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5, 2016

空間

日本去過很多回, 但一直都沒住過似他們特有的膠囊旅館, 雖然價格低廉, 但看照片, 兩三個膠囊臥床艙叠在一起, 真的有點像棺材, 一進去或即要雙腳一伸, 坐立不行, 如睡不着, 不是躺着看電視看書或什麽, 就是在有限的空間輾轉反側; 行李又不能放在身邊, 要拿點什麽也不方便, 去廁所或要爬上爬下, 走得遠遠的, 想想也覺不慣。但最近一兩年, 一些港人熱門旅遊地如台北曼谷, 好像也多了這種形式的廉價旅館, 有些在介紹資料裡更明言其設計乃受日本膠囊旅館所啟發的。

上月去台北住的旅館叫單人空間, 也是如此形式的旅館, 基於價格便宜, 故也嘗試一下看能否適應。旅館靠近府中捷運站, 徒步三五分鐘, 在一橫街的小巷頭, 偏離馬路, 頗是安靜。旅館或是舊寫字樓改裝的, 據說才開了幾個月, 台北一家高雄一家。台北(其實屬新北市的板橋)這家樓高七層, 兩台電梯上下, 每層電梯的兩側闢為住宿區, 每個住宿區內約有20幾個住宿空間。 每個空間約6呎乘6呎, 一半為一舒適的床鋪, 軟硬適中, 白色被褥乾淨清爽, 床頭靠牆有一小矮台, 另外空間放行李、站立活動綽綽有餘, 床尾牆上安了平板電視, 但觀看只可以耳機聽聲, 房內許講電話, 不許吃, 但可喝, 也提供洗浴毛巾, 小房間的橫開門有鎖, 可保個人空間內的私隱, 這點應比日本膠囊旅館強得多吧。

每個住宿區有電子感應鎖開門出入, 進入即要穿上旅館所提供的拖鞋, 住宿區內有自己的廁所及沖浴設施, 無異味, 很是乾淨。住宿區分男女, 兩台電梯也分男女專用; 七樓一側為用餐及活動地方, 也有澡堂可泡澡, 有付費洗衣機可洗衣, 房費包簡單早餐, 很不錯。或不是旅遊旺季, 住了三晚, 進出住宿區幾乎沒見過其他住客, 就是廁所也只偶爾碰到一兩個, 感覺自己一個人自出自入, 沒受到什麽干擾或等待, 很是自在。

生存生活需要空間, 一個人需要的空間究竟要多大呢? 也許並不需要太大, 像台北這6呎乘6呎的空間或已足夠, 晚上睡覺需要的空間或更少, 一半就夠了, 只要床褥乾爽清潔就可以。念書的時候看了很多所謂文革傷痕小說, 其中有一篇印象頗深, 說的便是空間, 它說人除了要物理上的空間, 心靈上更需要空間。室雅何須大, 心靜自然涼, 心靈要有空間, 或需學習佛家所說的放下; 放不下, 諸事不忿, 心內擠滿怨恨包袱, 勞累傷體, 沒一刻舒暢, 沒一刻安寧。

小男孩自出世便生活在狹隘斗室中, 與世隔絕, 只因媽媽十七歲時被人擄走禁錮在密室中, 任由魚肉洩慾, 一禁七年, 小男孩已經五歲了。斗室四面堅厚鐵牆, 只天花一口小小天窗, 才能窺見日夜相接, 四季更迭。媽媽教小孩識字, 此外便是看那小小的花花的電視了; 活在斗室中, 不知外面世界若何, 小男孩心裡或滿是疑問, 經常會問什麽是真的(real)呢? 電視上那人是真的嗎? 那狗是真的嗎? 當他逃出斗室, 睜眼看見廣闊無邊的天空時, 那種強烈震憾, 從其驚恐眼神傾湧而出, 飛機上的觀眾似也感同身受, 隱約中竟與卡夫卡變形記裡一早醒來發覺自己變成一隻大甲蟲的心情相吻合。

母子獲救, 從狹隘斗室走向廣闊世界, 空間一下子大得不得了, 一時或也適應不來, 小男孩更是事事好奇, 這是真的嗎? 那是真的嗎? 五歲才真正出世, 或許也不太遲, 日子有功, 小男孩將來或也會成長得很好。但媽媽卻放不下, 父親一眼都不看這五歲孫子, 別人也質疑當初小孩出生, 為何不將之送出去, 讓小孩有一正常環境成長呢? 心靈空間或越來越壓迫, 媽媽竟想自殺, 幸虧給兒子發現了, 只是不知道媽媽後來是否無恙, 小男孩又後事如何? 飛機要降落了, 只差二十分鐘, 沒能看完這電影, 戲中人最終都能找回生存所需的空間(room)嗎?

旅館單人空間發來電郵, 詢問住後評價如何。自己寫下: 寧靜、乾淨、舒適、方便, 物有所值。也許還有放下, 放下了當初的偏見, 故也找到了更廣闊的空間。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