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30, 2017

蒙馬特

IMAG1297

地上的草圖
梵高的畫彩
庇雅芙的歌聲
台灣女作家的絕命書
山上的白色聖堂
階前的巴黎遠望
週末還有繪畫集市
蒙馬特更添繽紛一角
年月的斜街窄巷和哀愁
不覊或不惑
多少遠來旅人
交錯繚繞在心中

Sunday, July 23, 2017

明月

當初也曾聽說許鞍華正在拍的新片叫[明月幾時有], 但卻不知道電影說什麽, 只知道主角之一為葉德嫻; 其時也滿心期待此導演繼[黃金時代]後的力作, 心想何時會上映呢? 後來又聽說有所謂愛國愛黨的親中女嘍囉故技重施, 在大陸網上公開舉報葉德嫻, 說她是香港遮打運動的支持者, 沒資格參與演出這中港合作的電影, 但舉報鬧劇這回好像不了了之, 葉仍繼續參演, 似沒受到影響。

葉德嫻確是雨傘運動的堅貞支持者, 身體力行, 曾到金鐘佔領區為莘莘學子打氣, 而那首傘運名曲, 如沒有她那高亢的歌聲, 不枯也不散, 實會失色不少。戲中葉演的媽媽, 似有點貪小便宜, 但去到所說的大是大非關鍵時刻, 也會站在歷史正確的一方, 支持女兒成為東江縱隊的市區聯絡員, 更說香港的將來還得靠你們年輕一代啊, 只是擔心沒多吃一點的話, 哪有力水打日本仔呀? 戲中她也身體力行, 港九兩地遞送情報, 不幸失手被捕, 死活保護年輕同行, 自己最終死在日本憲兵槍下。

電影沒正式上映前看到一專欄文章, 或是作者看了優先試片的感受, 說這或是一齣隱性主旋律片, 有為專制政權塗脂抹粉之嫌; 當下心內一涼, 覺得這戲不看也罷, 更懷疑一向心儀的香港名導演會否晚節不保? 電影說的是日治時期東江縱隊的故事, 這本土抗日游擊隊或是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 間接為大國歌功頌德應該少不了吧? 而電影的三位主角是在大陸當紅的中台演員, 靠配音演香港人角色, 實在有點反胃; 而電影結束後的演職員表, 密密麻麻盡是大陸的投資方、贊助商、協作者, 好像還有上海電影發展局的資金, 不啻是一齣不折不扣的強國電影。

但前幾天看了許導演大學的知己好友吳靄儀的文章, 說許鞍華並不是一個政治人, 只想拍自己想拍的電影, 平時好友相聚或也會談到政治, 但許總是聽的多, 想的多, 很少發表什麽政治意見。拍的作品被指為主旋律電影, 或有點無辜, 不理政治, 但政治卻找上門, 纏着你了。吳說這電影好看在山野樹林, 很多都是在新界實地拍攝, 戲中葉住的大屋便是新界某處的實景。為此改變初衷, 進戲院去了。

戲中的山水樹林確是好看, 很香港, 很有質感, 比[黃金時代]內那虛假的香港, 實在高出很多很多。而南生圍(應該沒看錯吧)殺漢奸一幕, 尤其明亮親切, 山水有情, 莫過於此。而演員也好看, 除三名主角外, 別的角色差不多全是香港演員, 現場粵語收音, 香港人演香港人角色, 哪怕只一小小段, 如客家村長馮淬帆, 如不留心或走漏眼; 這或亦導演苦心有意為之, 不然全由北人來演, 哪像香港?

當一班擁共的文人作家通過東江縱隊安排, 從香港島過了海, 出了上海街關口, 安全到了山頭野嶺(會是大帽山嗎?)的游擊隊的控制範圍後, 電影響起了熟悉的歌聲: [我們都是神槍手, 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哪怕山高水又深…….沒有槍沒有砲, 敵人給我們造…….], 這首[游擊隊之歌]乃1937年賀綠汀所創作的抗戰歌曲, 好像是為共產黨八路軍而作的, 哪這歌算不算是紅歌呢? 會不會是這歌令人有主旋律電影的聯想呢?

戲中憲兵總部, 一大伙日兵在燈火通明的露台上喝酒唱歌作樂, 樹林漆黑一片, 天上不知可有明月, 聽到他們隱約的歌聲, 竟是[荒城之月], 據說每一個日本人從小便會唱這歌, 旋律悠然蒼涼, 似是戰士遠行, 身處荒城, 對月抒懷, 思鄉念友之歌, 歌詞作者為土井晚翠, 一著名文學家, 故居[晚翠草堂]在仙台市區。

戲中大佐對明月也有情思, 似更鍾情中國詩詞, [明月何時有, 把酒問清天], 臥底主角為其糾正, 應是[明月幾時有], 因為中國詩詞講究平仄, 一字一句, 未可馬虎; 幾何之間, 道出粵語的精髓, 美麗的詩詞歌賦存在於本土語言中, 大國普通, 現實中卻妄想消滅古中國的聲音, 實是可惡。 [對酒當歌, 人生幾何], 平仄並排, 亦只粵語鏗鏘, 編劇或也苦心為本土話語暗中發聲。

曾見許鞍華身著寬鬆衣裙, 腳踏波鞋, 提着大箱小箱行李站在街角等的士, 早上繁忙時間, 一直都沒等到, 或也焦急, 更覺累贅, 便提箱回對街大廈家中重整行李, 不一會又站在同一街角, 身邊只剩一大箱, 這回很快便等到的士上車了, 或是要趕飛機到內地拍片吧。

明月幾時有? 或像許導演終於等到的士, 在這荒城的當下, 堅信Our time will come. 接了葉德嫻特地追上來給的那把雨傘, 在鷹犬密佈的關口上, 認住舉傘者, 堅毅默默地向前走。

只是錯怪了許導演, 終究有點耿懷。


Sunday, July 16, 2017

曉波

大海無邊
曉波蕩漾
天邊一抹橙霞
投影相隨
奧斯陸冬夜的點點火把
照亮遠方肅殺的夜空
和平是屬於世界的
我沒有敵人
崛起的野蠻大國
卻時刻以人為敵
霧霾漫天
殺氣騰騰`
此生顛簸何往
七月飛雹在其中

Friday, July 07, 2017

街名

世上何方
總有月日
人生何處
可會找到命中的街道
布達佩斯十月六日
帕爾瑪九月廿二日
澳門十月初五
香港九月廿九
這裡哪裡
還有幾多未知的時日

Sunday, July 02, 2017

科爾

德國前總理科爾(Helmut Kohl)逝世, 享年八十七, 國家追思會在歐洲議會所在史特拉斯堡舉行, 世界各國政要出席, 冠蓋雲集。就電視新聞所見, 坐在第一排顯眼位置的有三位, 前美國總統克林頓、現任德國總麥克爾夫人, 以及年輕新任法國總統馬克龍。

就美國而言, 除老布殊外, 克林頓應是與科爾同代的政治家, 他說科爾畢生追求的是一個沒有人可單獨主宰或控制的世界, 但對美食的胃口比他還大; 麥克爾夫人據說是他政治上的徒弟, 及後更有疑似逼宮的恩怨, 她說, 因為科爾總理, 數以百萬計德國人的命運得以改變, 當中包括來自東德的她自己; 而年僅39歲的法國總統, 論資歷或只能算是科爾的徒孫輩, 他好像讚揚科爾對歐洲聯盟整合擴大的促進和頁獻, 是一個真正的歐洲人。

對他的事迹並沒有深入了解, 印象中只覺得他是個巨人, 龐大的身軀, 不動如山, 分量十足, 往往把別的同場政要猶如小巫見大巫的比下去。政治上他應該也是一個巨人無疑, 他是戰後德國迄今在位最長的總理, 更一手達致東西德統一的大業, 改變了無數德國人的命運。九一年德國統一之初, 曾問一四五十歲德國客戶的看法如何, 他似沒有太大的興奮之情, 只淡淡的說, 這或是最佳的統一時刻, 因如是過去, 西德根本沒有這樣的財政條件, 將來或也沒有這樣的政治機會。或許當時客戶心中也有忐忑, 西德揹上東德這經濟上千瘡百孔的窮兄弟, 日後發展會否被拖垮呢? 四分一世紀後回望, 德國客戶現在是否可寬容地笑了, 放下心了? 後來在北京也認識一位別家德國公司派駐中國的銷售經容, 二十多三十歲, 事業如日方中, 前途升遷無限。一臨近德國國慶日跟他聊起德國統一, 他說他來自東德萊比錫, 統一的時候他13歲, 其它並無細表, 當日的事不知他是否仍歷歷在目, 只隱約覺得似也有麥克爾夫人的慶幸之情。

不知曾任歐盟外交專員的前港督彭定康有否出席這追思會, 估計應該有吧。回歸前科爾曾訪香港, 印象最深的是一張他與彭定康一齊品嘗地道美食的照片, 好像是蛋撻, 二人並排而坐, 言笑歡然, 從容自在; 他們或是舊相識, 對歐洲遠景或也有同樣視野和追求, 香港美食與歐洲大業時空並排, 令人覺得世界並不遙遠。那時的彭督, 與世界顥赫政要平起平坐, 香港與有榮焉。如今回歸或淪陷廿年, 北方自以為主子的野蠻政權來港, 築起密不透風的耸高水馬, 與民隔絕, 怕得要死, 更一臉肅殺的表示, 這不准, 那不行, 什麽中央底;線不可觸碰, 惹人反感。言而無信的造假大國, 其外交部更公然說, 於1984年簽署並在聯合國正式備案的[中英聯合聲明]已是歷史文件, 沒有現實意義, 英國外交部隨即反駁, [中英聯合聲明]乃正式法律文件, 保証香港五十年不變, 迄今有效。吐痰的管不吐痰的, 目中無法, 自以為是, 香港淪落淪陷, 或是必然。

緬懷歐洲一代巨人, 想起香港那一去不返的美好時光, 能不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