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31, 2014

鄰居

出外數天, 一回來便聽說住在對面有兩個小男孩的一家四口已經搬走, 才住了還沒一年, 而接着搬來的則是一對印度夫婦, 聽了這消息, 不知怎的, 竟霎地心生一絲失落感覺。

住的是單幢樓, 一(電)梯兩伙小單位, 自八十年代末落成搬進來, 不知不覺便已住了二十多年, 一直也沒有搬到別處的打算, 心無大志。對面A座單位剛開始是一家三口, 應該也是自置的。偶爾大門打開, 隔着鐵閘, 能見他們三人在廳中柔和燈光下用餐; 他們兒子那時大約六七歲, 生得精乖伶俐的娃娃臉, 每回遇見總會叫哥哥的打招呼, 很有禮貎, 很多時好像都他一人獨自在家做功課。後來一家三口不知怎的只剩下母子二人, 總不見男戶主回來, 而女戶主好像總是愁眉不展, 鮮有笑容。而那六七歲的小男孩很快便長大長高, 好像也有了女朋友, 每回遇見還是會打招呼叫哥哥。後來他們便搬走, 應該是把這單位賣了, 好像另買了同區向海的單位, 改善居住環境吧。

接着搬來的都住不長久, 借來的時間, 借來的地方, 應都是租客過客吧。有一回是一對韓國夫婦, 據說在港開韓國餐廳, 好像住了約一年, 都沒有正面碰到過, 但媽媽長年在家, 有時打開大門或有遇見, 但語言不通, 或只簡單打招呼沒有什麽交談; 後來他們搬走, 竟送了一塊不太大的鏡匾給媽媽, 媽媽將之放在廳中沙發椅背上, 迄今猶在。鏡匾竹片作底, 畫有一敞開大肚子的大笑佛, 臉容歡樂, 耳垂出奇的長, 佛的周圍寫着密密麻麻的字, 有一標題曰: 莫生氣, 全篇都是在勸人凡事要看開, 人生不過一場戲, 不要動輒生氣, 不要比, 不要煩, 才會自在如神仙伴侶。不知韓國夫婦是否懂中文, 懂得文章意思, 離鄉別井討生活, 也許更需從容, 凡事莫生氣, 才能面對更多的困境逆境。

後來搬來幾位女孩子, 像是兩位又像是三位, 年約二三十歲, 樸素端莊打扮, 卻不知她們相互是什麽關係, 有時電梯口碰見打招呼, 也不知究竟是哪位哪位。有一次收到一張寄自日本東京的明信片, 上面什麽名字都沒寫, 只寫[在東京一切安好], 好像還畫了兩個心心, 完全摸不着頭腦, 雖然自己在東京也有一些網友,但搜索枯腸也想不到究竟會是誰寄的, 便將之擱在桌上。過了兩天, 突然見到明信片上的地址六樓後面有一個小小的A字, 立即意識到是對面鄰居的, 郵差派信派錯了, 連忙交回給她們, 一位女孩見了這明信片, 即露燦爛笑容說, 上週已收到一張, 這幾天一直在等着這一張。心裡頓覺很抱歉, 也不好意思跟她說這明信片已呆在我家桌上兩天了。

業主好像在單位內已置好各種生活用傢俱家電, 所以租客搬進搬出, 都好像悄然而來, 悄然而去, 沒帶走任何雲彩, 也沒帶來任何麻煩。那一家四口搬來的時候, 剛好在門口碰見, 好像也只帶了一袋東西便住進去了。兩個小男孩, 哥哥約四歲, 在灣仔一幼兒園念K2, 問他每天搭校車上學嗎? 他說不是, 搭電車。香港小朋友念書或也辛苦, 念K2每週末已經要補習英文了, 爸爸說補習班是學校老師辦的, 每次收費兩百, 上補習班其實有點給老師捧場的意味。弟弟兩歲半, 口齒伶俐, 問他何名, 今年幾歲, 對答如流, 吐字清楚。去年聖誕期間出外回港, 機場給每件行李送了一根透明聖誕棍子, 內裝各種鮮艷顏色糖果, 一天開門看到小弟弟坐在門口地上自己穿鞋, 便把這棍子拿給他, 他有點驚訝, 便問: 叔叔, 送給我呀? 我說, 是的。他爸爸在後面說, 快跟人說多謝, 他便不迭地說多謝。

小弟弟圓圓的眼睛, 剪了個小平頭後, 更是可愛, 每回碰見總會叫叔叔打招呼, 很討人喜歡。他很會說話, 全家要出去, 便說我來按LIFT; 問他何時上學, 他說我兩歲半, 三歲就可上學了。他態度淡定, 好像要比同齡小朋友成熟, 就是哭鬧的時候, 也給人一種講道理的感覺: 有一次他媽媽本來要帶他出去買東西還是什麽, 後來不知何故卻不去了, 他便哭着說, 不可以這樣, 不可以這樣, 不像別的小孩只一味高聲哭叫。一次爸爸帶他們兄弟倆到沙灘玩, 回來便問他, 你會游泳嗎? 他不慌不忙地答說: 會, 但哥哥大聲說: 他不會。爸爸說: 他或還不懂游泳的意思是什麽, 但很快也要安排他們兄弟倆去學游泳。

沒想到這麽快, 兩位小男孩便搬走了, 由於出外, 也沒機會跟他們說再見, 又不知搬到何處, 竟有點不捨和失落。記得有一回小弟弟跟媽媽要出去, 問他到哪? 他說去找姑姐, 媽媽說就到附近的電氣道, 也許將來有機會就在住處附近再碰見峰峰和熙熙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