們的畢業歌卻似是創校先輩的夫子自道,真不知道十二三歲的小學畢業生,有多少人能有深刻體會。或是以前世道艱難,少年人都較早熟,而且小學畢業了,可能真的要投入社會工作,歌詞也許真的說出了憂患年代對新人後浪的寄望。但這樣的畢業歌,現在畢業的小校友又會否有共鳴,抑或只覺是禮儀的喃喃,對牛彈琴,不大了了?

我們的小學畢業歌是怎樣唱的呢? 歌詞已忘了一大截,網上又查不到,只記得好像有這樣的詞句:

春風化時雨
桃李同受教
學成以致用
基礎喜堅牢
從此投入社會去
記取師長訓導
莫噓我年紀小
興亡之責在吾曹
整齊嚴肅揚正義
要把國家社會重任一擔挑

小學畢業了好多好多年,投入社會也已好多好多年,我們有否記取當初師長訓導,肩挑重擔,毋忘興亡之責在吾曹?

Wednesday, July 05, 2006

我如何能夠一一去算清楚

網友問,在香港最想普選的會是些什麽人,以何種學歷最多,哪個年齡層最熾?

我想要找到答案並不太難,或者只要有全民公投,再把有關公投票設計一下,應該可以一窺全豹,不用瞎子摸象各說各的。但要全民公投談何容易,在可見的將來,朝廷中央是不會允許香港人以此種方法說出心中所想的。

昨天(1/7)的遊行有着各種各樣的訴求,要求普選、最低高資、小班教學、愛護動物、有機食物、全民公投、保護海港、釋放程翔、港人子女來港、副學士、保釣、民運等等,不一而足。最令人感動的,有幾個年輕人在鵝頸橋安全島上設立一小攤位,攤位就在欄杆圍着的一小三角位裡面,有人伸手向遊行人士派發傳單,另有兩個乾脆站在密密的遊行隊伍旁邊,一人不用擴音器地高聲叫喊: 同志不同志,社會一分子,一人將彩虹小旗及募捐箱高舉頭上,箱裡的捐款卻少得可憐;而不遠處黃煜民在[嗌咪]、長毛在募捐,遊行人士經過他們的攤位,都會停下來聽聽黃煜民說什麽,說到要點處,大家舉手歡呼致意,大破慳囊,長毛雙手抬捧的捐款箱紅紅滿滿。雖然遊行人士似視若無睹,對他們的呼喊毫不在意,但那個子不高的年輕人,仍不竭地搖着手鈴鼓高喊: 同志不同志,社會一分子。相比之下,這幾位張掛彩虹旗的年輕人,他們的訴求對比於黃、長的鬥爭目標,可能更加舉步維艱。

我想如果香港有普選,小眾人士及弱勢社群,或者才能有足夠及公平的機會選出他們的代議士,以說出他們的訴求和理據,並受到尊重,在發出聲音之餘,也會有所妥協,這樣的妥協才是真正的妥協,從而找出社會的走向、施政的準則。當然如果你對香港人沒信心, 那又另當別論。

我們覺得現在生活很好,是現有制度的既得利益者,深怕政制一有根本性的改革,情況可能會變差,所以嚴加抗拒? 如果你問當今中國中上層階,政制改革是否需要,我想他們定必反對,因在現制度下,他們生活得很好,非常好,是既得利益者,是有關制度的適者生存者,他們甚至會看不起那些生活在極低層的人,覺得這些人是失敗者,闔該如此。但當大部份人發覺他們其實輸無可輸時,什麽時候有人振臂一呼,一呼萬應,所謂動亂可能一觸即發,一發而不可收拾。有人經常以台灣為惡質民主而振振有詞,但台灣人相對均富,不患寡而患不均,他們只有吵鬧,沒有動亂。如果你問台灣人是否願意回到過去沒有普選的白色專政時代,我想台灣人會駡你神經病。

陳方安生是否忽然民主、騎劫民眾、另有企圖? 就算有,這又有什麽關係呢? 如果爭取到民主普選,而她又出來參選,到時候你不認同她的政綱,大可以不投票給她。那怕她當選了又食言,民意也會將她轟得狗血淋頭,如她真的執意跟人民對着幹,重現零三七一怒吼,香港人也就駕輕就熟了。

回歸初期,有一次陳方安生上CNN接受訪問,可能當時她真的覺得香港人從此當家作主可大展拳腳,意氣風發,滔滔不絕地訴說香港的種種事項。但當主持人問她,你對亞洲地區有那麽多女性領袖,如昂山素姬,有何看法,螢幕所見,她似一時答不上來,只說跟菲律濱前總統科拉桑曾有過接觸,覺得她很能幹,接着又把話題拉回香港,說香港給予女性足夠機會發揮才幹,沒有歧視。我想當時被國際傳媒譽為[香港良心]的她,可能根本沒什麽國際視野,並不太清楚別國發生什麽事,不知道人家如何在惡劣環境中爭取民主,艱難險進一路走來的歷史。但這可會只是她一人,不會是大部份生於安逸香港人的寫照?

眾士諾諾,一女諤諤。作為[香港良心]的陳方安生,當一些極端保守人士攻擊香港語論空間過於寬鬆,朝中人士不知是否噤若寒蟬,都默不作聲,好像只有她立時起來公開反駁。而當社會上人人向北望,精英巨賈都說要與大陸融合,好像也只她敢獨排眾議,以撲克的臉孔說,香港要堅守兩制,保留茶垢,淡化一國,面向世界,成為真正的國際城市。誰對誰錯,或者一切惟待歷史定奪;但當現在越來越多大陸人對香港都有點看不起了,時間先知又是否在露端倪? 如今她脫下貴族的旗袍,換上百姓便裝, 決意走入人群,會是香港之幸或不幸?

昨天的遊行,上了年紀的好像不少,年輕人相對卻似未見踴躍,是年長一代生於憂患信有明天,而年輕一輩耽於逸樂,有沒有普選於我何所哉? 抑或是這個社會令他們太心灰,短視、自私、貪婪,由是哀莫大於心死?

其實遊行真正人數有多少,誰又如何能夠一一去數清楚? 如果昨天你有在遊行隊伍當中,人數或許真的少了,但香港人那據理力爭的棈神和決心,卻是從來沒有減少。

很多人說他們反23條,03年七一也擠身洶湧人流當中,義無反顧,沾沾自喜,因沒有缺席歷史。然而23條只是擱置,現在仍是懸在眾人頭上的一把刀,如果香港有普選,會不會是對這或許是惡法的最好制衡?

[忍無可忍的時候,我會挺身而出],也許這才是真正的香港之歌。

Saturday, July 01, 2006

立見天國

不在乎天堂是否有70個處女正在等着我,但沒有尊嚴的生活,生不如死。

這麽多年來,我只在6歲得了急病的時候,離開過西岸一次;這裡頹垣敗瓦,鐵絲網那邊卻高樓大廈。讓我打扮成佔領者的模樣,綁上通往天國的引子,引子一拉,立見天國,世人或會驚愕一陣,但他們可會看到我們的境況。

我們手無寸鐵,有的是這不死的心,不肯屈折的腰。佔領者壓迫我們,卻以受害者自居,世人袖手旁觀,受壓迫者又何妨也成為謀殺者,以喚起你們的注意。佔領者除了飛機大炮,復以卑劣手段攻擊人性的弱點,期藉此摧毀整個民族。

神啊,誰人當可在這土地上生根,誰人又註定一生流離失所。如沒有性能好的水過濾器,這荒漠上的甘泉,可會令我們子孫繁衍直至千秋,誓與佔領者爭鬥到底,前仆後繼,永不言敗。

坐在佔領者民眾當中,一手握着那引子,在拉與不拉之間,我想起媽媽,在去與不去之際,我終於看到天國。

Thursday, June 29, 2006

夜來香


Picture(33)d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我傾出心裡樂章 
唱出深心裡夢想
夜夜願有你入懷 
在香夢癡癡伴
從此長日相向

要共你 唱盡那 夜來香

夜來香


Picture(22)p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我愛這夜色茫茫
也愛著夜鶯歌唱
更愛那花一般的夢
擁抱著夜來香
吻著夜來香

夜來香 我為你歌唱
夜來香 我為你思量
啊…啊....啊........
我為你歌唱
我為你思量

Wednesday, June 28, 2006

青春火花

其實有的時候我也納悶, 這幫日本朋友是否都是排球健將, [移形換影]的招式位位都練得爐火純青, 可以輪流扣球回覆. 好多時, 問G, E網前攔截回答, 問E, G又後排躍起回應, 問S, 冷不防E又從左翼重扣擲下覆函.

網上的[青春火花]看得大夥兒眼花撩亂, 但卻又是那麽流暢, 那麽一致, 大家各不爭球, 真不知道那不讓敵隊看到的攻堅手號是如何傳遞的, 因為隊員身處(地)球場的天南地北; 那種合作性, 那種心印的默契, 平時又是如何練就得來的呢?

Tuesday, June 27, 2006

台北印象

五月到台北去看雨,
有沒有走過忠孝東路呢?
記得近惠康超級市場的路邊有一賣雨傘的小攤,
掛了兩句招徠語:[晴天九折, 雨天沒折].
五月的台北下起春雨,
可能是天意的常態,
卻為一個人的途上增添愁緒或詩意.

有一回從雙連站下車,
一直往河邊方向走,
邊走邊問人:迪化街在哪裡?
但走了很久,老找不到,就放棄了.
後來才知道只差拐一個路口,
人生可能正是這樣,
永遠只差那麽一點點.
沒找到迪化街,
卻意外見到錦州街的路牌.
這是阿青他家住的那條軍眷村嗎?
從街頭望進去,
真的有點破舊,
彷彿還嗅到白先勇書中傳來的酸臭味.

走在台北的街頭,
總感到很親切,
他們的台語跟我們的方言,
只是口音不一樣而已,
好像回到多桑的家,
找到了他那對跋涉幾許雲月的草鞋.

我喜歡台北的凌亂,
亂中有序.
他們不高叫什麽[和諧社會],
人人為自己所認同的打拚,
愛拚才會贏嘛,
藍緑對決沒關係呀,
天又不會塌下來耶.

只是一直都納悶,
不知道為什麽台灣人
總把[和]字唸成[漢]?

Monday, June 26, 2006

鯉魚門懷舊小唱


Picture(23)a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夜 可知我累
無力忍眼淚
厭在無聲夜裡
無聲獨去

Sunday, June 25, 2006

略說深圳

據說深圳原來有1000萬人口之多, 真是不說不知道, 不過可能是包括一些如宝安,橫崗的外圍城鎮一起計算吧. 相對香港人口約700萬左右, 無疑人多勢眾, 但這究竟是好還是不好呢?

這麽近, 那麽遠. 其實好多香港人對深圳或大陸都並不太了解, 雖然不少香港人經常到深圳吃喝玩樂, 只覺得樣樣東西都價廉物美, 但又有多少人有興趣深入了解深圳或者大陸?

我也不喜歡深圳, 每次到深圳辦事都是即日來回, 辦完事即立馬趕回香港, 因覺得深圳人流複雜, 治安不太好. 但這回在深圳住了幾天, 跟一些深圳人閒聊, 竟對這個邊縁城市有了幾分好感. 所謂深圳人都係來自五湖四海大江南北, 甚至窮鄉僻壤, 大家在深圳這移民城市拼博, 誰也不會看不起誰, 都是為了自己或家人更好的生活而努力, 深圳給他們機會, 但壓力也很大, 他們說跟你們香港人不遑多讓. 有錢的, 生活可以很悠遊, 深圳什麽都有, 但如是低下層, 則生活遠不如香港的同階層, 香港人可以住公屋,看公家醫生, 但深圳就沒有此等福利了, 他們生活更艱難.

但中等階層的生活, 表面看又好像比香港一般人要强得多, 他們大多有車有房, 出門開車, 開車遠遊, 講究物質質量, 這種生活方式在香港卻可能要相對很有錢才能做得到. 他們以質疑的口吻問你, 多少還帶點憐憫似的, 香港將來如何定位, 跟深圳合併又怎樣?

人民富裕了, 市面光鮮了, 但當你看到條條康莊大道上都塞車塞得一塌糊塗時, 人人面目模糊地擠在一起, 不由自主的停停走走, 又相當的無奈. 這不僅是深圳, 而是中國.

鯉魚門懷舊小唱


Picture(83)i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望著海一片我懷念 
懷念往年
外貌早改變 
處境都變 
情懷未變

鯉魚門懷舊小唱


Picture(47)a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潮聲風聲侵襲你
願你退下
但我卻不怕
潮上再爬

鯉魚門懷舊小唱


Picture(82)o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時日如飛 
我似呆在這地
任一天天過去 
任一生飄過去
任一切飄去再沒法追

Saturday, June 24, 2006

車站情緣

知道你曾在深宵時分到過ChongNonsi站歇息了一會, 並在車站裡留了第一道留言, 站長對此不無感激.

這裡沒有silom的聲色熱鬧, 也沒有sathorn的時尚新穎, 但衷心希望在寧靜良夜裡, 你能在站中找到一絲深情和感動.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電影[雛菊], 導演好像並不是只想拍一齣愛情戲, 而想拍出一種似乎漂渺卻又實在的人際情縁. 每個人的人生風景, 原來除了你平時熟悉的周遭人和事之外, 可能在不遠處, 還有一個一直凝望着你的眼光, 偶爾也有與你擦身而過的接觸, 可能還曾經在同一簷篷下避過雨, 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謝謝你成為我人生風景的組成一分子, 希望下回走得累了, 登上架空的bts, 過了沙拉丁站拐了彎, 記得再在本站停一下, 看看車站裡有沒有什麽新的東西.

你的下一站是哪裡呢?

Friday, June 16, 2006

鯉魚門懷舊小唱


Picture(42)o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天空廣闊萬里 
浮現我思海的你
再叮囑歲月風飛
仍要我等他鄉某天再會你

鯉魚門懷舊小唱


Picture(85)k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幾多往時夢
幾許心惆悵
別了昔日家萬里而去
心潮千百丈

鯉魚門懷舊小唱


Picture(41)a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台下你望台上我做你想做的戲
前事故人忘憂的你可曾記得起
歡喜傷悲老病生死說不上傳奇
恨台上卿卿或台下我我不是我跟你

Thursday, June 15, 2006

鯉魚門懷舊小唱


Picture(84)x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I love to go a wandering
in the mountain track,
and as I go, I love to sing,
my knapsack on my back.

鯉魚門懷舊小唱


Picture(87)i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綠蔭裡草坡上
讓我胸襟一再展
拋開了心底倦
讓我走向大自然

鯉魚門懷舊小唱


Picture(89)k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路邊一棵榕樹下
是我懷念的地方
晴朗的天空涼爽的風
還有醉人綠草香

鯉魚門懷舊小唱


Picture(88)o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前路那怕遠祗要自強 
我繼續獨自尋路向
常為以往夢想發狂 
耐心摸索路途上

鯉魚門懷舊小唱


Picture(40)t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遠時像遠山霧迷濛
心裡霧飄送
如若夢境可相通
會明白愛意濃

鯉魚門懷舊小唱


Picture(35)a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青山原是我身邊伴
伴着白雲在眼前
碧海是我的心中樂
與我風裡渡童年

是誰令青山也變 
變了俗氣的咀臉
又是誰令碧海也變 
變作俗流滔天

鯉魚門懷舊小唱


Picture(90)t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我本想跟你淡然去
無奈此去不易
看着我一臉惘然與眼中困惑
你不忍轉身去

鯉魚門懷舊小唱


Picture(91)e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再見舊友感觸萬千
舊日笑聲似在眼前
敍敍往日舊情誼
問問抱負與心願

鯉魚門懷舊小唱


Picture(94)a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你送我一支玫瑰花
我要誠懇地謝謝你
那怕你自己看得像個傻子
我還是能夠看得上你

鯉魚門懷舊小唱


Picture(95)s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知否世事常變
變幻原是永恒
此中波浪起跌
當然有幸有不幸

Wednesday, June 07, 2006

今宵別夢寒

今年是上海交通大學創立110周年,上海方面大肆慶祝,當地黨政領導包括江澤民也親身祝賀,媒體大量報導,吹捧大學是中國炮彈的搖籃,一些名人如孫中山、錢學森等,與它都有頗深的淵源云云。照講110周年並不是甚麽特別的日子,如今大做文章的慶祝,背後似另有目的,是不是想跟北京比高下、與北大清華各別苗頭,抑或是兩股政治力量在暗地裡較勁?耐人尋味。

其中一項慶祝活動是綜合晚會,由電視轉播,各主持人少不了肆意吹噓交通大學的各項第一、成就纍纍。晚會裡有一環節據說是大學的教職及家屬人員組成的合唱團演唱一些老歌,曲目中竟然有這一首: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壼濁酒盡餘歡
今宵別夢寒
人生難得是歡聚
惟有別離多

主唱的是一年約十一、二歲的女孩,歌聲是那種有點清尖的童音,副歌則由十多位四、五十歲的中年婦女合唱,她們穿著曳地長裙,台風是那種合唱團慣見的輕度搖左擺右,臉帶笑意,然而所唱的卻是一首令人傷感的離別曲 --- 送別,似有點格格不入。但不知怎的,聽着聽着,眼眶竟不自覺地滾下淚來,流過臉頰也不想用手去揩抺,有種莫名的快慰和感傷。
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是在看電影[城南舊事],電影裡這首歌其實是一首小學畢業驪歌,歌曲雖然唱出人生聚散的無奈,但作為小學畢業歌是否太沉重了點? 電影主角是一位小女孩(應該是作者林海音自己吧),在她小學畢業的那一年,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碰到或發生了一些她不解的事情,這些事卻又是成長的一部份,使她窺看了人生的悲歡離合,從而為自己即將啟航的世途長征作好準備。她不明白家中女傭人為何最終還要跟那不長進的丈夫回鄉去,漠然坐在由她男人拉着的驢子上,在自己疑惑的眼神中慢慢走遠;她不明白人人喊打的大賊會說:小妹妹我喜歡你,被抓了,路過身邊還向自己眨眼微笑;她更不明白父親為何突然有重病,最後還永遠離開了自己,雖然他說他很放心,因為妳已長大了。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城南,北京的城南是那些地方呢? 沒有深究書中具體是說哪裡,但我想可能是崇文門、宣武門等地區吧。我也愛這城南。

許多年前還在念書的時候,第一次獨自出門坐火車到北京,住宿的地方即在城南,宣武門飯店(現已改名越秀大酒店),三人房、沒間隔的公共洗浴間,跟比自己大七歲的萍水相逢旅伴一起去洗浴間洗澡,他說他在加拿大大學很習慣這樣開敞式大夥兒一塊洗澡,硬着頭皮戰戰兢兢地跟着,熱水煙霧繚繞,可能剛好朦朧了那份羞怯、青澀、尷尬。幾天後分道揚鑣,他與他同行女友一大早先行離開,關上門前說再見的時候,我剛睡醒還躺在床上,關上門後竟有難言的失落,被褥下的套弄發洩,一灘的虛脫似是充實共遊後必然的低潮。

天之涯,海之角,知角半零落。

現在工作需要經常要到北京,公司辦公室就在崇文門地鐵站附近,住的飯店也在這裡,徒步上下班避開京城似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塞車,倒也舒適方便。這一區也很熱鬧,新世界商場、超市經常人山人海,其實東西並不便宜,但生意卻火得不得了,好像錢都花不完似的,令這港客也有點自慚形穢。除商場外,戲院、書店、星巴克、各種飯館食肆烤鴨店,應有盡有,所以平時下班,我基本在這區走動,懶往他處遊逛。

晚上在地鐵站旁邊,龙其是煩熱的夏夜,有各種各樣的地攤、賣唱、乞丐,把人行道擠得有點走不動,還有一大班似是民工的群眾,坐在一角乘涼、聽唱,好一幅老北京天橋景象。而天橋就在城南,東富西貴南窮北賤,在城南生活的,好像從來都是生計艱苦的低下層民眾。只是林海音如夢回北京,她還能認出那熟悉的城南嗎?

[新北京,新奧運],整個北京城都沙塵滾滾,到處是工地,崇文門也不例外,為的是08年奧運的時候,北京要以一全新面貎與世界見面,高樓大廈、地鐵輕軌、康莊大道,舊時胡同合院只好黯然讓位。那天坐出租經過花市口回飯店,司機說他家過去就在這裡,為了市區重建,他們只好被拆遷搬到四五環外;看到原有的花市口戲院剛拆剩一道牆,散場[出口]二字仍清晰可見,司機不無感慨,他說小時候他們就在這戲院看樣板戲電影。

這裡過去有一家叫[大眾]的浴室,據說曾是頗有名氣的基場勝地,現在從酒店房間望去,其原先所在地是一偌大的工地,要建甚麽城中城、尊貴社區的,直是一派百業興旺的勁頭。當初走進深深胡同的踟躕忐忑,桑拿房內的相視輕握,黑暗休息室內的低吟蠕動,在北京並不蔚藍的灰濛天空下,原來最終只不過猶如眼前工地上黃泥大坑一般的空空,但甚麽時候慾望又會在心底極幽暗的一角滋長呢?

電影院沒有了,浴室不在了, 城南也變樣了,只是你我的舊事又從何記起?

一壼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Sunday, June 04, 2006

守衛


Picture(24)t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十七年前的血跡或已乾
今夜他們將重回這廣場
洶湧的呼喊你守得住嗎
心裡的燭光你滅得了乎

只是
富裕了的人民已經忘記
灰濛廣場上不再有藍天

廣場


Picture(10)k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2006年6月4日

北京牛肉麵


Picture(11)t
Originally uploaded by ChongNonsi.

一清(牛肉清湯)
二白(蘿蔔)
三紅(辣椒油)
四緑(香菜)
五黃(拉麵)

拉麵的粗幼度分6級:
毛細 細麵 二細 韭葉 寬麵 大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