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週前陪一位丹麥工程師到山東維修設備,工程師很年輕,25歲,81年生,個子不太高,但護照上竟注明身高180cm;護照四年前簽發,惟用的卻是十年前的照片,難怪辦理簽証的人說,怎麽護照上像是個boy,而現有照片卻是man,判若兩人。可能北歐很自由,政府辦事也就很隨意吧。
工程師畢了業三年,唸的應是職業先修學校一類的機電工程,據說課程需要上課20星期,工廠實習20星期,眼前是第一份工作,英語不大流利,經驗似還較嫩,連客戶也看得出來;可能是第一次到亞洲地區,時差一直轉不過來,過了幾天還說累,致有關維修工作也有點不太起勁。
吃飯時跟客戶東南西北相互聊天,問他結婚了沒有,他說沒有但已有女朋友;又說起中國各地房價,問他在丹麦可有房子,他說已經買了,價值約100萬丹麥克朗,離城區十四五公里,面積130多平方米,大家都有點驚訝,年紀輕輕才工作兩三年卻已置業,這在中國、香港來講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問像他這樣廿幾歲已買房子,在丹麦是否很普遍,他先是一楞,不防有此一問似的,說他的朋友當中才廿一二歲就買了房子的也有,朋友也是他的同事。
工程師的父母住在靠近德國的一小島,女朋友父母的住處則靠近瑞典,他們倆獨自在丹麥西部一小城生活。他的工作需要經常出差,收入相對可觀,且出差期間吃住行喝酒消遣都可公司報銷,根本不需要花錢,總的下來可能比同齡人收入高。藉着有穩定收入,且工作的公司是當地具聲譽的企業,他說他們買房子可借款100%,其中80%向一些不知是財務還是政府機構借,利率較低,20%向銀行借,利率較高,供款三十年,總的利率均屬固定,現在每月供款約丹麥克朗4000多。他說如像他女朋友的文職會計工作,一般供不了。
可能工程師的際遇在丹麥來講,也沒有特定的普遍性,但我懷疑如有同樣背景的年輕人,在香港是否也有相若的機會。沒唸大學,從事技術性工作,才工作兩三年,沒有一筆可觀的首期,不靠家裡父母,能在香港買房子,那怕是價格較低的的所謂[上車盤],機會究竟有多大? 人說香港經濟繁榮,滿地黃金,但給予年輕人憑藉雙手安家置業的機會,相對於一個只有五百多萬人口的北歐小國,是多還是少?
據說現在中國每年有兩三百萬大學生畢業投入就業市場,压力不可謂不小,但也有人說中國大學生的質素其實很粗糙,一些在華外國企業要找一個較好的人才,卻也不是很容易,可遇不可求。如果真的有這樣的資源錯配,究竟是哪裡出錯呢? 是中國的高等教育濫竽充數,求量不求質? 大學求這財不求才?
眾多的大學畢業生遍布各省各市,但絶大部份都喜歡到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找機會,離鄉別井獨自在外拼博,趁年輕。但他們都能找到心中渴望的發展機會嗎? 公司北京辦事處最近招聘電氣工程師,來應聘都是住京的外地人,問他們北京住哪裡,大多說與朋友一起租了房間,可能還是三四環外的較偏遠地區。問為什麽要轉工作,他們都說希望收入能多一些,不轉彎抺角。一位說他真的等不了了,压力很大很焦急,非找一份收入較高的工作不可;畢業兩年多,現在月入兩千多,但每月要還大學貸款一千元,幸虧住在老闆給安排的宿舍不花錢,但很怕回老家,雖然父母了解其處境,不强求他每月匯錢回家,完全不給也不好意思;他身為獨子,有三個姐姐都己結婚,外甥好幾個,每次回家每人給一百是免不了的。
這些大多大學畢業兩三年的應聘者,廿四五歲,都說想在北京長住,安家置業,但在當今中國,據說經濟年增長率約百分十,他們買房子的機會,相對同樣是廿五歲的丹麥工程師是多還是少呢? 聊天時,國內客戶總笑中國一個中等城市的人口都要比丹麥全國人口多,但給每年兩三百萬大學畢業生的機會是否也比人家要多得多? 抑或小國寡民,焉知非福?
你今年廿五歲,你買房子了嗎?
Wednesday, November 29, 2006
Tuesday, November 28, 2006
粉絲與知音
余光中最近有篇長文題為[粉絲與知音], 週前香港明報世紀版也有刊登。 文中余光中讚賞[粉絲]這中譯詞, 認為狂熱分子當如如粉絲一大把一大把的痴纏攀附, 被崇拜者才有面子, 如果只是一條粉, 那就太寒酸了。 但文章更多的篇幅則細說何為[知音], 其中舉了梵高的例子, 他在生時的知音可能只得弟弟Theo一人, 弟弟更是他匆匆一生不離不棄的守護天使。 余光中說很多時候知音要隔代隔世才出現, 只能孤獨地掩卷默想, 撫碑沉吟, 隔空寸心知。 文章筆調輕鬆, 但隱然也有[知音難求]的千古悲嘆。
不惜歌者苦
只傷知音稀
余光中最後也忍不住慨嘆: 這個世界粉絲太多,知音太少。
詳文請閱:
不惜歌者苦
只傷知音稀
余光中最後也忍不住慨嘆: 這個世界粉絲太多,知音太少。
詳文請閱:
Saturday, November 18, 2006
又再記起那口琴聲
在黃大仙地鐵站上車時,後面跟着幾位年輕人,貎似廿出頭,其中一男一女邊走邊念念有詞,男生圓圓臉龐,頭髮似已有點稀疏,女生身材高挑,長髮過肩,車裡人多擁擠,他們一搭一和,原來在練習司儀台詞。[各位朋友你地好,我係Tony。][我係Karen,歡迎大家今日黎到觀賞全港口琴觀摩演出。][拍拍拍。今日嘅節目好豐富,有…..] 由於只搭一個站,匆匆下車,未能細聽究竟有何吹奏曲目,但心緒已隨熟悉的口琴聲飛揚了好一陣子。
如果沒有口琴,中學的日子定必寂寞無聲。
已忘了為何中一的時候會選擇參加口琴班,而不是學其它形狀較特別的樂器,如小提琴、單簧管、橫笛、二胡、琵琶、揚琴等。或許當初以為口琴大眾化,而別的中西樂器較昂貴,怕負擔不起,那知道後來需要學習半音階,才知道半音階口琴對一個並不富裕的中一生來講,一點都不便宜。我們要的半音階口琴並不是國貨公司有售的產品,而是要到通利琴行購買,好像是德國製造的,約六吋長,銀白色,右端有一個按紐,一按下去,所吹的音調即升半音,整支口琴共有三個八度,因為可吹奏半音,便猶如鋼琴上的黑白鍵,任何中西現代古典樂曲,都可在一呼一吸一按一放當中,從口邊悠揚而出,一點不比其它樂器遜色。
可能人與樂器是要講縁份,也可能是口琴初學容易,所以才會學得那麽投入起勁;每回學了新曲,回家總是在樓梯口不停練習,有好幾回練得連嘴角都破損,但興致一點不降,尤其是下回能在老師面前完整無錯地吹奏前一課所教曲目,偶爾得到老師幾句美言鼓勵,更能高興老半天。所學吹奏的樂曲有中有西,樂韻悠揚地將一初中生牽引帶進漫天幻采的音樂大觀園,樂而忘返。
藉着小小口琴,你可探頭窗外,看到天邊一閃一閃的星星,深覺斗室也是一甜美的家,獅子山下仍可步步高;你可穿上奇異服飾、戴上面具,以探戈節拍參加化裝舞會;你可騎上心愛的駿駒參加草原上的賽馬,或在過年時喜氣洋洋地奏出春節序曲;更可在月光下游淌於藍色多瑙河,偶然碰上美麗的西班牙女郎,在意大利蔚藍天空下高唱我的太陽。但更多的樂曲你可能已忘了曲名,但一拍一分的音符卻默默地佇候在你腦海的某個角落,似跟你廝守終生,故日後無論何時何地當音樂響起,你又會不自覺地和哼起來,那些青葱日子又隨着熟悉的曲調躁動,好不雀躍。
兩位口琴老師都是畢業離校的師兄,有在政府部門工作,有在他校唸預科,但每周固定課餘時間,他們定必準時來母校教一眾師弟吹奏新譜、練習舊曲,風雨無間。老師的吹奏技巧精湛,只見一銀色小長盒在兩手之間來回跳躍,頭顱專注在中,頸脖不左右瞎轉,美妙曲韻即源源不絕繞樑四周,令人羨慕不已。心裡一直以老師為榜樣,奈何天資有限,以勤補拙也只達一般水平,難有飛躍突破。平庸之輩只配為天才鼓掌歡呼,但能與音樂攀上邊,應已是一份難得的福氣。
利用不同口琴組成的樂隊,直可媲美正宗管絃樂團。半音階口琴吹奏一音、二音,擔當小提琴的角色;中音口琴是中提琴(viola)的替身;像一塊大磚頭的低音口琴負責穩重拍子;約兩呎長的和絃口琴負責和音,飽和音色,吹奏時是一大口一大口的呼和吸,直如刨西瓜的模樣。另有一些呈圓體的口琴,音色可比擬管樂器(wood instrument)或銅樂器(brass instrument);很多時候還會加入大提琴(cello)及倍大提琴(double bass),以壯聲色。中一、二的時候,學校口琴隊還是人才濟濟,自己也有幸擔當一角,負責中音口琴(baritone)部份;中音口琴貎不驚人,只是兩支相差半音、平常外觀的口琴而已,先聲毫不奪人,吹奏時雙手同握兩琴,一上一下,以下琴為主,遇升或降半音,則吹上琴,偶爾急快跳動節奏,手指便需忽上忽下的換琴吹奏,換吹個不亦樂乎。
然而升到中三中四,一些資深隊員畢業離校,新血加入的又不多,致有點人才凋零,組不成口琴大樂隊,退而求其次,只可小組奏(ensemble),四人或五人各司主音、二音、低音及和音,各種口琴的特色倒也能表露無遺。香港現也有一隊五人小組奏,在世界口琴界頗有聲譽,隊員據說來自同一中學,現都是專業人士,多少年來合作無間,還不時舉行口琴音樂會,但不知道觀眾是否踴躍。
除了口琴,與倍大提琴也有不錯的縁份。倍大提琴碩大如人高,不像口琴携帶方便,但何時何地也可舉起右手前臂當琴身,以練習指位,放學在校以真琴練習彈絃拉絃,絃線較粗,彈撥需用力,不懈練習,就像勤練口琴導致嘴角破損一樣,很多時候右手食指中指都彈得起泡,小心翼翼將之弄破包上膠布,第二天又興緻勃勃地投入練習,不以為苦。有一回參加一小組奏的觀摩表演,負責拉倍大提琴,演奏曲目為[小河淌水],其中好像有兩三小節的主旋律是在低音部份,戰戰兢兢地拉奏,幸虧音準節奏無誤,心裡暗暗歡喜,表演結束還給老師誇讚正斗,心更是飛上半天,飄飄然地不能自已。
口琴曲譜都是用簡譜,即以1234567代表音符,在下加一點為低八度,在上加一點則高八度。不知道這種簡譜是不是大陸發明的,但對業餘學者來講則很方便,抄譜簡單,隨手拿一新曲也能即時看譜吹奏。學校音樂課也有教樂理,五線譜也認識皮毛,但都要慢慢推敲,未能即興看譜吹奏,也一憾事。
又再記起那口琴聲,只是不吹此調久矣,半音階口琴也暗藏在凌亂抽屜一角,但往昔點滴卻又會化作點點音符,歲月也如歌,慶幸有那琴聲陪我走過青澀的年代,在課室、在禮堂、在音樂房,在走廊、在操場、在草地上,琴聲蕩漾,譜成自己的青春之歌。
[夜已深,午夜夢廻苦追尋],夜闌人靜,深宵憂怨的口琴聲可有擾你清夢? 抑或在那琴聲中可找到你的人生知音?
如果沒有口琴,中學的日子定必寂寞無聲。
已忘了為何中一的時候會選擇參加口琴班,而不是學其它形狀較特別的樂器,如小提琴、單簧管、橫笛、二胡、琵琶、揚琴等。或許當初以為口琴大眾化,而別的中西樂器較昂貴,怕負擔不起,那知道後來需要學習半音階,才知道半音階口琴對一個並不富裕的中一生來講,一點都不便宜。我們要的半音階口琴並不是國貨公司有售的產品,而是要到通利琴行購買,好像是德國製造的,約六吋長,銀白色,右端有一個按紐,一按下去,所吹的音調即升半音,整支口琴共有三個八度,因為可吹奏半音,便猶如鋼琴上的黑白鍵,任何中西現代古典樂曲,都可在一呼一吸一按一放當中,從口邊悠揚而出,一點不比其它樂器遜色。
可能人與樂器是要講縁份,也可能是口琴初學容易,所以才會學得那麽投入起勁;每回學了新曲,回家總是在樓梯口不停練習,有好幾回練得連嘴角都破損,但興致一點不降,尤其是下回能在老師面前完整無錯地吹奏前一課所教曲目,偶爾得到老師幾句美言鼓勵,更能高興老半天。所學吹奏的樂曲有中有西,樂韻悠揚地將一初中生牽引帶進漫天幻采的音樂大觀園,樂而忘返。
藉着小小口琴,你可探頭窗外,看到天邊一閃一閃的星星,深覺斗室也是一甜美的家,獅子山下仍可步步高;你可穿上奇異服飾、戴上面具,以探戈節拍參加化裝舞會;你可騎上心愛的駿駒參加草原上的賽馬,或在過年時喜氣洋洋地奏出春節序曲;更可在月光下游淌於藍色多瑙河,偶然碰上美麗的西班牙女郎,在意大利蔚藍天空下高唱我的太陽。但更多的樂曲你可能已忘了曲名,但一拍一分的音符卻默默地佇候在你腦海的某個角落,似跟你廝守終生,故日後無論何時何地當音樂響起,你又會不自覺地和哼起來,那些青葱日子又隨着熟悉的曲調躁動,好不雀躍。
兩位口琴老師都是畢業離校的師兄,有在政府部門工作,有在他校唸預科,但每周固定課餘時間,他們定必準時來母校教一眾師弟吹奏新譜、練習舊曲,風雨無間。老師的吹奏技巧精湛,只見一銀色小長盒在兩手之間來回跳躍,頭顱專注在中,頸脖不左右瞎轉,美妙曲韻即源源不絕繞樑四周,令人羨慕不已。心裡一直以老師為榜樣,奈何天資有限,以勤補拙也只達一般水平,難有飛躍突破。平庸之輩只配為天才鼓掌歡呼,但能與音樂攀上邊,應已是一份難得的福氣。
利用不同口琴組成的樂隊,直可媲美正宗管絃樂團。半音階口琴吹奏一音、二音,擔當小提琴的角色;中音口琴是中提琴(viola)的替身;像一塊大磚頭的低音口琴負責穩重拍子;約兩呎長的和絃口琴負責和音,飽和音色,吹奏時是一大口一大口的呼和吸,直如刨西瓜的模樣。另有一些呈圓體的口琴,音色可比擬管樂器(wood instrument)或銅樂器(brass instrument);很多時候還會加入大提琴(cello)及倍大提琴(double bass),以壯聲色。中一、二的時候,學校口琴隊還是人才濟濟,自己也有幸擔當一角,負責中音口琴(baritone)部份;中音口琴貎不驚人,只是兩支相差半音、平常外觀的口琴而已,先聲毫不奪人,吹奏時雙手同握兩琴,一上一下,以下琴為主,遇升或降半音,則吹上琴,偶爾急快跳動節奏,手指便需忽上忽下的換琴吹奏,換吹個不亦樂乎。
然而升到中三中四,一些資深隊員畢業離校,新血加入的又不多,致有點人才凋零,組不成口琴大樂隊,退而求其次,只可小組奏(ensemble),四人或五人各司主音、二音、低音及和音,各種口琴的特色倒也能表露無遺。香港現也有一隊五人小組奏,在世界口琴界頗有聲譽,隊員據說來自同一中學,現都是專業人士,多少年來合作無間,還不時舉行口琴音樂會,但不知道觀眾是否踴躍。
除了口琴,與倍大提琴也有不錯的縁份。倍大提琴碩大如人高,不像口琴携帶方便,但何時何地也可舉起右手前臂當琴身,以練習指位,放學在校以真琴練習彈絃拉絃,絃線較粗,彈撥需用力,不懈練習,就像勤練口琴導致嘴角破損一樣,很多時候右手食指中指都彈得起泡,小心翼翼將之弄破包上膠布,第二天又興緻勃勃地投入練習,不以為苦。有一回參加一小組奏的觀摩表演,負責拉倍大提琴,演奏曲目為[小河淌水],其中好像有兩三小節的主旋律是在低音部份,戰戰兢兢地拉奏,幸虧音準節奏無誤,心裡暗暗歡喜,表演結束還給老師誇讚正斗,心更是飛上半天,飄飄然地不能自已。
口琴曲譜都是用簡譜,即以1234567代表音符,在下加一點為低八度,在上加一點則高八度。不知道這種簡譜是不是大陸發明的,但對業餘學者來講則很方便,抄譜簡單,隨手拿一新曲也能即時看譜吹奏。學校音樂課也有教樂理,五線譜也認識皮毛,但都要慢慢推敲,未能即興看譜吹奏,也一憾事。
又再記起那口琴聲,只是不吹此調久矣,半音階口琴也暗藏在凌亂抽屜一角,但往昔點滴卻又會化作點點音符,歲月也如歌,慶幸有那琴聲陪我走過青澀的年代,在課室、在禮堂、在音樂房,在走廊、在操場、在草地上,琴聲蕩漾,譜成自己的青春之歌。
[夜已深,午夜夢廻苦追尋],夜闌人靜,深宵憂怨的口琴聲可有擾你清夢? 抑或在那琴聲中可找到你的人生知音?
Sunday, November 12, 2006
糖衣毒藥
有些人是毒藥, 旗幟鮮明, 願者上釣, 與人無尤. 而糖衣毒藥則一副我為民眾, 其實壓根兒卻需服膺更高的權勢, 主人定下的方圓, 不能踰越半步, 那怕最終要犠牲民眾的利益, 但仍要擺出我為民眾鞠躬盡瘁的糖衣, 期惑膩民眾耳目乎?
回歸前港英立法局通過一些有關勞工權益的法例, 好像包括集體談判權, 回歸後臨時立法會廢法, 陳婉嫻投票支持. 當有法例允許工人民眾可為自家權益爭取時, 陳婉嫻卻堂而皇之反對, 而當每有工潮糾紛發生時, 她又身先士卒似的站在最前線為工人爭取應得利益, 然後她的黨友說, 嫻姐為了工人選擇不結婚, 究竟是工人辜負了她還是工人成就了她?
原先是高調爭取最低工資立法, 但政府在立法骨節眼上一步都不讓, 而是學大陸搞[運動], 說什麽她爭取到一年檢討, 比兩年快, 魚目混珍珠, 當初立法之議仍在空氣中(in the air), 她卻急不及待要向特首致謝, 這是何等邏輯?
回歸前港英立法局通過一些有關勞工權益的法例, 好像包括集體談判權, 回歸後臨時立法會廢法, 陳婉嫻投票支持. 當有法例允許工人民眾可為自家權益爭取時, 陳婉嫻卻堂而皇之反對, 而當每有工潮糾紛發生時, 她又身先士卒似的站在最前線為工人爭取應得利益, 然後她的黨友說, 嫻姐為了工人選擇不結婚, 究竟是工人辜負了她還是工人成就了她?
原先是高調爭取最低工資立法, 但政府在立法骨節眼上一步都不讓, 而是學大陸搞[運動], 說什麽她爭取到一年檢討, 比兩年快, 魚目混珍珠, 當初立法之議仍在空氣中(in the air), 她卻急不及待要向特首致謝, 這是何等邏輯?
Saturday, November 11, 2006
無題
苦悶的時候 不要懊惱
應學習[往心內奔馳]的好
我們原是個體的存在
生命更是孤獨地到老
多番搜索枯腸, 亦似無貼切之題, 故[無題]名之.
應學習[往心內奔馳]的好
我們原是個體的存在
生命更是孤獨地到老
多番搜索枯腸, 亦似無貼切之題, 故[無題]名之.
Sunday, November 05, 2006
Thursday, October 26, 2006
某刻的歌
忘了是什麽深宵節目,一回午夜收音機竟傳來這首歌,精神為之一振,猶如路上碰到一位好久不見的老朋友-----這歌自己有時也會不自覺地哼唱。記得中學一位新學期才來的中年阿sir,不高的個子似已發福,頭頂也有點稀疏,教中文,有一次不知是受音樂老師邀請還是什麽,來到音樂室與大家一起分享音樂,在課堂上,他以男中音也唱了這首歌。
淡淡的三月天
杜鵑花開在山坡上
杜鵑花開在小溪旁
多美麗啊
像村家的小姑娘
像村家的小姑娘
去年村家小姑娘
走到山坡上
與情郎唱支山歌
摘枝杜鵑花插在頭髮上
今年村家小姑娘
走向小溪畔
杜鵑花謝了又開呀
記起了戰場上的情郎
摘下一枝鮮紅的杜鵑
遙向烽火的天邊
哥哥 你打勝仗回來
我把杜鵑花插在你的胸前
不再插在自己的頭髮上
淡淡的三月天
杜鵑花開在山坡上
杜鵑花開在小溪旁
多美麗啊
像村家的小姑娘
像村家的小姑娘
學校一直到中四都有音樂課,我想課程都是老師自己編的,有古典音樂欣賞、樂理、唱歌等,這可能是自己中學時最喜歡的科目,每回上課都很興奮,考試成績好像也較優異。尤其是唱歌,迄今還記得那些中外名歌,現在也還能唱上幾首,O Black Joe, 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 Santa Lucia;中文歌更可能是强項,因以國語唱,自恃可較別的同學唱得字正腔圓,天倫、紅豆詞、一根篇擔、白雲故鄉,濃濃的中國情懷,在還沒有所謂校本條例甚麽的,殖民地官立中學的老師也能自由地在一班少年人心中,傳承幾顆優雅文化的種子。
[Gone are the days when my heart was young and gay.] 時光飛逝,同樣的一顆心,是否仍然年輕和快樂? 多少次[展不開眉頭,捱不明更漏]的時候,心聲寄何處?[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 高山上可有知音? [擔起了扁擔,我要去荊州],收拾好手拉杆行李箱,明天又要出差,這次又是去哪裡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如果命中註定是孑然一身,將無吾幼可幼,或者真的只能幼人之幼。[朶朶白雲飛向我的故鄉],我的故鄉會否永遠一片藍天、朶朶白雲?
唸初中的時候,經常跟一些大哥哥大姐姐校友一起去旅行、遠足,偶爾也會有露營,大潭篤、烏溪沙、嶂上,到處都有響亮的歌聲,而自己也學了不少別的地方可能難得聽到的一些歌曲。
I love to go a wandering,
In the mountain track.
And as I go,
I love to sing,
My knapsack on my back.
背囊已卸下多時,山裡也很少去了,但仍到處wander,就不知道是否happy。
河裡青蛙從哪裡來
是從那水田向河裡游來
甜蜜愛情從哪裡來
是從那眼睛到懷裡來
哎喲媽媽
你可不要對我生氣
哎喲媽媽
你可不要對我生氣
年輕人就是這樣地戀愛
媽媽應該還在生氣,這回是兒子為什麽一直不結婚?
太陽下山明朝依舊爬上來
花兒謝了明年還是一樣的
開美麗小鳥一去無影踪
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
小鳥曾在維多利亞海峽上空翱翔,卻已飛出了鯉魚門,遠遠無影踪,還會回來嗎?
人生某刻,你是否也會想起某首少年兒時曾經唱過的歌,對那當初不甚了了的歌詞竟有所觸動,隱然還有想哭的壓抑?
淡淡的三月天
杜鵑花開在山坡上
杜鵑花開在小溪旁
多美麗啊
像村家的小姑娘
像村家的小姑娘
去年村家小姑娘
走到山坡上
與情郎唱支山歌
摘枝杜鵑花插在頭髮上
今年村家小姑娘
走向小溪畔
杜鵑花謝了又開呀
記起了戰場上的情郎
摘下一枝鮮紅的杜鵑
遙向烽火的天邊
哥哥 你打勝仗回來
我把杜鵑花插在你的胸前
不再插在自己的頭髮上
淡淡的三月天
杜鵑花開在山坡上
杜鵑花開在小溪旁
多美麗啊
像村家的小姑娘
像村家的小姑娘
學校一直到中四都有音樂課,我想課程都是老師自己編的,有古典音樂欣賞、樂理、唱歌等,這可能是自己中學時最喜歡的科目,每回上課都很興奮,考試成績好像也較優異。尤其是唱歌,迄今還記得那些中外名歌,現在也還能唱上幾首,O Black Joe, 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 Santa Lucia;中文歌更可能是强項,因以國語唱,自恃可較別的同學唱得字正腔圓,天倫、紅豆詞、一根篇擔、白雲故鄉,濃濃的中國情懷,在還沒有所謂校本條例甚麽的,殖民地官立中學的老師也能自由地在一班少年人心中,傳承幾顆優雅文化的種子。
[Gone are the days when my heart was young and gay.] 時光飛逝,同樣的一顆心,是否仍然年輕和快樂? 多少次[展不開眉頭,捱不明更漏]的時候,心聲寄何處?[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 高山上可有知音? [擔起了扁擔,我要去荊州],收拾好手拉杆行李箱,明天又要出差,這次又是去哪裡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如果命中註定是孑然一身,將無吾幼可幼,或者真的只能幼人之幼。[朶朶白雲飛向我的故鄉],我的故鄉會否永遠一片藍天、朶朶白雲?
唸初中的時候,經常跟一些大哥哥大姐姐校友一起去旅行、遠足,偶爾也會有露營,大潭篤、烏溪沙、嶂上,到處都有響亮的歌聲,而自己也學了不少別的地方可能難得聽到的一些歌曲。
I love to go a wandering,
In the mountain track.
And as I go,
I love to sing,
My knapsack on my back.
背囊已卸下多時,山裡也很少去了,但仍到處wander,就不知道是否happy。
河裡青蛙從哪裡來
是從那水田向河裡游來
甜蜜愛情從哪裡來
是從那眼睛到懷裡來
哎喲媽媽
你可不要對我生氣
哎喲媽媽
你可不要對我生氣
年輕人就是這樣地戀愛
媽媽應該還在生氣,這回是兒子為什麽一直不結婚?
太陽下山明朝依舊爬上來
花兒謝了明年還是一樣的
開美麗小鳥一去無影踪
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
小鳥曾在維多利亞海峽上空翱翔,卻已飛出了鯉魚門,遠遠無影踪,還會回來嗎?
人生某刻,你是否也會想起某首少年兒時曾經唱過的歌,對那當初不甚了了的歌詞竟有所觸動,隱然還有想哭的壓抑?
Saturday, October 21, 2006
青春舞曲
周末的天壇公園好不熱鬧,歌聲處處,外國遊客都會到祈年殿、回音壁、圜丘等名勝參觀、拍照,有的可能還會為中國古建築的精心設計及完美結構而讚嘆不已,但大部份的本地遊人卻大夥大夥地聚在廻廊上、樹蔭下、花圃邊唱歌。
唱歌的人大都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男多女少,大多手拿一個塑料夾本,裡面是一張張的簡譜歌紙,幾個男的以手風琴、口琴等樂器伴奏,地方曠大,有的還設有擴音器,以便唱歌的人都能聽到樂聲、節奏,不致跑調亂套。
他們唱的都是一些老歌,有邊疆、有草原、有駝鈴、有月光,也有白楊樹、也有百靈鳥,還有紅旗、還有主席、還有夢,他們歌唱的是逝去的日子,似要喚回自己的青春小鳥。
地上放著幾支不同音調的口琴,大夥兒七咀八舌地說下一首唱什麽歌,歌曲選好,一個頭髮凌亂穿著汗衫有點發胖的男人隨即挑了適合音調的口琴,然後以無限深情的口吻大聲說: 姐妹們,妳們盡情地跳吧! 那深情的聲音是從口嚨裡一字一字地吼出來的,似還帶着那股曾經火燙心胸的革命激情。另一中年男人負責唱,可能久疏練唱,拍子有點亂,一滿頭白髮的女人急忙跑過來,又幫唱又拍手地糾正男人的節奏,繼而索性男女合唱;而四五個女人不亦樂乎地跳着舞,有穿平底鞋、有穿高跟鞋,有不施脂粉、有淡妝小抹,有短髻燙貼、有長髮亂甩,她們大都兩手平胸伸往一邊,上身挺直,臉帶笑容,雙腳跟着音樂節奏一踏一踩,兩手又施然地挪伸至另一邊,似是新疆少數民族的舞步,搖曳的及膝裙,彷彿有一陣由天山腳下南山牧場吹來的青草香,在鬱悶的夏日下午,予人清涼感覺。
太陽下山明朝依舊爬上來
花兒謝了明年還是一樣的開
美麗小鳥一去無影踪
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
別的哪哎喲 別的哪哎喲
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
唱歌的人大都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男多女少,大多手拿一個塑料夾本,裡面是一張張的簡譜歌紙,幾個男的以手風琴、口琴等樂器伴奏,地方曠大,有的還設有擴音器,以便唱歌的人都能聽到樂聲、節奏,不致跑調亂套。
他們唱的都是一些老歌,有邊疆、有草原、有駝鈴、有月光,也有白楊樹、也有百靈鳥,還有紅旗、還有主席、還有夢,他們歌唱的是逝去的日子,似要喚回自己的青春小鳥。
地上放著幾支不同音調的口琴,大夥兒七咀八舌地說下一首唱什麽歌,歌曲選好,一個頭髮凌亂穿著汗衫有點發胖的男人隨即挑了適合音調的口琴,然後以無限深情的口吻大聲說: 姐妹們,妳們盡情地跳吧! 那深情的聲音是從口嚨裡一字一字地吼出來的,似還帶着那股曾經火燙心胸的革命激情。另一中年男人負責唱,可能久疏練唱,拍子有點亂,一滿頭白髮的女人急忙跑過來,又幫唱又拍手地糾正男人的節奏,繼而索性男女合唱;而四五個女人不亦樂乎地跳着舞,有穿平底鞋、有穿高跟鞋,有不施脂粉、有淡妝小抹,有短髻燙貼、有長髮亂甩,她們大都兩手平胸伸往一邊,上身挺直,臉帶笑容,雙腳跟着音樂節奏一踏一踩,兩手又施然地挪伸至另一邊,似是新疆少數民族的舞步,搖曳的及膝裙,彷彿有一陣由天山腳下南山牧場吹來的青草香,在鬱悶的夏日下午,予人清涼感覺。
太陽下山明朝依舊爬上來
花兒謝了明年還是一樣的開
美麗小鳥一去無影踪
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
別的哪哎喲 別的哪哎喲
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
Wednesday, October 18, 2006
Monday, October 16, 2006
Saturday, October 14, 2006
流浪之歌
前不久閱報,香港一隊年輕口琴四重奏到德國參加比賽,好像得了不錯成績,比賽過後,他們也在一小鎮的廣場上作街頭表演,一嘗箇中滋味及感受。街頭演奏是歐洲大城小鎮一道惹人聯想的風景線,每回看到,總要駐足傾聽一會,在琴聲樂韻裡嘗試窺看眼前這流浪者背後的故事。
在阿姆斯特丹,數位身材短小、皮膚黝黑、身披大塊麻布氈子,各人吹着大小不一、三角形狀的樂器,像是由一根一根的竹管組合而成,他們又吹又跳,樂音清脆高遠,節拍輕快,猶如南美高原上的空谷靈音;千里回音,越過赤道,越過大西洋,縁何會飄來北海世俗的一角? 另一邋遢的青年,帶着兩條大狗,瑟縮在大街的牆角,吹着寒酸的口琴,琴聲破碎不成調,可能正是他一路走來跌跌碰碰步履的註腳;無語的狗隻溫馴地趴伏在身旁,眼光雖然有點呆滯,但對這似朝不保夕的主人卻不離不棄,人與狗的命運緊緊地拴在一起,沒有怨言;偶爾遊人賞予一兩塊零錢,我想更多的可能是為狗的深情一片而感動的。
在維也納街頭寒冷的傍晚,一十三四歲男孩把家當立在一旁,在百貨公司光亮的櫥窗前,身體搖來擺去地拉奏着一細小的手風琴,不諳當地語言,不知來自哪個東歐小國;寒風凜凜,前路茫茫,明天又會浪蕩何方? 在一車站廣場坐着一個中年人,似閉眼孤伶伶地拉着二胡,四周無人駐足;遠遠看去,一張乾瘦的臉似被路上風霜磨蝕得更加苦澀,聽不見二胡的憂怨聲,卻看到天涯孤客的落寞;故國或許正意氣風發,但他滿腔的鬱結卻無處排遣,胡不歸的落魄失意,只獨寄於異國寒風中。
在不來梅(Bremen),一年約十二三歲的男孩,面前放着一樂譜架,全神貫注地吹着橫笛(flute),好像還穿著禮服,不知是否想在什麽正式表演前先在大庭廣眾練習一番,以壯膽色,但同行的德國客戶卻說,他一定要給這男孩幾個馬克以示欣賞。在不來梅市中心廣場還有一雕塑,是四隻動物,一隻騎在另一隻的上面,最下面的是驢子,接着是狗,然後是貓,最上面的是公雞。傳說牠們是不來梅城的音樂家,各自都有一段可憐的故事,老弱無依,但憑着驢叫、狗吠、貓喵、雞啼,居然也湊合成四重奏,奇異的音樂把强盜嚇得抱頭逃竄,在流浪的街頭,終賺得幾頓溫飽和棲身之所。
[我要孤身到異鄉,要靠雙手闖出夢想],但我們又有多少夢想無奈遺留在流浪的路上?
在阿姆斯特丹,數位身材短小、皮膚黝黑、身披大塊麻布氈子,各人吹着大小不一、三角形狀的樂器,像是由一根一根的竹管組合而成,他們又吹又跳,樂音清脆高遠,節拍輕快,猶如南美高原上的空谷靈音;千里回音,越過赤道,越過大西洋,縁何會飄來北海世俗的一角? 另一邋遢的青年,帶着兩條大狗,瑟縮在大街的牆角,吹着寒酸的口琴,琴聲破碎不成調,可能正是他一路走來跌跌碰碰步履的註腳;無語的狗隻溫馴地趴伏在身旁,眼光雖然有點呆滯,但對這似朝不保夕的主人卻不離不棄,人與狗的命運緊緊地拴在一起,沒有怨言;偶爾遊人賞予一兩塊零錢,我想更多的可能是為狗的深情一片而感動的。
在維也納街頭寒冷的傍晚,一十三四歲男孩把家當立在一旁,在百貨公司光亮的櫥窗前,身體搖來擺去地拉奏着一細小的手風琴,不諳當地語言,不知來自哪個東歐小國;寒風凜凜,前路茫茫,明天又會浪蕩何方? 在一車站廣場坐着一個中年人,似閉眼孤伶伶地拉着二胡,四周無人駐足;遠遠看去,一張乾瘦的臉似被路上風霜磨蝕得更加苦澀,聽不見二胡的憂怨聲,卻看到天涯孤客的落寞;故國或許正意氣風發,但他滿腔的鬱結卻無處排遣,胡不歸的落魄失意,只獨寄於異國寒風中。
在不來梅(Bremen),一年約十二三歲的男孩,面前放着一樂譜架,全神貫注地吹着橫笛(flute),好像還穿著禮服,不知是否想在什麽正式表演前先在大庭廣眾練習一番,以壯膽色,但同行的德國客戶卻說,他一定要給這男孩幾個馬克以示欣賞。在不來梅市中心廣場還有一雕塑,是四隻動物,一隻騎在另一隻的上面,最下面的是驢子,接着是狗,然後是貓,最上面的是公雞。傳說牠們是不來梅城的音樂家,各自都有一段可憐的故事,老弱無依,但憑着驢叫、狗吠、貓喵、雞啼,居然也湊合成四重奏,奇異的音樂把强盜嚇得抱頭逃竄,在流浪的街頭,終賺得幾頓溫飽和棲身之所。
[我要孤身到異鄉,要靠雙手闖出夢想],但我們又有多少夢想無奈遺留在流浪的路上?
Friday, October 13, 2006
我倆
窗外的金黃姍姍未來
一室的紅霞安坐相看
細語你我的春夏
似去還綠
天涼好箇秋
仍有點早
心中的白雪已相約
欲冬日飛舞
在無聲的門外
Thursday, October 12, 2006
寒山寺
生活的涓滴細細流成清溪
流過高山淌過低谷
滋潤了心志
灌溉了希望
我偶爾從溪邊走過
赫然見到寒山寺
多少回夜半鐘聲
傳自虛冥的國度
響徹實在的心中
Saturday, October 07, 2006
相忘於江湖
香港無線電視很久以前有一齣連續劇叫[江湖小子],兩位男主角一是當時得令紅小生伍衞國,另一則是初挑大樑的周潤發,具體情節已不記得,故事大概是講兩個在新區長大的好友,踏入社會後各自努力向上爬,但卻漸行漸遠,終在正邪路上分道揚鑣;相濡以沫,終究何如相忘於江湖。
新區已舊,知音不再,但仍然記得那口琴聲,當燈火熄滅,在深夜的球場上響起,[夜已深,午夜夢迴苦追尋……],吹口琴的那人,似曾相識,卻不知可會是自己?
新區已舊,知音不再,但仍然記得那口琴聲,當燈火熄滅,在深夜的球場上響起,[夜已深,午夜夢迴苦追尋……],吹口琴的那人,似曾相識,卻不知可會是自己?
Monday, October 02, 2006
仍然記得那口琴聲
電影[斷背山]中Jack兩次吹口琴,鏡頭好像都看不到口琴,都隱沒在他緊貼口邊的碩大手掌裡,但熟悉的琴聲令人有說不出的親切。
口琴可能是孤獨者的樂器。
放一隻口琴在口袋裡,走遍大江南北天涯海角,寂寞時拿出來肆意吹兩口,你並不一定需要懂得如何吹奏,只要隨意吹下去吸上來,即會是一道一道混雜和音,要什麽節奏,就放任地長、短、跳、拉地吹吸,即可抒發內心,況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首歌,何妨讓山谷與你共唱。如在四野無人的夜晚,憂怨的琴聲卻會使人潜然落淚,[夜已深,午夜夢廻苦追尋……..]
但電影中Jack吹奏的是快樂的心聲、甜美的時光、群山的呼喚。
口琴可能是孤獨者的樂器。
放一隻口琴在口袋裡,走遍大江南北天涯海角,寂寞時拿出來肆意吹兩口,你並不一定需要懂得如何吹奏,只要隨意吹下去吸上來,即會是一道一道混雜和音,要什麽節奏,就放任地長、短、跳、拉地吹吸,即可抒發內心,況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首歌,何妨讓山谷與你共唱。如在四野無人的夜晚,憂怨的琴聲卻會使人潜然落淚,[夜已深,午夜夢廻苦追尋……..]
但電影中Jack吹奏的是快樂的心聲、甜美的時光、群山的呼喚。
Friday, September 29, 2006
音樂親情
藉着音樂,就是物質不富裕的生活,也會有着一份動人的優雅。
前不久看報,記述一個六人瑞士家庭,爸爸據說遠走他方,不知所踪,而彈鋼琴的媽媽獨力養育五個兒女,而每人都能彈奏一種樂器。十九歲的大哥是單簧管能手,得到香港管絃樂團指揮賞識,應聘到香港當助理首席單簧管手一年,媽媽為了替他籌措旅費,帶着五名兒女到瑞士各地作街頭演奏三個月,除大哥的單簧管,十七歲的二姐拉大提琴,十六歲的三哥拉小提琴,十四歲的四弟吹小號,而十歲的小弟也拉小提琴,戰戰兢兢地跟着哥哥姐姐的節奏旋律。三個月下來,籌賺了六萬多元,一家六口乘飛機到香港,花了一大半,其餘的以作六人在港一月的生活費用,只住每天每人70元的房間,還為大哥在西環租了一個單位,預付一個月租金。
那天不知受那個團體邀請,全家到港島一名牌酒店作小組演出,媽媽說他們從來沒到如此高級的地方表演過;報上照片所見,一家人很親密,五位青少年每人都拿着各自的樂器,精神飽滿,發自心底燦爛笑容,更像是一段感染力十足的交響樂,樂曲裡調和了路上的雲月風霜,以及此生不再的親情至愛,令人感動得有流下喜悅眼淚的衝動。
前不久看報,記述一個六人瑞士家庭,爸爸據說遠走他方,不知所踪,而彈鋼琴的媽媽獨力養育五個兒女,而每人都能彈奏一種樂器。十九歲的大哥是單簧管能手,得到香港管絃樂團指揮賞識,應聘到香港當助理首席單簧管手一年,媽媽為了替他籌措旅費,帶着五名兒女到瑞士各地作街頭演奏三個月,除大哥的單簧管,十七歲的二姐拉大提琴,十六歲的三哥拉小提琴,十四歲的四弟吹小號,而十歲的小弟也拉小提琴,戰戰兢兢地跟着哥哥姐姐的節奏旋律。三個月下來,籌賺了六萬多元,一家六口乘飛機到香港,花了一大半,其餘的以作六人在港一月的生活費用,只住每天每人70元的房間,還為大哥在西環租了一個單位,預付一個月租金。
那天不知受那個團體邀請,全家到港島一名牌酒店作小組演出,媽媽說他們從來沒到如此高級的地方表演過;報上照片所見,一家人很親密,五位青少年每人都拿着各自的樂器,精神飽滿,發自心底燦爛笑容,更像是一段感染力十足的交響樂,樂曲裡調和了路上的雲月風霜,以及此生不再的親情至愛,令人感動得有流下喜悅眼淚的衝動。
Sunday, September 24, 2006
佛佑泰國
原先想於本周末到曼谷遊逛幾天,周五下午去,周一上午回來,心想這回到曼谷真的有好多事情可做。新的四面佛月前已開光在原地就位,一定要去燒香還神;聽說MBK五樓開了一個新的food court,格調比六樓的要高得多,得去嚐一嚐;還有每回到曼谷,星期天例必從Sathorn碼頭乘船,經Chaophaya河順流而下至大皇宮,到附近的一家佛寺聽高僧講經;而這趟最想做的,可能是在廊曼(Don Muang)機場拍幾張照留作紀念,因為據說號稱全球最大的單體建築的新機場將於九月底正式投入服務,舊機場可能不用了。
廊曼機場離境大廰裡的泰式建築風格的木亭子,想必是本機場的地標,任何人一看到,那怕從來沒去過,準能脫口而出說是泰國。記得有一回乘泰航到荷蘭,乘傍晚航班到曼谷轉深夜機飛阿姆斯特丹,初次踏足曼谷機場,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泰式亭台,一看難忘。那次是第一次乘泰航,竟獲升級至商務客位,因是平生第一次坐商務倉,喜出望外;機上分發名牌梳洗用品,放在一高雅紫色小布包裡,愛不釋手,這麽多年來,小包上的泰航標誌已磨滅模糊,但現在每回出差總還帶着它,裝鬚刨、藥膏等瑣碎物品,有時忘了帶,少不免心有所失似的。
那趟回程,起飛後一個多小時,機長突然宣佈飛機有故障需往回飛,但不是阿姆斯特丹,而是倫敦,需在希斯魯機場附近酒店住一宵,第二天中午才重新登機回航。回到倫敦已經很晚,不知那些入境工作人員是不是專程加班為我們這班乘客辦理入境手續,但自己的護照從此有了第一個英國入境蓋章。後來在香港辦理新護照時,入境處職員問有否到過英國,說沒有,那職員問真的沒有?搜索枯腸才記起曾經有這麽一回滯留希斯魯機場,不知算不算到過英國,那職員說是算的。回航班機上,旁邊坐了一對英國老夫婦,想是要到泰國渡假,當飛機快到曼谷時,供應早餐,看到窗外萬尺高空上雲彩金黃,旭日金光穿透雲層四射,老先生說: Oh, the morning is broken.
有一次元旦期間到曼谷,回程是大清早的航班,早上約6點從Sathorn乘的士去機場,說明要走toll way,司機點頭諾諾.。的士上了toll way後飛快前進,可能時間還早,路上沒什麽車,通常走了一段路後,要轉一個大圓橋至另一條路上,但司機表示可直走不要轉彎,眼前highway可直達Don Muang,心想這可能是新修的捷徑,路牌上也見Don Muang兩字,知道乃機場所在地,也就同意試試。車子走了不短時間,仍沒看見一絲機場踪影,心開始有點慌,其實也不是怕司機有不軌企圖,而是怕誤點趕不上飛機。又看了司機似不熟悉此路,忍耐不住斥責他為何選這樣不熟的遠路,司機似覺理虧,有點焦急,為了不增加他壓力,也就再沒嘀咕,只打醒十二分精神看前路如何,一心也在盤算如誤了航班怎麽辦。
終於看到到Don Muang的下車道,的士轉駛下去,心想總算到機場了,那知雖是Don Muang地區,機場卻在不近的另一頭,需要穿過一個不小的市集。這應是什麽什麽府的民居生活區吧,路似沒有曼谷的好,而且己七點多了,路上的人和車越來越多,上學的、上班的、等車的、賣東西的,一大堆一大堆,窄窄的馬路很是擁擠堵塞,心又開始慌了起來。但也只能沉住氣,不說一話,司機也有點滿頭大汗,又是響號又是穿插,好容易才像趕集似的走完那段路,即瞥見大大小小的飛機在不遠處,最後也安全到埗趕上所定的航班。下車付款時,少不了再對司機埋怨幾句,司機悻悻然很不好意思的樣子,似有點戇直。其實由始至終絲毫沒懷疑過是否坐上了賊車,可能潛意識對普羅泰人就有信心,沒有害怕。
原計劃周二出差回來,周三網上訂機票訂飯店,那知周二晚電視新聞傳來泰國政變的消息,而且實行宵禁,局勢似頗緊張,也就打消出遊計劃,有點失望。曾聽一些在曼谷一工程學院留學的朋友說,政變在泰國是普通不過的事,當地人根本不當一回事,沒什麽大不了。但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聽過泰國有政變,最近幾年經常到曼谷,很喜歡當地的氛圍,很自由很平和,有種說不出來的柔弱感覺,柔弱勝剛强,頗有老子之風,突然又有了政變,感到有點不開心,惜其原已茁壯發展的民主制度,一下子又退回十五年前的境地,無奈蒙上污點。
根據中西報紙或長或短的報道所了解,泰國近半年來動蕩政治有着多層次的鬥爭背景,中產與農民,城市與鄉村,南部與北部,而更關鍵的是皇帝與總理,而這回極可能是一次得到皇帝默許的軍隊勤王兵變。民選總理廣受佔全國人口百分七十的貧下中農愛戴,可能正挖走皇帝在這一大群人民心目中的崇高敬仰,而且高傲的總理不識行止,態度囂張狂妄,感覺自己會是選舉長勝將軍,大有可能長期統治國家,故目無皇室,且見皇帝年紀老邁,自己或可取而代之。皇帝心裡不是味兒可想而知,而這次軍頭策動政變,其中一條堂皇理由即是防止泰皇遭逢不測。據說84%民眾認同此次政變,大量市民給進城士兵送花送煙,更以在坦克前拍照留念為時尚,這可能是獨一無二的泰式[快樂政變]呢。
能幹的總理當政期間,泰國經濟突飛猛進,人民生活都能深切感覺得到,貧苦民眾更是對之奉若神明。然而可能真的是權力使人腐化,總理多年來偏幫自己私人財團,積聚無數財富,激起城市中產及知識分子的義憤,抗議大呼總理必須落台,但總理自恃自己北部家鄉有大量農民鐵票,死不下台。窮人、農民說總理的施政惠及他們的生計、改善他們的生活。但想不通的是,這究竟是何等的良政美策呢? 為何反對派不能提出相同的政策以爭取這大量的選票? 抑或總理的所謂良政,可能是因佔有國家資源,而進行另類的賂選,尤如新加坡一樣?
這次政變的軍頭主角是一位回敎穆斯林,驟聽之下感覺泰國果然是個寬容的國家,竟可委任一位異於國敎的人士擔任如斯重任。據說政變軍團對總理的另一指責,是處理南部回教分離活動無方,一味只高舉反恐旗幟,强硬對付分離分子,不識溝通之道。這次政變會否有着更深層的宗教之爭? 照理泰皇德高望重,應可壓得下場,而且據說軍頭與泰皇關係極好,泰南問題或可找到妥善解決方案,而不會深陷如中東的火藥庫。
據報泰皇已正式委任政變軍頭成立國家管理委員會,而軍頭答應兩周內交出權力,委任文人出任總理,另立憲法,明年底舉行大選。
又悉Suvarnabhnmi新機場會如期於九月底正式使用,那也就再沒機會向Don Muang舊機場說聲再見了,真的不無遺憾。但也衷心祈望將從新機場啟航的泰國,鵬程萬里,一片坦途,無盡藍天。
佛佑泰國。
廊曼機場離境大廰裡的泰式建築風格的木亭子,想必是本機場的地標,任何人一看到,那怕從來沒去過,準能脫口而出說是泰國。記得有一回乘泰航到荷蘭,乘傍晚航班到曼谷轉深夜機飛阿姆斯特丹,初次踏足曼谷機場,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泰式亭台,一看難忘。那次是第一次乘泰航,竟獲升級至商務客位,因是平生第一次坐商務倉,喜出望外;機上分發名牌梳洗用品,放在一高雅紫色小布包裡,愛不釋手,這麽多年來,小包上的泰航標誌已磨滅模糊,但現在每回出差總還帶着它,裝鬚刨、藥膏等瑣碎物品,有時忘了帶,少不免心有所失似的。
那趟回程,起飛後一個多小時,機長突然宣佈飛機有故障需往回飛,但不是阿姆斯特丹,而是倫敦,需在希斯魯機場附近酒店住一宵,第二天中午才重新登機回航。回到倫敦已經很晚,不知那些入境工作人員是不是專程加班為我們這班乘客辦理入境手續,但自己的護照從此有了第一個英國入境蓋章。後來在香港辦理新護照時,入境處職員問有否到過英國,說沒有,那職員問真的沒有?搜索枯腸才記起曾經有這麽一回滯留希斯魯機場,不知算不算到過英國,那職員說是算的。回航班機上,旁邊坐了一對英國老夫婦,想是要到泰國渡假,當飛機快到曼谷時,供應早餐,看到窗外萬尺高空上雲彩金黃,旭日金光穿透雲層四射,老先生說: Oh, the morning is broken.
有一次元旦期間到曼谷,回程是大清早的航班,早上約6點從Sathorn乘的士去機場,說明要走toll way,司機點頭諾諾.。的士上了toll way後飛快前進,可能時間還早,路上沒什麽車,通常走了一段路後,要轉一個大圓橋至另一條路上,但司機表示可直走不要轉彎,眼前highway可直達Don Muang,心想這可能是新修的捷徑,路牌上也見Don Muang兩字,知道乃機場所在地,也就同意試試。車子走了不短時間,仍沒看見一絲機場踪影,心開始有點慌,其實也不是怕司機有不軌企圖,而是怕誤點趕不上飛機。又看了司機似不熟悉此路,忍耐不住斥責他為何選這樣不熟的遠路,司機似覺理虧,有點焦急,為了不增加他壓力,也就再沒嘀咕,只打醒十二分精神看前路如何,一心也在盤算如誤了航班怎麽辦。
終於看到到Don Muang的下車道,的士轉駛下去,心想總算到機場了,那知雖是Don Muang地區,機場卻在不近的另一頭,需要穿過一個不小的市集。這應是什麽什麽府的民居生活區吧,路似沒有曼谷的好,而且己七點多了,路上的人和車越來越多,上學的、上班的、等車的、賣東西的,一大堆一大堆,窄窄的馬路很是擁擠堵塞,心又開始慌了起來。但也只能沉住氣,不說一話,司機也有點滿頭大汗,又是響號又是穿插,好容易才像趕集似的走完那段路,即瞥見大大小小的飛機在不遠處,最後也安全到埗趕上所定的航班。下車付款時,少不了再對司機埋怨幾句,司機悻悻然很不好意思的樣子,似有點戇直。其實由始至終絲毫沒懷疑過是否坐上了賊車,可能潛意識對普羅泰人就有信心,沒有害怕。
原計劃周二出差回來,周三網上訂機票訂飯店,那知周二晚電視新聞傳來泰國政變的消息,而且實行宵禁,局勢似頗緊張,也就打消出遊計劃,有點失望。曾聽一些在曼谷一工程學院留學的朋友說,政變在泰國是普通不過的事,當地人根本不當一回事,沒什麽大不了。但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聽過泰國有政變,最近幾年經常到曼谷,很喜歡當地的氛圍,很自由很平和,有種說不出來的柔弱感覺,柔弱勝剛强,頗有老子之風,突然又有了政變,感到有點不開心,惜其原已茁壯發展的民主制度,一下子又退回十五年前的境地,無奈蒙上污點。
根據中西報紙或長或短的報道所了解,泰國近半年來動蕩政治有着多層次的鬥爭背景,中產與農民,城市與鄉村,南部與北部,而更關鍵的是皇帝與總理,而這回極可能是一次得到皇帝默許的軍隊勤王兵變。民選總理廣受佔全國人口百分七十的貧下中農愛戴,可能正挖走皇帝在這一大群人民心目中的崇高敬仰,而且高傲的總理不識行止,態度囂張狂妄,感覺自己會是選舉長勝將軍,大有可能長期統治國家,故目無皇室,且見皇帝年紀老邁,自己或可取而代之。皇帝心裡不是味兒可想而知,而這次軍頭策動政變,其中一條堂皇理由即是防止泰皇遭逢不測。據說84%民眾認同此次政變,大量市民給進城士兵送花送煙,更以在坦克前拍照留念為時尚,這可能是獨一無二的泰式[快樂政變]呢。
能幹的總理當政期間,泰國經濟突飛猛進,人民生活都能深切感覺得到,貧苦民眾更是對之奉若神明。然而可能真的是權力使人腐化,總理多年來偏幫自己私人財團,積聚無數財富,激起城市中產及知識分子的義憤,抗議大呼總理必須落台,但總理自恃自己北部家鄉有大量農民鐵票,死不下台。窮人、農民說總理的施政惠及他們的生計、改善他們的生活。但想不通的是,這究竟是何等的良政美策呢? 為何反對派不能提出相同的政策以爭取這大量的選票? 抑或總理的所謂良政,可能是因佔有國家資源,而進行另類的賂選,尤如新加坡一樣?
這次政變的軍頭主角是一位回敎穆斯林,驟聽之下感覺泰國果然是個寬容的國家,竟可委任一位異於國敎的人士擔任如斯重任。據說政變軍團對總理的另一指責,是處理南部回教分離活動無方,一味只高舉反恐旗幟,强硬對付分離分子,不識溝通之道。這次政變會否有着更深層的宗教之爭? 照理泰皇德高望重,應可壓得下場,而且據說軍頭與泰皇關係極好,泰南問題或可找到妥善解決方案,而不會深陷如中東的火藥庫。
據報泰皇已正式委任政變軍頭成立國家管理委員會,而軍頭答應兩周內交出權力,委任文人出任總理,另立憲法,明年底舉行大選。
又悉Suvarnabhnmi新機場會如期於九月底正式使用,那也就再沒機會向Don Muang舊機場說聲再見了,真的不無遺憾。但也衷心祈望將從新機場啟航的泰國,鵬程萬里,一片坦途,無盡藍天。
佛佑泰國。
Friday, September 22, 2006
再見三越

曾幾何時,人說銅鑼灣是日本淪陷區,是日資百貨公司的根據地,大丸、松阪屋、三越、崇光,佔據銅鑼灣心臟位置,而兩家國貨公司則一東一西遠處邊縁地帶,各自孤清地頑抗一隅,實難比拼。大抵香港人在那段奮發向上的日子裡,正值東洋經濟崛起,日資百貨公司裡的貨品大都是潮流之選,可能也代表當代生活的品味。據中學美術老師所說,這些日資百貨公司的名稱,書寫其日文漢字招牌是有講究的,如[大]、[越],收筆處都有數條小分义,猶如用乾硬的毛筆書就而未能圓滑撇捺似的,而這些小分义的條數都以奇數為吉祥;有回特地數了一下,果真都是奇數,是否吉祥則不得而知。
我的千里之外,可能始於三越。
記得三越剛開業,有一段時候經常到其圖書部打書釘,而釘得最多的是那些印刷精美的旅遊書了。這些旅遊書基本都是日本出版的大開硬皮書,內頁的旅遊照片都很大幅,構圖獨特,帶短短的日文說明,應都是日本攝影師的傑作吧。雖然不諳日文,但只看那些大幅大幅的彩色照片也夠過癮,一顆心能飛越三千里外。
我喜歡看的都是一些神州大地的照片,江南水鄉的亭台樓閣、千年古都的長城故宮、遙遠絲路的大漠落日,無不令人看得出神,心想什麽時候自己也能在這些土地上留下足印呢?
時光飛逝,大江南北不知走了多少回,但仍然記得他穿汗衫短褲、腳踩拖鞋,徒步走過維多利亞公園,來到熙來攘往的軒尼詩道,乘扶手電梯下地庫一樓或二樓某角,走進一片書香;身體挨靠着書櫃,一腳立地,一腳微曲只踮腳尖,全神貫注於千里之外的山嶽、渡河、戈壁、雪林,還有路上川流不息的單車,寺廟裊裊上升的香煙…….
再見有分义的日文漢字。再見書裡的萬里河山。
再見三越。
Friday, September 15, 2006
我們相逢在白色的海上
以踉蹌的快步
趕赴八時的那道小輪
海上的茫茫奪我心魄
今早
人忙路匆匆
昨夜 沉重的浮雲
從半空跌落海上
粉身碎骨向四周飄溢
竟成層層的帳幔
濛濛的白色茫茫
小輪的前路是白色的謎
無奈的呼叫一聲聲
恰似盲人的竹棍點敲着路面
方圓內摸索
是哪方的鳴笛在迴響
怎麽那樣的淒厲
啊 彼此的境況在海上傾訴着
你的呼鳴似是我內裏低吟的擴播
啊 朋友
在我聲音裡又可有你底衷曲
迎面的來者
你在何方
你穿過重重的白帳而來
披掛一身蟬翼的輕紗
搖曳着顛簸
搖曳着震顫
搖曳着人生
唏 朋友
我的出現又可有惹起
你的幽思
此刻
我們相逢在白色的海上
驚心的喜悅過後
又逕自導航於相反的方向
或許南轅北轍
或許殊途同歸
咫尺隔天涯
世事也茫茫
今早
船與霧演繹着人生
在維多利亞海峽的舞台上
時間是初春
趕赴八時的那道小輪
海上的茫茫奪我心魄
今早
人忙路匆匆
昨夜 沉重的浮雲
從半空跌落海上
粉身碎骨向四周飄溢
竟成層層的帳幔
濛濛的白色茫茫
小輪的前路是白色的謎
無奈的呼叫一聲聲
恰似盲人的竹棍點敲着路面
方圓內摸索
是哪方的鳴笛在迴響
怎麽那樣的淒厲
啊 彼此的境況在海上傾訴着
你的呼鳴似是我內裏低吟的擴播
啊 朋友
在我聲音裡又可有你底衷曲
迎面的來者
你在何方
你穿過重重的白帳而來
披掛一身蟬翼的輕紗
搖曳着顛簸
搖曳着震顫
搖曳着人生
唏 朋友
我的出現又可有惹起
你的幽思
此刻
我們相逢在白色的海上
驚心的喜悅過後
又逕自導航於相反的方向
或許南轅北轍
或許殊途同歸
咫尺隔天涯
世事也茫茫
今早
船與霧演繹着人生
在維多利亞海峽的舞台上
時間是初春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