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電影原先叫[老左正傳],但不知為何,公映時卻改成[老港正傳],老港,什麽是老港,真有點不知所謂。或許是 [老左]二字,在香港人的詞彙裡有貶義,connotation不好,為了避免政治不正確,故修改為妙? 暗地裡,此片可能是一班堅貞的左派電影工作者給特區回歸十周年的獻禮,更可能是欲為民建聯挽回名聲的苦心作品。
但作為一齣電影,此片拍得並不很好,原先以為或可媲美[千言萬語],但看後卻有點失望,似完全沒有那社會性的質感,不知是導演功力不逮,還是劇本先天不足,內容吞吞吐吐,人物徒具形象,不明其內心的堅持究竟是什麽。同樣的黃秋生,我們知道[千言萬語]中甘神父追求的是什麽,但本片的老港,終日眉頭緊鎖,不知所為何事,一心只想到北京天安門一趟,但究竟是什麽驅使他要到天安門,他愛天安門究竟有多深,觀眾似一點感受不到。
影片最後字幕特別鳴謝昔稱民建聯四大天王的譚耀宗、曾鈺成、程介南、陳婉孄,不知電影中有多少這四大天王自己或同路人的影子,但由於電影對老港年輕時的經歷著墨不多,我們完全體會不到這班人那段紅紅向上、真心追求、義無反顧的烈火青春是怎樣的,故當老港妻亡子散獨在電線錯綜複雜的天台上痛哭,觀眾似也無動於中。是時代虧負了他嗎?
電影選了七十年代初[跳灰]的主題曲[問我]作為主人翁的自況歌曲,圖拉近與普羅香港觀眾的集體回憶,但我懷疑真實性究竟有多大? 七十年代初文革方興未艾,這班堅貞左派可能正浸淫在大陸八齣樣板戲的革命歌曲中,有多少人會聽當時港英殖民地的糜糜之音呢? 還是他們也喜歡港台流行曲,不過只能偷偷地聽,只能在夜闌人靜時的牀第才可互訴心曲?
鄭中基演的兒子,不知是演技所限,還是導演別有所指的要求,從頭到尾都歇斯底里地喊叫不停,令人有點受不了。這角色究竟想代表什麽人? 老左的下一代? 他鬱鬱不得志,是由於香港人的存心歧視及排擠,還是他自己不思進取?後來他轉戰大陸,因為改革開放到處黃金,但到處碰壁,一事無成,按電影時序看,他在大江南北闖蕩大概也有十年,但最後只落得背了一個大包伏回流香江,落寞失意。這會否隱喻譚、曾、程、陳一代人多少年來跟着國內一個又一個的運動盲流亂竄,到頭來也是背了一個大包伏地獨在一隅,失意落寞,冷暖自知?
老港把自己畢生積蓄給了朋友的兒子海外留學,這友人兒子學有所成,最後更成為中資大機構的主管人士,衣錦還鄉,並多倍報答老港,令老港老懷大慰。看到這一幕竟然有點悲哀,不知這可會是老左一代人的思想自瀆?他們會否心想現時中國經濟繁榮國運大盛,當中也有他們的一份無私的付出? 但現實中的中央是否真的如此對待我們呢? 要我們歸邊就歸邊,要我們咬鬥就咬鬥,只有辱,沒有榮?
明年老港可能會到北京當奧運義工,可能真的如願以償,腳踏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但他一直以來所嚮往的,究竟是哪一年的天安門? 四九? 六六? 七六? 八九? 還是終日灰濛濛、難得見藍天的現在? 影片横跨三四十年,以不同的經濟事件表示年月更迭,73股災、80年代改革開放、97金融風暴、03沙士,但一些香港人呼吸與共的政治事件卻輕輕帶過或隻字不提,片中各人也以自身的經濟成就作為成功的指標,但在堅貞左派中,經濟成就應不是他們深心處的終極追求,畢竟當初是為了一腔視錢財如糞土的真誠理想,而投入那熊熊的政治烈火中的,而現今竟以銖錙相攀比,當是時代的嘲弄,午夜夢迴,或許真的只可泣唱[我但願能夠講一聲我係係]以自況。
影片結尾鄭中基所唱的主題曲頗動聽,而全片最令人感動的也是當中一句歌詞,[我六歲的英雄],誰是你六歲時的英雄呢?
Saturday, June 16, 2007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