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19, 2016

火紅



熊熊烈焰
燒紅公園一角
香江五月
炙樹火紅若此
密稠如血
年度嘔心而出
此刻
枝頭喧濃艷
明朝
腳下殘紅靜
樹花無百日
人生如是
城市也如是



Saturday, May 14, 2016

恐襲

歐債危機初起, 希臘雅典有大型罷工示威遊行, 抗議歐盟有意刁難, 貸款救助附加條件, 強迫希臘政府實行緊縮政策, 致民生困頓, 百姓受害非常。遊行隊伍十數人一字排開, 浩浩蕩蕩操過國會廣場, 呼喊口號, 怒氣沖天。也有數名幪面青年, 沿遊行路線塗鴉牆壁, 砸碎櫥窗, 強搬店內貨物出外, 置放街上任人拿取; 民眾一派安然, 沒有叫囂沒有咒罵, 警察寥寥無幾, 橫巷候命, 神情自在, 後來好像也有施放催淚彈, 街上硝煙四起, 新聞圖片實是彷如戰場, 但適逢其會的遊客, 卻覺得整個遊行示威很平和, 沒有一絲驚恐, 也不害怕。

遊行路上有一將軍座騎銅像立於街頭, 不悉是何顯赫名將, 只見威武慓悍, 手指遠方, 運籌帷幄; 銅像下有人掛上布幔, 上書布魯塞爾的雙語名稱, 一為法語, 一為FLAMINSH, 就像比利時本土的做法一樣。 然則, 將軍所遙指的遠方應是歐盟心臟, 此刻民不聊生的源頭所在, 將軍發施號令, 遊行人士一呼萬應, 似誓直搗黃龍, 不攻打布魯塞爾不罷休。希臘人終究沒有長征布魯塞爾, 他們的左翼政府最終也與歐盟達成救助協議, 緊縮政策仍要執行, 也許數年之後, 他們財政可收支平衡, 困局可得舒緩, 益澤民生。

攻打布魯塞爾的是一班極端伊斯蘭狂徒, 他們以自殺式炸彈恐襲機場及地鐵, 直插歐盟心臟, 造成三數拾人死亡, 令人髮指。不到半年, 巴黎布魯塞爾先後受襲, 死傷枕藉, 竟是同一班人所為, 他們都是土生土長的比利時人, 講法語, 為北非或中東移民的第二代, 二三十歲, 來自布魯塞爾同一穆斯林人聚居的社區, 都受極端伊斯蘭國的感召或洗腦, 在自己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上發動血腥襲擊, 殺害國民。 如此歹毒之心究竟何以形成? 是他們自小受歧視受壓迫而怨恨國家? 是現實中一事無成一無所有, 故欲立見天國, 嚮往那裡七十個處女的神仙侍侯?這移民第二代似是當今歐洲各國普遍的社會問題, 更或包藏禍心, 恐襲危機猶如計時炸彈, 防不勝防, 令人頭痛。

曾經從布魯塞爾中央站徒步向南, 走到布魯塞爾南站, 那種強烈對比, 迄今歷歷在目。中央站似是布魯塞爾的繁華及精華所在, 歐洲氣息濃郁, 本該如此, 但南站印象中卻是一片灰黃的破落, 毫無鮮麗色彩, 了無生氣, 披上頭巾的婦女木無表情, 有男人穿着長袍投以異樣眼光; 據說聚居於此的都是一班中東人土耳其人, 治安不靖, 入夜後遠離為妙。其時心想, 如此境地或是歐洲中的異域, 賓至不歸, 甚或心驚。

恐襲何以一再得逞? 是歐洲的寬容自由, 對人的信任, 成為致命的破綻? 是比利時情報部門及警方懶散無能, 抑或掉以輕心? 此後, 恐襲會否猶如地震天災, 防無可防, 發生可期, 只差何時而已? 即使如此死傷, 人們亦不會害怕, 仍要自由如常地生活, 令恐怖主義只剩皮相, 難恐難怖, 不恐不怖, 才是正道。

比利時

最初對歐洲的接觸, 乃始於比利時。應是小學五六年級, 忘了是通過什麽渠道參加一志願團體的筆友計劃, 自己分配到筆友是比利時一女孩, 已忘了她住比利時何地, 但西方女孩熱情, 在沒有網絡的時代, 還寄來照片, 金髮高挑, 前後腳交叉亭立, 雙手從腰間向外伸張, 向着你微笑。或是英文不逮, 好像寫了兩三封信就沒寫了, 還記得她最後來信問說: Why don’t you write to me? 少年無禮, 來而不覆, 就此作罷, 一段筆友情也就結束了。回想初衷, 交筆友或是想收到異地來信時所貼的郵票, 因那時好像每個小學生都集郵, 自己也不例外, 總想不同國家的郵票越多越好, 功利如此, 那比利時女孩哪會知道。

出來工作後, 曾陪客戶到歐洲考察旅遊, 也到了布魯塞爾, 那裡的大教堂, 大廣場, 橫街窄巷的古老建築, 還有一些有名雕像, 如撒尿小孩, 在在令人覺到, 歐洲應該是這樣的。但歐洲朋友說, 比利時實一不應存在的國家, 她南部說法語, 親法國, 北部說Flamish, 與荷蘭更相近, 南北人民似水火不容, 矛盾很深。有一次, 從盧森堡乘火車經比利時, 搭船到倫敦, 比利時總站為一海邊城市名Ostende, 感覺就像到了海牙海邊, 而附近的布魯日Brugge, 城中的運河景觀, 直如阿姆斯特丹, 只是規模小了點。布魯塞爾北站也有像阿姆斯特丹的櫥窗紅燈區, 好像經過一回, 只橫街小小一段, 紅燈櫥窗寥寥幾個, 遊人不多, 有點無精打采。

記得有一次似是夏夜九點多十點, 天也黑了, 經過布魯塞爾一小街, 見有兩三個青年在耍雜技, 又是騎單輪車, 又是噴火, 又是雙手抛接三四個球或什麽, 但技藝未精, 有些總做不成功, 急得滿頭大汗。青年像是二十出頭, 聽其口音似來自隔海英倫, 不知何故會在這不太光亮的小街角落耍玩雜技, 也不知是為了討錢還是在練習, 卻似有鍥而不捨的棈神, 一次失敗, 定一定神後又再來一次, 屢敗屢試直到成功為止, 圍觀者或感其永不放棄之情, 成功了都大力拍手鼓勵, 因沒有靠近觀看, 也不知有沒有人給予賞錢。此刻, 英國對是否留在歐盟爭論不休, 六月下旬便會舉行公投, 以作終極定案。據說現在正反相若, 最終是留是離, 實不可測。心想曾任歐盟外交專員的末代港督彭定康, 他肯定是留歐派, 自己也誠心希望成其貴願, 英國留在歐盟。

布魯塞爾, 引人思緒; 當下歐洲, 難題多端。最恨是邪神惡魔, 歹毒人心隨時爆炸, 唯有步步為營, 不變應萬變, 歐洲的教堂廣場, 仍跟舊時所想的一樣。

Friday, May 13, 2016

金遇



烈日下的金光
輕風送爽
風鈴清飄
叮叮致遠
寺內不奉齋菜
卻奉免費上網
網絡布施無遠弗屆
赫見達賴喇嘛
南國遙接東瀛
此時此際
彷如親身拜見
金光下的如此相遇
山丘風中
真真佛緣也

納卯

父親勞碌大半生的旅居之地, 其市長剛當選菲律濱新總統, 任期六年。新總統現年已屆七十一, 據說擔任市長達二十二年, 期間大力打擊貪腐, 整頓治安毫不手軟, 強硬堅決, 致把這棉蘭老島首府治理得欣欣向榮, 犯罪率低, 被譽為菲律濱最安全的城市。

這城叫DAVAO, 位於菲律濱南部大島的西南出海口, 面向太平洋。此間華文報紙都將之譯為達沃市, 但在閩南鄉里間卻不此叫, 而叫納卯, 似更接近當地土著的發音。在瑞典公司工作時, 曾有一次獨自出差菲律濱, 拜訪一位有意在中國大陸設廠投資的客戶; 出差期間由一位馬尼拉分公司的同事接待, 同事為純淨菲律濱人, 彼此聊天時我說, 我父親曾為旅菲華僑, 在菲地居住了大半生, 他似有點驚訝, 並問曾居何地, 我說納卯, 他回應, 噢, 納卯, 發音完全一樣。

記得大概是初中時, 媽媽也曾去納卯找父親, 並在那裡住了好長一段時間, 香港只留我跟妹妹二人, 自己上學, 自己起居, 自由自在, 似也沒什麽問題。那次媽媽究竟何事要到納卯如此長時間, 其實一直都不大清楚, 她沒說, 我也從來沒問, 隱約只覺得她或到那裡跟父親爭吵要錢, 因為他獨自在外, 似無家庭覊絆, 從不按時寄家用, 經常好長好長時間都分文無寄。父親做的是衣衫布巾批發小買賣, 客戶都是一些窮鄉僻壤的小攤販, 據說很多時候貨款都不好收、收不全, 通常是這回給一點點, 下回又給一點點, 更多時候猶如捉迷藏似的才能把攤主找到追債。 或因如此, 手頭資金不暢, 寄家用一事也就放在最後, 好像也曾對媽媽說, 那你就自己出去幹活賺一點吧。媽媽的怨恨可想而知, 強烈得或如納卯頭頂熱毒的太陽。

聚少離多, 更或相互怨恨的二人, 那一段共居的日子究竟如何渡過? 會是每天都爭吵不休嗎? 父親沈默寡言, 如何受得了? 也想像媽媽在那裡居住, 或也入鄉隨俗, 換上寬鬆輕薄衣物, 撐一把洋傘, 衫裙飄飄走過蕉椰樹下, 融入城中的生活, 或也經常到一些中式佛寺禮拜, 認識一些當地華人朋友, 膚色也變得跟他們一樣的黝黑。`這段往事媽媽從來沒說, 我也從來沒問, 只記得那時同屋共住的胖阿嬸曾說, 你媽媽從菲律演回來要給你帶一個小弟弟了, 最終自己都沒有弟弟, 一切都是想像。

後來媽媽年老不再工作時, 曾多次叫我陪她到菲律演去探友訪舊, 總共去了兩三回, 大都在馬尼拉看望一些她同鄉兄弟姊妹, 也有一回到宿霧附近的一島嶼小城跟一位多年不見, 據說是年輕時同在大陸鄉間針繡廠工作的朋友聚舊。旅遊歸來媽媽都表現得很滿足, 似是了了心願, 但她從來沒說要到納卯去, 彷彿就不認識這菲南大埠似的。

父親回香港住了十年也就走了, 己走了十多年了, 媽媽患上老年痴呆症, 失智失憶, 腦海一片空茫, 他們二人那一段不長不短的納卯日子, 究竟發生過什麽事, 世間再也沒人知道了。新總統治下的菲律濱, 將來如何光景, 也與我家無關; 只是我會記得父親曾經住過的納卯那條街, 那幢租住的商樓, 還有從山區路徑遠眺太平洋的澄光平靜。

曾想千里走單騎, 再訪棉蘭老島納卯市, 世事茫茫, 會成事嗎?


Monday, May 02, 2016

夜色

臉書上有懷舊專頁登了一段有關於六七十年代香港的街景夜色的影片, 約兩三分鐘長, 拍攝者應是坐在車裡, 遊走港九街道而拍的, 動感十足。 拍攝者尤其著重那些霓虹招牌, 許是通衢大道如彌敦道軒尼詩道, 街上招牌一個映接一個, 都是從大廈二三樓高度以九十度直角伸出街中, 或橫或豎, 為舊時香江的繁榮景況增添閃爍光彩。

影片似為黑白, 但霓虹光亮十足, 令人也能遙看那時的璀璨光景。招牌沒認識幾個, 只覺那時的晚上真是如假包換的黑夜, 沒有霓虹`燈的簷下街角似是漆黑一片, 街燈也沒幾支, 不像現在到處燈火如晝, 光害盈盈。感覺現在向街凸出的霓虹招牌比過去的要少得多, 不知是城市規劃還是有別的原因, 但夜卻一點都不黑, 除了一支支的街燈多, 最主要的便是那些似從不熄燈的高樓大廈了。海港兩岸的華廈商樓定必比六七十年代要多了很多很多, 夜幕低垂, 燈火隨即通明, 縱使月暗星罕, 一座不夜浮城舉世聞名, 一點不黑。

好像是小學四年級的美術課, 要畫晚上的霓虹街景, 用粉筆彩畫, 小學生要如何畫呢? 讀下午班, 放學大概是六點, 如是冬天, 放學時便覺天很黑, 放學回家要經過炮台山那段的英皇道, 是電車路, 繁忙時段, 人車興旺, 熱鬧非常, 還有便是頭頂那些光彩十足的霓虹招牌, 一時間便閃進腦海, 要畫就畫這些吧。

忘了是老師教的, 還是自己在別處看到的, 晝這霓虹夜色, 一開始只在紙上胡亂塗上不同顏色, 紅橙黃綠青藍紫, 就看那盒粉彩筆是大是小, 大的顏色多便多塗一點, 小的便適可而止。等畫紙都塗滿了色彩, 一點留白也沒有, 黑色便粉黑登場, 把整張紙塗上黝黑, 蓋上所有原先已塗的色彩, 直至漆黑一片。然後便用一尖銳的硬枝或筆, 在黑紙上開始畫腦裡所想的黑夜街景; 所謂畫, 毋如說是刻, 硬筆過處, 黑彩即被剔走, 底下的色彩便出現, 如此這裡一個四方, 那裡一個長形, 慢慢地黑漆漆的紙上便浮現五顏六色的霓虹招牌, 整張畫紙便也熱鬧起來, 英皇道上的夜晚仍是那麽的黑, 夜空中卻有光彩斑爛的霓虹, 久久不滅, 閃爍至今。

黑夜不黑, 光火盈天, 沒有成為畫家的天份, 但那幅霓虹街景的小學粉彩畫, 自家卻是歷久難忘, 或如舊日夜色, 今全灰飛煙滅, 只留腦中, 以及那可望不可觸的網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