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看前曾聽導演說, 他們這電影裡有十首歌穿插其中, 都是八九十代的一時名曲, 很能代表那個天翻地覆的年代。一齣電影的故事敍述橫跨三十年, 礙於封閉國度的嚴密審查, 不以一些重要的政治事件作為時序的分野, 應可理解, 不然沒開拍便已被有關審批部門槍斃了, 那就沒有現在大賣幾億的票房了。心想導演也聰明, 改以當時的流行歌曲來顯示年代的更迭, 應可引起觀眾共鳴, 尤其是曾經過那時空的人, 那時空是八九十年代的北京, 人則包括自己。
對電影故事沒抱太大的期望, 但很多評論人都說這是導演回勇之作, 更可能是其迄今最佳的作品哩。進場觀看只想着電影中那十首歌都會是些什麽歌, 一心只期待通過歌曲所帶回的那已逝氛圍, 看是否熟悉, 能否引起會心微笑或傷感。然而, 很失望, 看了以後一點感覺都沒有, 不知是給導演騙了, 還是自己一廂情願的期望過高。沒有細數, 不知電影中是否真的有十首歌穿插其中, 但最明顯或是導演意有所指的有三首: Leaving on a jet plane、海濶天空、外面的世界。
全片唯一的英文歌是Leaving on a jet plane, 歌詞或也對應劇情的發展: 一對大學戀人畢業了, 一心想到美國留學, 男的一直拿不到簽証, 但女的拿到了; 女的明天就要坐飛機去美國, 心裡可能一早已決定不回來了, 今夜卻與他相擁在床, 不願說再見。但這六十年代的美國歌曲, 在八十年代的中國究竟有多少人知道, 就是那些熱衷出國的大學生, 他們雖然瘋狂補習英文, 也不見得有幾個會唱; 學英文, 他們會背厚厚的字典, 但如舊時香港的年輕人聽歌學英文, 好像絕無僅有吧?! 這調子輕快詞句傷感的民歌或是導演青蔥歲月所喜愛的歌, 但把它放在八十年代的中國, 卻有點突兀, 難以投入。
好友二人離開正規單位, 辦起英文補習班, 自謔下海了, 但也賺到人生中第一大大叠的鈔票, 好像要慶祝一下, 便到卡拉OK去消遣一下, 他們似既喜且悲地用粵語唱起Beyond名曲[海濶天空], 唱到[背棄了理想, 誰人都可以], 在屏影閃爍的暗黑卡拉OK房內, 他們似唱得淚流滿面。時維1993年, Beyond這首歌在大陸有那麽流行嗎? 不見得。那時候, 劉德華的歌流行程度應大大在Beyond之上, [一起走過的日子]更加街知巷聞。而那時的香港, Beyond的[大地]、[長城]或更多人唱, 八九六四只過了沒幾年, 港人淌血的心仍隱隱作痛, 仍心繫北方的長城和大地。之前, 好友二人也曾淚流滿面, 是相互把長髮剪掉的時候, 據說是象徵告別青春, 告別八十年代, 但也有人說, 導演是在隱喻八九民運, 為那無數在廣場上的青春亡魂流淚。
另一好友英文了得, 祖父、父親都是留學海外有成, 回國建設的海歸先行者, 到他這一代, 也一心要到美國去留學, 但畢業了就不回來了。在美國畢業了, 在大學實驗室做助理, 也算穩定工作, 但不旋踵, 有關工作便給另一中國留學生搶走了, 便只能到餐廳打臨時工, 收入微薄, 工作辛苦, 看不到前途。終於, 他決定回中國了, 踫上舊時二好友, 他們辦英文補習學校, 初有所成, 他說, 好, 我跟你們一起混。補習學校越做越大, 舊時窮小子好像都發財了, 有錢有車有別墅, 沒出國的好像都知足了, 覺得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 出過國的卻還想把這教育生意做得更大, 要上市, 不僅在中國上市, 還要到美國上市, 好讓別人知道他們是誰, 是來自中國的成功人士, 好為當初在美國鬱鬱不得志的自己爭一口氣。這時, 響起了齊秦的[外面的世界]; 是的,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外面的世界很無奈], 這歌曾在大陸流行一時, 或也切合主角的心情和人生跌宕, 精彩或無奈, 或亦如魚飲水, 冷暖自知。
但想不明白的, 為何戲中似沒有一首是大陸自己的作品呢? 如要引起共鳴, 應該還是要唱自己的歌才對呀?! 中國的八十年代, 那能少了崔健的[一無所有], 而來自農村的大學生, 要靠村裡的親戚朋友借錢才能完成學業, 本來就一無所有的呀。而三十年的分水嶺應是八九六四, [血染的風采]唱出來或太敏感, 也可隱隱約約以音樂襯托畫面, 好讓落髮拌着流水在風中飄浮。而九十年代, 大陸也有一首歌叫[同桌的你], 訴說的是好友畢業了各奔前程, 但可能日後再見時, 都會想起從前同桌的你。發跡後的窮小子, 重遇從美國歸來的舊戀人, 戀人帶着一漂亮的混血小男孩, 他眼中沒有怨恨, 或只有溫馨的回憶, 記起在那斗室中曾經同床的她。
我曾經問個不休, 你何時跟我走? 你卻總是笑我一無所有。但卻是那一無所有的年代, 在在令人不能忘懷; 那時信心滿滿, 想改變世界, 也嚮往外面的海濶天空, 三十年一晃而過, 大家似都想跟往事乾杯, 風雨中抱緊自由, 或者還會問一句: 你是否有點累?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