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早餐回家, 迎面走來一位年輕人, 身著海藍色T恤衫, 衫上印了幾個黑色英文字: Life Is Bitter. 字體並不太大, 也不醒目, 但我卻無意中看到了, 不知怎的, 當下竟有頗大的觸動, 一時難以名之, 幾天下來卻一直在腦海中迴縈, 似揮之不去。那年輕人行色匆匆, 可能正趕着上班去, 驚鴻一瞥的字句, 閃身即過; 一般T恤衫前後都會有字句, 胸前一句或故作驚人, 抓住了你的注意, 背後再加一句, 卻往往是你意想不到的, 或博人一笑, 或令人深思, 不一而足, 可這年輕人揹了一個大背囊, 如有背後的字句, 也給全部遮蓋了。
人生是苦, 那我們該怎麽辦呢? 背後可印有什麽解脫妙法? 把它當苦瓜, 追求那苦後的回甘味? 把它當苦藥, 苦口良藥可袪除病痛? 人生是苦, 應是佛家的觀點, 生老病死, 人人都需經歷四苦, 無能倖免, 今天看到這英文字句, 是一樣的概念嗎?
三四歲的小女孩, 圓圓臉蛋, 眉目精靈, 但滿臉及手腳都長着點點小紅瘡, 看着也覺得癢, 令人不忍。想她每天或要吃藥、打針、塗膏, 別的小朋友都有幼嫩的皮膚, 吹彈欲破, 而她小小年紀卻要承受有關痛癢, 着實是苦。
年邁老媽, 腦力急速退化, 晚上或更有幻覺。深宵夜半, 突然高喊為何要搶我的錢, 喊得咬牙切齒, 那種被人欺負的的激憤和哀怒, 旁人看着也覺心傷。有時半夜醒來又突然問: 他去哪了? 他是誰又說不清楚, 直直要你說他去哪了, 發生了什麽事, 千萬不要瞞騙她, 無論什麽事她都承受得了的, 那種無助和焦急, 哀苦莫名, 令人不知所措。
Life is bitter, but you are sweet. 人生是苦, 惟你甜美。那你又是誰?
Life is bitter, and hopes got sour. 人生是苦, 希望變酸。一切等待皆落空。
Life is bitter, day is hot and humid. 人生是苦, 天氣濕熱。目下苦辣, 日子難挨。
Sunday, June 30, 2013
Thursday, June 27, 2013
老街
曾經一縷茶香
瀰漫淡河邊
氤氳中成就一個商埠
外商來集
或亦不過化外之民
醍醐啟迪
高山葉青
褐黃的烏龍
鐵造的觀音
屈服稱臣是何方人氏
百年商樓留在街巷
龍獅伴塔
堅守一個不得冒認的標誌
茶香不再
稻埕遠去
最終只剩下
一條迪化老街
Wednesday, June 19, 2013
電視情
資深電視藝員蘇杏璇日前因病離世, 在網絡上也掀起一陣不大不小的悼念潮, 許是大家都是看電視長大的, 從小在家就看她在電視劇裡扮演各種角色, 宛如一位熟悉的老朋友一樣, 如今她突然走了, 大家都莫不感到黯然神傷。網上的悼念, 不少人稱她為璇姐, 但更多的卻呼她為雲姨, 一時摸不着頭腦為何如此稱呼她, 後來才知道這是她在電視劇[義不容情]中所飾演的角色。不知這八十年代末的電視劇是否她的代表作, 但二三十年過去了, 無數看電視長大的香港人仍然記得這角色, 端的是深入民心。據說劇中她扮演的雲姨, 收養了四個孤兒, 其中一個養子長大後財迷心竅, 竟然把她殺死, 觀眾都為之扼腕嘆息和不憤。自己雖然也知道有這一著名電視劇, 但為何對其劇情和內容卻似全無印象呢? 當初應該沒有怎樣認真追看過吧。
小時候很喜歡看電視, 但住的三樓同屋共住的鄰居誰都沒有電視機, 欲看無從。那時有時候會跟大一點的鄰居到公園去看, 公園涼亭一角, 上方高掛着一台電視機, 但播放的不是無綫電視節目, 而是當時的麗的, 不知其時是否仍屬有線, 但大家都叫它為有線電視; 但到公園看電視畢竟不是每天都能有的事, 故對其節目好像沒有一個是印象深的, 也不曉得當初這在公園的電視機是政府放的, 還是誰人放的, 誰負責開關電視, 開關有否時間表等, 一一全無概念。後來住的樓上, 也是多戶的同屋共住, 忽然他們有了一台黑白無綫電視機, 也不知道究竟是誰家的, 但由於樓上樓下都是同鄉人, 大人們似都相互認識, 小孩更是樓上樓下玩在一起, 所以喜歡看電視的小孩子便經常到四樓去看電視, 但一般都在下午或傍晚的時分。
那時下午或傍晚好像有粵語長片, 小時候也就這樣從電視裡認識了無數知名的粵語片明星演員。而小孩子特別喜歡看的, 無疑是那些武俠片了, 白骨陰陽劍、金鉸剪, 那些互相鬥放武器的鏡頭更是看得津津有味。小孩子每回到四樓去看電視, 總抱着戰戰兢兢的心情, 一不知人家電視有沒有開, 二不知人家會否順利開門給自己進去看。四樓的電視機就放在長方形大廳的內端, 剛好對正大門口, 如電視有開, 大門底部空隙能看到光影閃爍, 所以每回都把頭挨靠地上看看裡面有否光閃, 如有則敲門, 有時人家隨意就開門讓你進去看, 但也有一兩個年輕大人總愛戲弄小朋友, 很多時都會百般為難, 就是不大大方方開門給你, 讓你在門口乾焦急, 尤其是知道電視正在放映武俠片, 更可能急得都快要哭的樣子, 好不難受。
由於很少晚上到樓上去看電視, 故一些電視台自己製作的節目, 如大受普羅大眾歡迎的[歡樂今宵], 好像就沒怎麽有機會看。後來電視台在傍晚七點有自製電視劇, 故也看了一些。那時有個叫[一三五劇場]的節目, 放映一齣叫[春暉]的劇集, 應是講一個母親如何為子女任勞任怨的故事; 記得母親一角由粵語片老戲骨黃曼梨飾演, 而那時候蘇杏璇剛從第一期藝員訓練班畢業, 好像才廿一二歲, 演的卻是一個上了年紀的勢利婦人, 不時要與黃曼梨同場對戲, 演得跟老前輩旗鼓相當, 一點都不生硬。一時也不知道這演員是誰, 後來知道是訓練班出來的, 又不免疑惑她年紀究竟有多大。原來她十六歲已經開始演話劇, 所以演技有一定的基礎吧。自此便頗喜歡看她的演出, 而那時可能電視台演員不很多, 故不少劇集都有她的一角, 有時是受委屈的皇后, 有時是儍戇的姑娘, 有時是巴渣的太太, 有時又是威儀男性化的軍官, 形象多變, 都是些難度較大的角色。
而八十年代, 自己家裡也有了電視機, 但那時卻好像沒怎麽看, 完全沒有小時候的熱衷。但八十年代香港的歌影視發展相當蓬勃, 創作相當旺盛, 作品無遠弗屆, 更可能是全世界華人的精神食糧。有一回出差荷蘭南部一小鎮, 認識一位來自香港的餐館老闆娘, 她說她的什麽人就在樓上看[義不容情]的第幾集, 而那時此劇在香港也正播放當中, 但遠在歐洲的華人已幾可同步觀看了, 也沒細問, 他們看的可能是錄像帶吧。另一回好像在慕尼黑一中國餐館, 也聽到館內某人正跟別人講電話, 說要到哪去拿[獵鷹]的錄像帶。
有人說, 八十年代的許多電視劇也是香港的顛峰之作, 其中尤以[星塵]為首選, 劇集以五六十年代的影城影圈為藍本, 影射這個大牌, 暗指那個明星, 每位參與其中的電視藝員都演得幾可亂真; 但據說電視台老闆也是影城大亨, 播放完畢便把該劇集塵封起來, 從此不會再重播了。這些電視劇很多都知道, 但自己好像就沒有一齣是認認真真完完全全看過的, 很多都只識其名, 內容細節就毫無印象。八十年代不看電視, 那時候自己都在忙些什麽呢?
資深藝員走了, 原來才六十一二歲, 委實走得太早了, 無數視迷只好向虔誠敬佛學佛的她, 傷感地說一聲: 雲姨, 一路走好!
一路走好, 或也包括八十年代的香港。
小時候很喜歡看電視, 但住的三樓同屋共住的鄰居誰都沒有電視機, 欲看無從。那時有時候會跟大一點的鄰居到公園去看, 公園涼亭一角, 上方高掛着一台電視機, 但播放的不是無綫電視節目, 而是當時的麗的, 不知其時是否仍屬有線, 但大家都叫它為有線電視; 但到公園看電視畢竟不是每天都能有的事, 故對其節目好像沒有一個是印象深的, 也不曉得當初這在公園的電視機是政府放的, 還是誰人放的, 誰負責開關電視, 開關有否時間表等, 一一全無概念。後來住的樓上, 也是多戶的同屋共住, 忽然他們有了一台黑白無綫電視機, 也不知道究竟是誰家的, 但由於樓上樓下都是同鄉人, 大人們似都相互認識, 小孩更是樓上樓下玩在一起, 所以喜歡看電視的小孩子便經常到四樓去看電視, 但一般都在下午或傍晚的時分。
那時下午或傍晚好像有粵語長片, 小時候也就這樣從電視裡認識了無數知名的粵語片明星演員。而小孩子特別喜歡看的, 無疑是那些武俠片了, 白骨陰陽劍、金鉸剪, 那些互相鬥放武器的鏡頭更是看得津津有味。小孩子每回到四樓去看電視, 總抱着戰戰兢兢的心情, 一不知人家電視有沒有開, 二不知人家會否順利開門給自己進去看。四樓的電視機就放在長方形大廳的內端, 剛好對正大門口, 如電視有開, 大門底部空隙能看到光影閃爍, 所以每回都把頭挨靠地上看看裡面有否光閃, 如有則敲門, 有時人家隨意就開門讓你進去看, 但也有一兩個年輕大人總愛戲弄小朋友, 很多時都會百般為難, 就是不大大方方開門給你, 讓你在門口乾焦急, 尤其是知道電視正在放映武俠片, 更可能急得都快要哭的樣子, 好不難受。
由於很少晚上到樓上去看電視, 故一些電視台自己製作的節目, 如大受普羅大眾歡迎的[歡樂今宵], 好像就沒怎麽有機會看。後來電視台在傍晚七點有自製電視劇, 故也看了一些。那時有個叫[一三五劇場]的節目, 放映一齣叫[春暉]的劇集, 應是講一個母親如何為子女任勞任怨的故事; 記得母親一角由粵語片老戲骨黃曼梨飾演, 而那時候蘇杏璇剛從第一期藝員訓練班畢業, 好像才廿一二歲, 演的卻是一個上了年紀的勢利婦人, 不時要與黃曼梨同場對戲, 演得跟老前輩旗鼓相當, 一點都不生硬。一時也不知道這演員是誰, 後來知道是訓練班出來的, 又不免疑惑她年紀究竟有多大。原來她十六歲已經開始演話劇, 所以演技有一定的基礎吧。自此便頗喜歡看她的演出, 而那時可能電視台演員不很多, 故不少劇集都有她的一角, 有時是受委屈的皇后, 有時是儍戇的姑娘, 有時是巴渣的太太, 有時又是威儀男性化的軍官, 形象多變, 都是些難度較大的角色。
而八十年代, 自己家裡也有了電視機, 但那時卻好像沒怎麽看, 完全沒有小時候的熱衷。但八十年代香港的歌影視發展相當蓬勃, 創作相當旺盛, 作品無遠弗屆, 更可能是全世界華人的精神食糧。有一回出差荷蘭南部一小鎮, 認識一位來自香港的餐館老闆娘, 她說她的什麽人就在樓上看[義不容情]的第幾集, 而那時此劇在香港也正播放當中, 但遠在歐洲的華人已幾可同步觀看了, 也沒細問, 他們看的可能是錄像帶吧。另一回好像在慕尼黑一中國餐館, 也聽到館內某人正跟別人講電話, 說要到哪去拿[獵鷹]的錄像帶。
有人說, 八十年代的許多電視劇也是香港的顛峰之作, 其中尤以[星塵]為首選, 劇集以五六十年代的影城影圈為藍本, 影射這個大牌, 暗指那個明星, 每位參與其中的電視藝員都演得幾可亂真; 但據說電視台老闆也是影城大亨, 播放完畢便把該劇集塵封起來, 從此不會再重播了。這些電視劇很多都知道, 但自己好像就沒有一齣是認認真真完完全全看過的, 很多都只識其名, 內容細節就毫無印象。八十年代不看電視, 那時候自己都在忙些什麽呢?
資深藝員走了, 原來才六十一二歲, 委實走得太早了, 無數視迷只好向虔誠敬佛學佛的她, 傷感地說一聲: 雲姨, 一路走好!
一路走好, 或也包括八十年代的香港。
Friday, June 14, 2013
合伙夢
電影的英文名稱叫American Dream in China, 在中國的美國夢, 這樣的戲名不知有意或無意, 在當前中國既時髦亦正確, 及時呼應了國家新主席的號召。主席出訪海外, 在加洲莊園跟美國總統據說是休閒會晤, 說要建構什麽新的大國關係, 自己侃侃而談, 還說自家所倡議的中國夢, 其實跟人家的美國夢兩相通, 云云。中國夢就是美國夢, 怪不得一些達官貴人的家眷都爭先恐後要到美國去, 到美國去發夢, 或者到美國去本身就是當代中國人的夢吧。
電影中的主角也不時在說夢想: 八十年代的大學生也一古腦想着要到美國留學, 畢業後找到工作便在彼邦留下來, 過美國式的新生活。九十年代中國經濟開始起飛, 人人都想着下海, 夢想可以自己創業發財, 賺很多很多錢, 過舒適富裕的生活。二三十年間, 強國經濟崛起, 飛速增長, 很多人都創業有成, 賺了很多很多錢, 包括戲中從在KFC打游擊辦英文補習班至成為全國最大補習學校的主角們, 他們的企業便叫[新夢想]。留學歸來的回頭一看, 原來在美國過的是苦生活, 當初的美國夢要在本家中國才有實現的土壤和條件。
補習學校抄襲美國企業的教材, 人家要控告侵權, 他們到美國去談判, 已經崛起的大國企業, 已非吳下阿蒙, 反客為主, 攻陷美國, 說服別人跟自己合作, 更在納斯達克上市, 成為市值若干億美金的企業。面對美國, 他們毫無懼色, 憑藉的是中國十三億人口的龐大市場, [中國市場]是當今之世的龐然大物, 誰想在經濟上分一杯羹, 就得跪拜其下, 不要對抗。然而, 誰是最終的夢想主宰者呢? 那龐大的市場都在學英文, 開補習班就像辦演唱會, 人人聽得如痴如醉, 一心都想着如何考TOFLE考高分, 學習如何應對美國簽証部官員的答問, 希望順利拿到簽証後, 便到美國去。
美國設定了語文規範, 設定了考試制度, 設定了股票市場, 最終也設定了你的夢。你的夢實現了, 有了很多很多錢, 財大氣粗, 給當初辭掉自己的大學捐一個以自己命名的實驗室, 讓別人知道你是誰。有人說, 這其實是自卑的表現, 崛起的堂堂大國或什麽都沒有, 或也不要, 只要有錢就夠了, 就能跟人平起平坐了。
有說太平洋足夠大, 可以容納兩個大國, 中國似想與美國合伙做世界, 然而同床異夢,你的夢不是人家的夢, 在中國的美國夢, 或不過是春夢一場, 自瀆而已。
電影中的主角也不時在說夢想: 八十年代的大學生也一古腦想着要到美國留學, 畢業後找到工作便在彼邦留下來, 過美國式的新生活。九十年代中國經濟開始起飛, 人人都想着下海, 夢想可以自己創業發財, 賺很多很多錢, 過舒適富裕的生活。二三十年間, 強國經濟崛起, 飛速增長, 很多人都創業有成, 賺了很多很多錢, 包括戲中從在KFC打游擊辦英文補習班至成為全國最大補習學校的主角們, 他們的企業便叫[新夢想]。留學歸來的回頭一看, 原來在美國過的是苦生活, 當初的美國夢要在本家中國才有實現的土壤和條件。
補習學校抄襲美國企業的教材, 人家要控告侵權, 他們到美國去談判, 已經崛起的大國企業, 已非吳下阿蒙, 反客為主, 攻陷美國, 說服別人跟自己合作, 更在納斯達克上市, 成為市值若干億美金的企業。面對美國, 他們毫無懼色, 憑藉的是中國十三億人口的龐大市場, [中國市場]是當今之世的龐然大物, 誰想在經濟上分一杯羹, 就得跪拜其下, 不要對抗。然而, 誰是最終的夢想主宰者呢? 那龐大的市場都在學英文, 開補習班就像辦演唱會, 人人聽得如痴如醉, 一心都想着如何考TOFLE考高分, 學習如何應對美國簽証部官員的答問, 希望順利拿到簽証後, 便到美國去。
美國設定了語文規範, 設定了考試制度, 設定了股票市場, 最終也設定了你的夢。你的夢實現了, 有了很多很多錢, 財大氣粗, 給當初辭掉自己的大學捐一個以自己命名的實驗室, 讓別人知道你是誰。有人說, 這其實是自卑的表現, 崛起的堂堂大國或什麽都沒有, 或也不要, 只要有錢就夠了, 就能跟人平起平坐了。
有說太平洋足夠大, 可以容納兩個大國, 中國似想與美國合伙做世界, 然而同床異夢,你的夢不是人家的夢, 在中國的美國夢, 或不過是春夢一場, 自瀆而已。
Tuesday, June 11, 2013
那時的歌
沒看前曾聽導演說, 他們這電影裡有十首歌穿插其中, 都是八九十代的一時名曲, 很能代表那個天翻地覆的年代。一齣電影的故事敍述橫跨三十年, 礙於封閉國度的嚴密審查, 不以一些重要的政治事件作為時序的分野, 應可理解, 不然沒開拍便已被有關審批部門槍斃了, 那就沒有現在大賣幾億的票房了。心想導演也聰明, 改以當時的流行歌曲來顯示年代的更迭, 應可引起觀眾共鳴, 尤其是曾經過那時空的人, 那時空是八九十年代的北京, 人則包括自己。
對電影故事沒抱太大的期望, 但很多評論人都說這是導演回勇之作, 更可能是其迄今最佳的作品哩。進場觀看只想着電影中那十首歌都會是些什麽歌, 一心只期待通過歌曲所帶回的那已逝氛圍, 看是否熟悉, 能否引起會心微笑或傷感。然而, 很失望, 看了以後一點感覺都沒有, 不知是給導演騙了, 還是自己一廂情願的期望過高。沒有細數, 不知電影中是否真的有十首歌穿插其中, 但最明顯或是導演意有所指的有三首: Leaving on a jet plane、海濶天空、外面的世界。
全片唯一的英文歌是Leaving on a jet plane, 歌詞或也對應劇情的發展: 一對大學戀人畢業了, 一心想到美國留學, 男的一直拿不到簽証, 但女的拿到了; 女的明天就要坐飛機去美國, 心裡可能一早已決定不回來了, 今夜卻與他相擁在床, 不願說再見。但這六十年代的美國歌曲, 在八十年代的中國究竟有多少人知道, 就是那些熱衷出國的大學生, 他們雖然瘋狂補習英文, 也不見得有幾個會唱; 學英文, 他們會背厚厚的字典, 但如舊時香港的年輕人聽歌學英文, 好像絕無僅有吧?! 這調子輕快詞句傷感的民歌或是導演青蔥歲月所喜愛的歌, 但把它放在八十年代的中國, 卻有點突兀, 難以投入。
好友二人離開正規單位, 辦起英文補習班, 自謔下海了, 但也賺到人生中第一大大叠的鈔票, 好像要慶祝一下, 便到卡拉OK去消遣一下, 他們似既喜且悲地用粵語唱起Beyond名曲[海濶天空], 唱到[背棄了理想, 誰人都可以], 在屏影閃爍的暗黑卡拉OK房內, 他們似唱得淚流滿面。時維1993年, Beyond這首歌在大陸有那麽流行嗎? 不見得。那時候, 劉德華的歌流行程度應大大在Beyond之上, [一起走過的日子]更加街知巷聞。而那時的香港, Beyond的[大地]、[長城]或更多人唱, 八九六四只過了沒幾年, 港人淌血的心仍隱隱作痛, 仍心繫北方的長城和大地。之前, 好友二人也曾淚流滿面, 是相互把長髮剪掉的時候, 據說是象徵告別青春, 告別八十年代, 但也有人說, 導演是在隱喻八九民運, 為那無數在廣場上的青春亡魂流淚。
另一好友英文了得, 祖父、父親都是留學海外有成, 回國建設的海歸先行者, 到他這一代, 也一心要到美國去留學, 但畢業了就不回來了。在美國畢業了, 在大學實驗室做助理, 也算穩定工作, 但不旋踵, 有關工作便給另一中國留學生搶走了, 便只能到餐廳打臨時工, 收入微薄, 工作辛苦, 看不到前途。終於, 他決定回中國了, 踫上舊時二好友, 他們辦英文補習學校, 初有所成, 他說, 好, 我跟你們一起混。補習學校越做越大, 舊時窮小子好像都發財了, 有錢有車有別墅, 沒出國的好像都知足了, 覺得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 出過國的卻還想把這教育生意做得更大, 要上市, 不僅在中國上市, 還要到美國上市, 好讓別人知道他們是誰, 是來自中國的成功人士, 好為當初在美國鬱鬱不得志的自己爭一口氣。這時, 響起了齊秦的[外面的世界]; 是的,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外面的世界很無奈], 這歌曾在大陸流行一時, 或也切合主角的心情和人生跌宕, 精彩或無奈, 或亦如魚飲水, 冷暖自知。
但想不明白的, 為何戲中似沒有一首是大陸自己的作品呢? 如要引起共鳴, 應該還是要唱自己的歌才對呀?! 中國的八十年代, 那能少了崔健的[一無所有], 而來自農村的大學生, 要靠村裡的親戚朋友借錢才能完成學業, 本來就一無所有的呀。而三十年的分水嶺應是八九六四, [血染的風采]唱出來或太敏感, 也可隱隱約約以音樂襯托畫面, 好讓落髮拌着流水在風中飄浮。而九十年代, 大陸也有一首歌叫[同桌的你], 訴說的是好友畢業了各奔前程, 但可能日後再見時, 都會想起從前同桌的你。發跡後的窮小子, 重遇從美國歸來的舊戀人, 戀人帶着一漂亮的混血小男孩, 他眼中沒有怨恨, 或只有溫馨的回憶, 記起在那斗室中曾經同床的她。
我曾經問個不休, 你何時跟我走? 你卻總是笑我一無所有。但卻是那一無所有的年代, 在在令人不能忘懷; 那時信心滿滿, 想改變世界, 也嚮往外面的海濶天空, 三十年一晃而過, 大家似都想跟往事乾杯, 風雨中抱緊自由, 或者還會問一句: 你是否有點累?
對電影故事沒抱太大的期望, 但很多評論人都說這是導演回勇之作, 更可能是其迄今最佳的作品哩。進場觀看只想着電影中那十首歌都會是些什麽歌, 一心只期待通過歌曲所帶回的那已逝氛圍, 看是否熟悉, 能否引起會心微笑或傷感。然而, 很失望, 看了以後一點感覺都沒有, 不知是給導演騙了, 還是自己一廂情願的期望過高。沒有細數, 不知電影中是否真的有十首歌穿插其中, 但最明顯或是導演意有所指的有三首: Leaving on a jet plane、海濶天空、外面的世界。
全片唯一的英文歌是Leaving on a jet plane, 歌詞或也對應劇情的發展: 一對大學戀人畢業了, 一心想到美國留學, 男的一直拿不到簽証, 但女的拿到了; 女的明天就要坐飛機去美國, 心裡可能一早已決定不回來了, 今夜卻與他相擁在床, 不願說再見。但這六十年代的美國歌曲, 在八十年代的中國究竟有多少人知道, 就是那些熱衷出國的大學生, 他們雖然瘋狂補習英文, 也不見得有幾個會唱; 學英文, 他們會背厚厚的字典, 但如舊時香港的年輕人聽歌學英文, 好像絕無僅有吧?! 這調子輕快詞句傷感的民歌或是導演青蔥歲月所喜愛的歌, 但把它放在八十年代的中國, 卻有點突兀, 難以投入。
好友二人離開正規單位, 辦起英文補習班, 自謔下海了, 但也賺到人生中第一大大叠的鈔票, 好像要慶祝一下, 便到卡拉OK去消遣一下, 他們似既喜且悲地用粵語唱起Beyond名曲[海濶天空], 唱到[背棄了理想, 誰人都可以], 在屏影閃爍的暗黑卡拉OK房內, 他們似唱得淚流滿面。時維1993年, Beyond這首歌在大陸有那麽流行嗎? 不見得。那時候, 劉德華的歌流行程度應大大在Beyond之上, [一起走過的日子]更加街知巷聞。而那時的香港, Beyond的[大地]、[長城]或更多人唱, 八九六四只過了沒幾年, 港人淌血的心仍隱隱作痛, 仍心繫北方的長城和大地。之前, 好友二人也曾淚流滿面, 是相互把長髮剪掉的時候, 據說是象徵告別青春, 告別八十年代, 但也有人說, 導演是在隱喻八九民運, 為那無數在廣場上的青春亡魂流淚。
另一好友英文了得, 祖父、父親都是留學海外有成, 回國建設的海歸先行者, 到他這一代, 也一心要到美國去留學, 但畢業了就不回來了。在美國畢業了, 在大學實驗室做助理, 也算穩定工作, 但不旋踵, 有關工作便給另一中國留學生搶走了, 便只能到餐廳打臨時工, 收入微薄, 工作辛苦, 看不到前途。終於, 他決定回中國了, 踫上舊時二好友, 他們辦英文補習學校, 初有所成, 他說, 好, 我跟你們一起混。補習學校越做越大, 舊時窮小子好像都發財了, 有錢有車有別墅, 沒出國的好像都知足了, 覺得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 出過國的卻還想把這教育生意做得更大, 要上市, 不僅在中國上市, 還要到美國上市, 好讓別人知道他們是誰, 是來自中國的成功人士, 好為當初在美國鬱鬱不得志的自己爭一口氣。這時, 響起了齊秦的[外面的世界]; 是的,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外面的世界很無奈], 這歌曾在大陸流行一時, 或也切合主角的心情和人生跌宕, 精彩或無奈, 或亦如魚飲水, 冷暖自知。
但想不明白的, 為何戲中似沒有一首是大陸自己的作品呢? 如要引起共鳴, 應該還是要唱自己的歌才對呀?! 中國的八十年代, 那能少了崔健的[一無所有], 而來自農村的大學生, 要靠村裡的親戚朋友借錢才能完成學業, 本來就一無所有的呀。而三十年的分水嶺應是八九六四, [血染的風采]唱出來或太敏感, 也可隱隱約約以音樂襯托畫面, 好讓落髮拌着流水在風中飄浮。而九十年代, 大陸也有一首歌叫[同桌的你], 訴說的是好友畢業了各奔前程, 但可能日後再見時, 都會想起從前同桌的你。發跡後的窮小子, 重遇從美國歸來的舊戀人, 戀人帶着一漂亮的混血小男孩, 他眼中沒有怨恨, 或只有溫馨的回憶, 記起在那斗室中曾經同床的她。
我曾經問個不休, 你何時跟我走? 你卻總是笑我一無所有。但卻是那一無所有的年代, 在在令人不能忘懷; 那時信心滿滿, 想改變世界, 也嚮往外面的海濶天空, 三十年一晃而過, 大家似都想跟往事乾杯, 風雨中抱緊自由, 或者還會問一句: 你是否有點累?
Wednesday, June 05, 2013
巨星
七十年代初, 嬉皮士熱潮或剛過, 但很多年輕人仍然一頭垂肩的長髮。某個濃霧夜晚, 底特律河邊的一家酒吧來了一個長髮青年, 他手抱結它自彈自唱, 酒吧內或是煙霧瀰漫, 歌者的臉容似沒看清, 但他的清脆歌聲, 雖沒有太大的抑揚頓挫, 神秘間, 似也吸引了不少人。
他自己作曲作詞, 唱出年輕人對當代社會的不滿, 作品似帶批判, 音樂中人說, 他可以是第二位Bob Dylan。也有唱片公司為他出了兩張唱片, 奈何心血結晶在偌大的美國卻乏人問津, 完全沒有回響, 遑論知音。在美國樂壇, 他寂寂無聞, 沒人知道他是誰。
他的歌聲飄洋過海, 飛越大西洋, 一路向南, 到了南非。在那裡, 他的唱片卻出奇的好賣, 銷量數以十萬計, 而他的歌, 南非年輕人哴哴上口, 有些樂隊更說深受他的影響。不止樂隊, 據說他的歌還影響了南非一代人, 令年輕人敢站出來爭取社會公義, 向政府說不, 反對種族隔離政策。但無人知道歌者的任何底蘊, 一點有關歌者的資料也找不到; 只有一個傳說在樂迷間散播: 歌者在美國鬱鬱不得志, 一次在台上演唱完畢, 突然在觀眾面前吞槍自殺了。
一位音樂雜誌編輯嘗試到美國尋找這歌者, 但人海茫茫, 到哪去找? 在某首歌的歌詞, 找到了一個似是地名的名詞, 查了一下, 知道這是底特律近郊的一個地方。
曾經也去過底特律近郊的一個地方叫Ann Arbor, 去的時候毫無頭緒這是什麽所在, 只知道要參觀的油墨公司總部在這裡。印象中Ann Arbor像個小鎮, 沒有什麽高樓大廈, 很寧靜, 人也不多; 去了才知道它就在底特律的邊上, 而接待公司也安排一個下午領我們到底特律市內去參觀福特汽車博物館。底特律是美國汽車名城, 好像幾家汽車公司都是在這裡起家的, 福特尤其是; 據說福特本人發明了汽車生產流水綫, 大大增加製造汽車的效率和降低生產成本, 令汽車在美國更加普及, 從而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 汽車也就成為美國人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了。
從光亮鮮麗的Ann Arbor出發, 汽車一進到底特律市範圍, 馬路兩邊所見卻都是些破舊的房子, 似日久失修, 竟有一點貧民窟的味道, 而據說住在底特律市內的大都是低下層人士, 其中黑人好像佔多數。一直往市內走, 有高樓大廈, 但路上車和人都不多, 靜寂得有點不實在, 更有幾分鬼域(ghost town)的況味; 經過底特律市欖球場, 球場門口建有特大老虎浮雕, 虎口兇猛, 碩大無比, 那種大美國的浮誇令人有點失笑。一直來到河邊, 天朗氣清, 河上銀光閃閃, 不寬的河道, 但對岸卻是加拿大。
電影中的底特律市, 路上也是沒有幾個人, 沒有幾輛車, 歌者穿著黑色齊膝長褸在雪地上穿街過巷, 徒添幾分孤清寂寥。歌者仍在生, 他活得好好, 雖然一點都不富裕。唱片沒人買, 他便毅然走下舞台, 隱入紅塵市廛, 做別的工作去, 一點也不留戀, 也不失望。他是墨西哥後裔, 沒有西方人的臉孔, 反而像亞洲人, 他沒有像Bob Dylan一樣紅起來, 不知跟這可有關係。他後來成為建築工人, 每天都穿戴整齊去上班, 也結了婚生了幾個女兒, 也關心社會事務, 曾參加當地公職競選, 卻沒選上; 也姶女兒很好的家教, 經常帶她們去圖書館去博物館; 生活雖不富裕, 心靈似非常富足。
隱世巨星給找到了, 98年去了南非巡迴開了6場演唱會, 場場爆滿。歌者或已老, 但歌中那年輕的生命仍在, 萬里外的無數知音在現場跟他拍手唱和, 似乎每首歌都有着南非一路走來的歷史足印, 當中酸甜苦辣, 南非人似回味無窮。他們感謝歌者當年的啟發, 歌者感謝他們一直以來的支持和欣賞, 惺惺相惜, 無言感激。現場觀眾似都是白人, 黑人幾無一人, 南非的改變, 除了曼特拉的堅持, 更重要的, 或是既得利益者的覺醒, 尤其是年輕白人吧。
時不與我, 何妨隱世獨去, 他日時來風送, 巨星當可再起騰王閣。
他自己作曲作詞, 唱出年輕人對當代社會的不滿, 作品似帶批判, 音樂中人說, 他可以是第二位Bob Dylan。也有唱片公司為他出了兩張唱片, 奈何心血結晶在偌大的美國卻乏人問津, 完全沒有回響, 遑論知音。在美國樂壇, 他寂寂無聞, 沒人知道他是誰。
他的歌聲飄洋過海, 飛越大西洋, 一路向南, 到了南非。在那裡, 他的唱片卻出奇的好賣, 銷量數以十萬計, 而他的歌, 南非年輕人哴哴上口, 有些樂隊更說深受他的影響。不止樂隊, 據說他的歌還影響了南非一代人, 令年輕人敢站出來爭取社會公義, 向政府說不, 反對種族隔離政策。但無人知道歌者的任何底蘊, 一點有關歌者的資料也找不到; 只有一個傳說在樂迷間散播: 歌者在美國鬱鬱不得志, 一次在台上演唱完畢, 突然在觀眾面前吞槍自殺了。
一位音樂雜誌編輯嘗試到美國尋找這歌者, 但人海茫茫, 到哪去找? 在某首歌的歌詞, 找到了一個似是地名的名詞, 查了一下, 知道這是底特律近郊的一個地方。
曾經也去過底特律近郊的一個地方叫Ann Arbor, 去的時候毫無頭緒這是什麽所在, 只知道要參觀的油墨公司總部在這裡。印象中Ann Arbor像個小鎮, 沒有什麽高樓大廈, 很寧靜, 人也不多; 去了才知道它就在底特律的邊上, 而接待公司也安排一個下午領我們到底特律市內去參觀福特汽車博物館。底特律是美國汽車名城, 好像幾家汽車公司都是在這裡起家的, 福特尤其是; 據說福特本人發明了汽車生產流水綫, 大大增加製造汽車的效率和降低生產成本, 令汽車在美國更加普及, 從而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 汽車也就成為美國人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了。
從光亮鮮麗的Ann Arbor出發, 汽車一進到底特律市範圍, 馬路兩邊所見卻都是些破舊的房子, 似日久失修, 竟有一點貧民窟的味道, 而據說住在底特律市內的大都是低下層人士, 其中黑人好像佔多數。一直往市內走, 有高樓大廈, 但路上車和人都不多, 靜寂得有點不實在, 更有幾分鬼域(ghost town)的況味; 經過底特律市欖球場, 球場門口建有特大老虎浮雕, 虎口兇猛, 碩大無比, 那種大美國的浮誇令人有點失笑。一直來到河邊, 天朗氣清, 河上銀光閃閃, 不寬的河道, 但對岸卻是加拿大。
電影中的底特律市, 路上也是沒有幾個人, 沒有幾輛車, 歌者穿著黑色齊膝長褸在雪地上穿街過巷, 徒添幾分孤清寂寥。歌者仍在生, 他活得好好, 雖然一點都不富裕。唱片沒人買, 他便毅然走下舞台, 隱入紅塵市廛, 做別的工作去, 一點也不留戀, 也不失望。他是墨西哥後裔, 沒有西方人的臉孔, 反而像亞洲人, 他沒有像Bob Dylan一樣紅起來, 不知跟這可有關係。他後來成為建築工人, 每天都穿戴整齊去上班, 也結了婚生了幾個女兒, 也關心社會事務, 曾參加當地公職競選, 卻沒選上; 也姶女兒很好的家教, 經常帶她們去圖書館去博物館; 生活雖不富裕, 心靈似非常富足。
隱世巨星給找到了, 98年去了南非巡迴開了6場演唱會, 場場爆滿。歌者或已老, 但歌中那年輕的生命仍在, 萬里外的無數知音在現場跟他拍手唱和, 似乎每首歌都有着南非一路走來的歷史足印, 當中酸甜苦辣, 南非人似回味無窮。他們感謝歌者當年的啟發, 歌者感謝他們一直以來的支持和欣賞, 惺惺相惜, 無言感激。現場觀眾似都是白人, 黑人幾無一人, 南非的改變, 除了曼特拉的堅持, 更重要的, 或是既得利益者的覺醒, 尤其是年輕白人吧。
時不與我, 何妨隱世獨去, 他日時來風送, 巨星當可再起騰王閣。
Tuesday, June 04, 2013
對聯
報紙副刊一篇文章說, 多年前內地有一上聯求對:
到前門, 買前門, 前門無前門, 後門有前門。
文章作者說他曾以英文[對]之:
To China, for china, China with china, Dinner on china.
國內香煙有[大前門]牌, 也有[中華]牌, 故想到下聯以對之:
愛中華, 抽中華, 中華不中華, 夷華是中華。
到前門, 買前門, 前門無前門, 後門有前門。
文章作者說他曾以英文[對]之:
To China, for china, China with china, Dinner on china.
國內香煙有[大前門]牌, 也有[中華]牌, 故想到下聯以對之:
愛中華, 抽中華, 中華不中華, 夷華是中華。
Saturday, June 01, 2013
浴室
廿六樓的浴室
窗明缸淨
不掛一簾幽夢
坦蕩蕩面向陽光
大千的光亮世界
塵世下方或只有炎酷
為何營營役役
只流下浹背熱汗
世態也許炎涼
此刻赤身露體
與天使城市高空對望
水龍頭下我欲飛翔
嘩然沖下猛烈的水
調較或許得宜
不冰不火
不緩不疾
冷暖自如
心也自知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