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15, 2012

春嬌姐的北京

不知道有沒有人因為看了這電影後而對北京傾生嚮往, 而急不及待要到那裡一遊呢? 對香港人來說, 北京究竟有何不同呢? 電影中好像只說北京的冬天非常乾燥, 別的似就沒什麽了。北京的冬天也實在非常乾燥, 乾燥得令人癢不可當, 非得全身抓癢不可, 不自覺便抓得這裡泛白一大塊那裡血痕好幾道, 更嚴重的, 腳踝處可能還會有龜裂現象, 舉步發痛, 好不難受。乾燥冬天裡, 最舒服的時刻莫過於站在熱水花灑下淋浴, 任由高溫熱水流過身上痕癢各處, 那種止癢感覺簡直欲仙欲死, 不能自已。但據說洗熱水澡, 只會令痕癢越加嚴重, 故很多時候舒服過後, 很快又回復原狀, 周身痕癢不止, 懊惱不已。故冬天出差北京頭等大事, 總會帶上特制止癢藥皂及潤膚霜, 希望用之洗澡護膚, 難受的痕癢感覺能儘量減到最低。

電影中的那個北京其實並不太熟悉, 那些時髦場所一般都很少去, 但出差北京有時跟客戶吃吃喝喝也是免不了的, 故也知道一些新開的食肆, 什麽天階、藍色港灣, 都在新建築如雨後春筍的東城區朝陽區。中國城市全在吹噓什麽商業中心區域, 北京也不例外, 而朝陽區東三環一帶便是它的所謂CBD: 老房子拆掉後, 重新聳立的都是一座座標奇立異的新建築, 令人目不暇給之餘, 又有幾分憂傷, 赫赫古都正在一分一毫地消失, 燒焦的大褲襠卻仍苦撐不倒, 成為京城讓人訕笑的眼中刺。一些曾經紅火一時的露天所在, 如秀水街、三里屯, 都蓋起了新穎大樓, 名稱依舊, 但卻失去往昔地道風味, 只與普通商場無異。

香港人移居北京追求的是什麽? 是更好的工作前景? 更高的收入? 電影中一高級行政人員說, 他最大的滿足及成就感, 便是冬日裡在北京五環路邊的獨立房子家中, 看着大廰中壁爐的紅紅火光, 聽着那必必剥剥的燒木聲, 真箇是人生幾何, 而此等優哉悠哉的生活, 一般人在香港是絶對享受不到的。據說電影的導演北漂京城三數年, 完全融入當地生活, 也給影片帶來地道的北京風味, 但那種風味對一個除香港以外北京應是他呆住日子最多的人來講, 似乎淡薄了許多, 沒有太多投入感。

北京人逢人都叫哥都叫姐, 故聽到戲中年輕女角叫年長一點的主角為春嬌姐時, 即時噗哧地笑了起來, 是很親切。但現實中的北京人似很少連名字一塊叫, 而且好像都在吃喝玩樂時才相互大聲地叫哥叫姐, 豪邁非常。像戲中三十多歲的女子便被人叫[大媽]好像從來沒聽過, 我想北京人也不會那麽刻薄, 叫大女或大齡卻或是有的。

大國崛起, 到處一片繁華嘈雜, 車水馬龍, 人來人往。過去從市區搭車要到機場, 司機總是說要走四環, 那裡不堵車, 但北京汽車數量飛速增長, 現在就是五環路任何時候也堵得地老天荒, 似無盡頭。但記憶中的那個寧謐北京是否還存在呢? 原來還在, 就在過去經常住宿的西城區燕京酒店木樨地一帶。那天中午時分到這裡附近的北京首都博物館參觀, 驚覺這一帶似還保持着八十年代那種路寬人少的況味, 駛過的汽車似也不太多, 一點都不像東城朝陽那裡的急促煩燥。有人說北京東富西貴, 東邊都是做生意的大款, 西邊則是做官有權的貴人, 也許他們也喜歡寧靜生活, 故這裡並沒有太多的拆遷改建吧, 路邊那些十層高的房子還像往常的一樣, 掩影在路邊茂密的高樹間, 這在當今中國也算異數。

首都博物館的入口大廳寬廣高曠, 左邊斜立着一根屬建築一部份的巨大青銅圓管柱, 偌大空間也給人一種小小的震懾感, 但裡面展品卻印象不太深。只記得有一件真正的清朝龍袍, 另外頂樓裝飾成老北京模樣, 但沒有胡同的痕跡, 只在一白牆上放映一些過去在北京實景拍的電影片斷, 藉以增添絲縷的老北京氛圍而已。而在某層轉角處放着一個不小的建築模型, 用玻璃罩蓋着, 是一西式古典建築, 外觀四正頗見恢宏, 過去曾是財政部或什麽部的機關所在, 但已經拆掉了, 難怪往來北京這麽長時間從來沒見過。北京現在除了一些教堂外, 我想西式老建築都已拆毁殆盡了。

最後, 來自香港的男女主角在新修的北京南站言歸於好, 高鐵從這裡始發,千鈞一發下破鏡重圓, 或許香港人到底還是喜歡香港人的。[別忘我是誰], 在這大國崛起的當下, 北方權勢咄咄進逼, 說什麽[國民教育]非推不可, 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知道自己是誰, 應如何自處嗎?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