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好像是台灣島從蠻荒之地發展起來的源頭, 十七世紀荷蘭人攻佔台灣便是在台南落腳的, 並在這裡建立城堡據地, 進行通商及管治原住民。荷蘭人建造的赤崁樓在市中心, 但參觀了才知道原有的建築早已經倒塌, 現有的城樓是清朝時在原址上建起的兩座中式祠廟而已; 赤崁樓內除了有趕走荷人鄭成功的雕塑外, 還有一個日本人的半身鑄像, 據說是日治時的市長, 他曾為台南的市政建設(如下水道)做了很多工作, 貢獻良多, 現代台南人或仍享受其利。在海邊安平荷蘭人還建有古堡, 而在古堡旁邊附近的街巷據說是台灣最早的街道, 是為普羅民遮城, 現統稱安平老街, 是台南一大觀光名點。古堡內有關於荷蘭人在台灣38年的歷史介紹, 那時的台南是東西商貿交易的重點港口, 據說也是遠東地區最西化的地方。
古蹟內的說明娓娓道來: 荷蘭人打敗原住民平埔族佔領台灣, 後來鄭成功率民從福建渡海而來打敗並趕走荷蘭人, 再後來清朝戰敗, 割讓台灣給日本成為殖民地, 日本人走了, 國民黨來了, 成為民國。對自己的過去, 台灣人以平和的口吻細說當年, 絲毫沒有任何批判之意, 反而心存感激, 因着每個時代的建設, 城市得到發展, 一步一腳印地走到今天。台灣人對日本似不憎恨, 對荷蘭尤其嚮往, 在安平古堡內除了有風車、鬱金香、梵高的醒目圖像張貼門上, 更有一巨大木屐供遊人拍照, 就像我們到荷蘭旅行看到的一樣。在阿姆斯特丹堤壩廣場的皇宮內, 其大廳地上有一幅畫於十七世紀的世界地圖, 上面也有台灣島, 名為FORMOSA, 福爾摩莎美麗的地方, 荷蘭人或也曾為之傾倒。
漫無目的的走到一頗大的汽車迴旋處, 有好幾條主幹道都以它為中心, 正在想應該走哪一條路才好呢, 赫見右前方一座西式建築物屹立在道口, 面向迴旋處, 門外高樹掩映, 建築外型厚實, 頗具莊嚴之姿。原來這裡是台灣的國立文學館, 免費入場, 參觀者似也不少, 或正值暑假, 頗多是少年小朋友, 像是由老師組織來看展覽的。據說這文學館的前身是日治時期的台南都廳, 建於上世紀初, 其外型及內部格局跟一些在東京見到的西式建築很是相似, 或是一脈相承吧。
文學獨立成館, 好像在別的地方都沒看到過, 不知是否台灣獨具慧眼, 首創先猷。或許文學也是歷史的一種, 在作家的文字裡可以看到普羅百姓的思想、感情、生活、愛恨, 為一個地方的文化、民生、追求留下不滅的印記, 繼往開來, 凝聚族群的內在意識, 從而令民眾願意為立足的土地打拼。文學館裡所看到的作家名字, 認識的並不太多, 白先勇、余光中、鄭愁予等, 點到即止; 在館內中庭立有幾位作家的紙板人像, 卻都是陌生的, 但他們或是台灣的文學先軀, 在日治時代已經舞文弄墨, 見証時代變遷, 為這土地留下文字紀錄。
這文學館似有意宣示台灣為一多族群的地方, 或更想以二三世紀前渡海而來的閩南人及客家人作為本島先民, 而這兩個先民族群也有他們自己的文學, 是與正宗華文文學不同的。不知是否因為文學館位於台南, 為了政治正確而有點矯枉過正。在一常設館內, 各種有關介紹都分別以國語、台語及客家語寫出, 三種言語其實是同文同種的中文, 但他們以方言的口語作為它的文字, 一字不漏的寫出來, 尤其是台語閩南話, 一些能用同音字就用同音字, 一些沒有同音字的, 就突兀地夾雜拉丁字母作拼音, 主事者好像不知道中文有書面語及口頭語之分, 硬是要加添枝葉來彰顯其先民的主體, 是跟正統中文或國語的不一樣。這文學館或是族群的圖騰, 有它在就有不一樣的發聲載體, 政治含意深邃。
也有介紹台灣原住民的文學, 但好像都是以華文寫出來的。原住民或沒有他們自己的文字, 他們說的言語屬南島語系, 這語系幅員遼闊, 據說東至智利復活島, 西至馬達加斯加, 南至紐西蘭, 而北邊的台灣, 更是此語系的中心源頭, 而大部份東南亞土著所說的語言皆屬此語系。孤懸一隅的海島, 好像跟中原大陸在語言上並沒有太多的聯系, 他們自成中心, 或更屬於世界, 我想很多台灣人會更相信這一點。
館內正舉行一名為[我的華麗島]的特展, 介紹一日本作家名叫西川滿。這作家前半生在台灣居住生活, 日治結束才返回日本, 他一生著作似都與台灣有關, 全是對他魂牽夢縈[南國之境]的美麗回憶。原來台灣的文學也有日文寫作的一席, 這個華麗島, 她的文學或也是一盤盛宴, 並不獨沽一味, 卻像夜市裡的小吃, 琳琅滿目, 總有一兩項是你愜意的美食。
遊台南, 聽到滿街的家鄉方言, 隱約嗅到鬱金香的幽香, 看到人家未能忘懷的南國風情, 更多的是在地人自成一體的生活方式, 自由自在, 就是不想跟你一樣。
Wednesday, August 22, 2012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