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正月十五, 星期天, 曼谷陽光普照。
湄南河上的渡船跟往常一樣的擁擠, 大部份都是遊客; 其實渡船分兩種, 一種似專為遊客而設, 票價四十匹, 船上有導遊以英語介紹河上兩岸一些有名的新老建築和地標佛寺, 另一種為尋常百姓作交通工具的普通船, 船費十五匹, 不知是為了節省船費還是感受泰國人真正的搭渡經驗, 遊客好像特別鍾情這一種普通船, 故乘搭的這一趟, 真的擁擠得厲害。
在大皇宮站下船, 碼頭外小廣場上的食檔一檔接一檔, 太陽遮傘一把挨一把, 光顧的人不少, 穿梭而過的遊人也不少, 只好放慢腳步, 不能走快。經常去的佛寺在大皇宮附近, 每逢周日有高僧講道, 似也指導信眾襌修之道, 特別是慢走禪。往常信眾都是便服穿著, 女多男少, 這天赫然清一色都是女信眾, 且全都身著純白禮服, 見如此景況, 黑衣外人為免突兀, 便沒像往常加入慢走禪, 只好告退。這佛寺有四方形迴廊, 廊上金佛一尊連一尊, 型態各異; 廊上的屋簷斜落得特別低, 似方便遮擋陽光造就清涼空間, 往時經常有人在廊上席地而卧作午寐。今天迴廊卻利用木板分隔成無數小課室, 排放着桌椅, 每班都有十個八個學生, 大多是上了年紀的男女, 講課的老師也有男有女, 穿著普通, 不像佛寺中人。 學生都很專心聽課, 都拿着頗厚的課本, 很認真嚴肅的學習, 似非隨便玩玩聽聽而已; 黑板上寫的都是泰文, 不懂是啥內容, 有的還畫有像是數學的交集圈圈, 自家見識淺薄, 橫看豎看都不像是佛學。
佛寺另一出口面向大皇宮旁邊的草地大廣場。廣場上今天好像正舉行盛典, 中間部份搭有幾個大帳蓬, 而兩邊則是一個一個像是辦展覽的攤位, 數量不少。廣場正中央有一個呈金字塔形的正方祭壇, 最上層有一尊不太大的佛像, 不知何方神聖, 只見善男信女都手拿一朵荷花三枝清香及一根小蠟燭, 順時針圍着祭壇默走三圈, 然後上香禱拜; 入鄉隨俗, 一一照辦, 並祈求身體健康事情順遂。靠近廣場門口另有一尊醒目的綠色佛像, 信眾可拿一紙製花朵及一小樽椰油向之禱拜, 紙花放置佛前或其掌上, 椰油則用於塗抹佛身; 佛像似是某種玉石或雲石雕鑿而成, 佛身光滑如絲, 把椰油塗抹其手、腳、背、項、耳, 輕柔滑順, 剎那間竟有種莫名的感動, 椰油留香, 與佛有緣。
一大帳篷內正舉行頒奬禮, 不知頒的是什麽奬, 只見台上端坐一僧人, 似德高望重, 領奬的都是穿校服的小學生。當聽到自己的名字, 在不太熱烈的掌聲中, 得奬學生急急走上台階, 一到台上便立即雙膝跪行, 走向高僧面前領取小小的牌匾, 然後再跪走至高僧後面作一字排列。跟這頭尾相連的另一個三面通風的帳蓬內似正舉行故事講演比賽, 台上右側坐着三個穿黃袍的僧人, 像是評判; 比賽似是以小學為單位, 不少小學生在台前席地而坐觀看。故事講演有一學生作講述及配音, 猶如說書人, 另有一批同學穿上色彩鮮艷的民族服裝作默劇表演; 駐足十多分鐘看了其中一場演出, 說書人是一年約十歲的男生, 穿著白恤衫藍短褲的普通校服, 拿着咪克風滔滔不絶地說講, 非常流利, 嘩啦嘩啦就像唱歌似的, 一點螺絲都沒吃, 眼睛還緊盯着同學的表演, 按不同角色的身份語氣為他們配對白, 一些風聲哭聲雞啼聲也適時配上, 既生動亦有娛樂性。或是泰語本就陰柔, 頗具[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效, 小男生為劇中一眾女角配音, 聲調稍微提高, 竟已維妙維肖, 尤其是幾個壞姊妹, 男聲女配也令人感到她們的巴渣和刻薄, 非常有趣。不懂泰語, 只猜想故事裡有四姐妹, 其中三個經常欺負另外一個, 做父親的好像也不喜歡她, 不時打她, 後來不知怎的碰到皇子皇妃, 三個壞姊妹及父親受到懲罰, 受欺負的女孩否極泰來, 好像得到皇子的奬賞或什麽。 扮演父親的是一個小胖子, 他是同學當中最高大的, 穿上黃色的民族服裝, 一看就是BTS站上作宣傳的漫畫人物, 典型的胖泰小伙子, 劇中他還戴上頭套扮大象, 給皇子騎着出場, 體型及心思都令人刮目相看, 會心微笑。樸拙的演出, 趣味盎然, 小男生的講說尤其居功至偉, 無意中看了, 高興了整個下午。
上網查了一下, 這天好像叫MHAKA BUCHA, 是泰國緬甸一個重要的佛教節日, 以農曆第三個月的月圓之日為記, 乃紀念佛祖得道後第九個月的某個吉兆之日。但他們的農曆好像跟我們的有異, 我們正月, 他們已是三月, 這或跟伊斯蘭教一樣, 他們的農曆沒有閏月, 故如有四季, 同樣的日子, 不同年份可能落在不同的季節裡。但網上資料也說, 此佛教節日一般都會在陽曆的二月裡(今年是2月25日), 雖則熱帶國家沒有春夏秋冬, 亦有雨旱二季之分, 如都在同一個月份裡, 那就同一季節, 這跟伊斯蘭的農曆好像又有分別, 真的摸不着頭腦, 越想越不明白, 見識實在有限。
只知道正月元宵, 在佛國遊蕩, 與佛日盛事不期而遇, 善頌善禱, 信是有緣。
Thursday, February 28, 2013
Sunday, February 24, 2013
馬拉松
駿馬或老
松柏仍青
風馬牛不相及
馬拉松舉世匹配
地標建築通衢大橋田野街巷
什麽都沒經過
年月是悠悠的賽道
億萬人孤身上場
對手原是自己
追逐差事何等累人
迢迢遠路究竟多少公里
氣吁吁看無盡頭
為何舉步為艱
為何輕盈如許
原來相差的只是一道風
只要追到那第二道風
猶如迎來第二個春天
時來風送
騰王閣就在咫尺路邊
幾許艱辛險阻
一一輕身跑過
四十二公里盡頭有時
追逐一份差事卻是漫漫無期
無業路上
人浮事
馬拉松
松柏仍青
風馬牛不相及
馬拉松舉世匹配
地標建築通衢大橋田野街巷
什麽都沒經過
年月是悠悠的賽道
億萬人孤身上場
對手原是自己
追逐差事何等累人
迢迢遠路究竟多少公里
氣吁吁看無盡頭
為何舉步為艱
為何輕盈如許
原來相差的只是一道風
只要追到那第二道風
猶如迎來第二個春天
時來風送
騰王閣就在咫尺路邊
幾許艱辛險阻
一一輕身跑過
四十二公里盡頭有時
追逐一份差事卻是漫漫無期
無業路上
人浮事
馬拉松
Wednesday, February 20, 2013
獨眼
左邊鏡片無故脫下
眼鏡穿了個洞
戴上了
成了隱形的獨眼
心下忐忑
如何行走江湖
一清一朦
景象如何拼合
原來正負真的得負
眼前切割失焦
朦朦朧朧
雖沒行差踏錯
卻也步步為營
前方若何
只好隻眼開隻眼閉
視野縱或狹隘
清晰終得一一窺見
龍蛇交班
亢龍自知有悔
卻不知靈蛇會否出洞
戴上單鏡片的眼鏡
不知成了蓄勢待發的眼鏡蛇
還是成了外強中乾的獨眼龍
眼鏡穿了個洞
戴上了
成了隱形的獨眼
心下忐忑
如何行走江湖
一清一朦
景象如何拼合
原來正負真的得負
眼前切割失焦
朦朦朧朧
雖沒行差踏錯
卻也步步為營
前方若何
只好隻眼開隻眼閉
視野縱或狹隘
清晰終得一一窺見
龍蛇交班
亢龍自知有悔
卻不知靈蛇會否出洞
戴上單鏡片的眼鏡
不知成了蓄勢待發的眼鏡蛇
還是成了外強中乾的獨眼龍
Tuesday, February 12, 2013
下籤
蛇年伊始, 新界鄉紳在車公廟為香港來年景況求籤問卜, 豈料求得一支第九十五籤, 屬下籤。新春求籤, 為香港前景求得下籤, 這回並不是第一遭, 2003及2009年亦都試過; 十年三下籤, 香港命途是否艱難多舛?
第九十五籤文曰:
駟馬高車出遠途,
今朝赤腳返回廬;
莫非不第人還井,
亦似經營乏本歸。
解作: 宜慎小人, 凡事不利。
這樣的下籤直是自家當下的寫照, 或是前途不景, 艱難多舛。從前工作需經常出差, 大江南北的遠途, 雖不是駟馬高車, 卻是飛機高鐵, 今朝不需西裝革履, 賦閒在家無異赤腳回廬。自忖並非無能之輩, 拼博職場為何不第, 落魄如斯? 曾欲自立經營, 奈何天時地利皆乏本錢, 機會難遇, 事與願違, 只落得黯然而歸。如此境況, 何以致之? [宜慎小人], 許是周遭曾經小人遍佈, 他們躲在暗處使計, 在背後放箭, 你不慎亦不防, 終二度中箭下馬, 果真禍不單行。中箭下馬何妨歇息一會, 如今又想上馬再拼, 卻彷彿時不與我, 駟馬高車似再無處可覓。[凡事不利], 心想事不成, 如何是好?
希望零三年的世紀厄運不會重來, 那時全城死慌, 一片末日景象, 人人罩口無言, 眼神惶恐游移, 不敢相互接觸, 每顆心都好像已被隔離成為孤島, 一不小心, 或會沉入驚恐深淵。眼下香港, 小人是誰? 是北方源源而來的自由蝗, 還是城中隱伏多年的土共狼? 驚蟄未至, 如何引小人出洞, 復而狠狠將之拍打在地, 不讓其當道, 以還香港清明前途?
下籤已求, 當處變不驚, 以不變應萬變, 沉著應變, 自身及諸事, 還望顛簸過後, 有驚無險, 會有安好明天。
第九十五籤文曰:
駟馬高車出遠途,
今朝赤腳返回廬;
莫非不第人還井,
亦似經營乏本歸。
解作: 宜慎小人, 凡事不利。
這樣的下籤直是自家當下的寫照, 或是前途不景, 艱難多舛。從前工作需經常出差, 大江南北的遠途, 雖不是駟馬高車, 卻是飛機高鐵, 今朝不需西裝革履, 賦閒在家無異赤腳回廬。自忖並非無能之輩, 拼博職場為何不第, 落魄如斯? 曾欲自立經營, 奈何天時地利皆乏本錢, 機會難遇, 事與願違, 只落得黯然而歸。如此境況, 何以致之? [宜慎小人], 許是周遭曾經小人遍佈, 他們躲在暗處使計, 在背後放箭, 你不慎亦不防, 終二度中箭下馬, 果真禍不單行。中箭下馬何妨歇息一會, 如今又想上馬再拼, 卻彷彿時不與我, 駟馬高車似再無處可覓。[凡事不利], 心想事不成, 如何是好?
希望零三年的世紀厄運不會重來, 那時全城死慌, 一片末日景象, 人人罩口無言, 眼神惶恐游移, 不敢相互接觸, 每顆心都好像已被隔離成為孤島, 一不小心, 或會沉入驚恐深淵。眼下香港, 小人是誰? 是北方源源而來的自由蝗, 還是城中隱伏多年的土共狼? 驚蟄未至, 如何引小人出洞, 復而狠狠將之拍打在地, 不讓其當道, 以還香港清明前途?
下籤已求, 當處變不驚, 以不變應萬變, 沉著應變, 自身及諸事, 還望顛簸過後, 有驚無險, 會有安好明天。
Wednesday, February 06, 2013
殘年
這家粥麵店據說創立於1971年, 在銅鑼灣屈指一算已度過四十餘個寒暑, 無奈業主瘋狂加租, 賣雲吞麵豬潤粥裹蒸糉的小店, 儘管所賣價格已比別人要高, 也不知每天要賣多少碗多少個才能應付天價的舖租, 店主或不想白忙一場, 只好關門結束業務。粥麵店已於1月底關門, 關門前幾天, 店前日夜排着長龍, 顧客在門外默默等待, 一心只想能進內品嚐一碗最後的雲吞麵或豬潤粥, 也跟這老朋友說再見, 後會無期。據說這粥麵店也是港人的集體回憶, 尤其是住在港島的老街坊; 有人說他小時候每回跟爸爸來銅鑼灣遊逛, 除了去大丸嘆冷氣外, 也總會到這兒來吃一碗雲吞麵, 所以粥麵店要關門, 心裡有說不出的失落感, 更恨香港地產霸權當道, 大陸自由行豪客洶湧來港購物, 專門買昂貴名牌手袋手表化粧品, 致使一些旺區的門舖都給名牌商店高價租佔, 一些老牌小店也只好讓路、關門; 久而久之, 到處都是那幾個名牌連鎖店, 有特色的小舖老店食肆都消失殆盡, 無影無踪, 銅鑼灣當然亦不例外。
雖然經常從店前經過, 但我一次都沒進去過吃東西, 其粥麵糉究竟何等美味, 實不得而知, 對之有印象的只是每逢周六周日, 店前都會掛一錦旗作招徠, 說有特製瑤柱麵供應。為什麽四十多年都沒進去光顧過呢? 過去也不時到銅鑼灣, 但好像大都在翡翠明珠大丸松板屋一帶流連, 很少來這洛克道後街吧; 唸中學時, 偶爾也到總統戲院看戲, 一定有經過這裡, 但那時候一條街上小店一家連一家, 也沒有對之特別留意。前面軒尼詩道上的唐樓老早都已拆卸重建為高樓商廈, 但後面這一塊也算興旺地段, 街道一邊卻仍是五層樓高的唐樓, 樓下商舖小店換了又換, 但它們迄今屹立如昔, 或也是一個異數。
粥麵店關門後, 不到一天的時間, 裡面的裝飾桌椅爐灶等都已一一拆毁或搬走, 外面招牌也迅速拆掉, 只留下一個黑烏烏的空洞, 四十餘年的基業瞬間化為烏有, 找不到一絲痕跡。有痕跡的卻是它的前身, 當粥麵店的招牌拆掉後, 能看到的卻是[天倫理髮公司]幾個大字的陰影, 估計那時候理髮店的招牌是立體字, 釘嵌在門牆頂部, 日子有功, 竟默默留下烙印, 並在粥麵店的招牌後隱姓埋名四十載, 如今才能重見天日, 真箇是恍如隔世, 但很快又會有新的招牌將之再次掩蓋, 終究現在的理髮店都改名為髮型屋, 並且大都搬上二三樓了。只是我在想, 在恍如隔世的理髮店, 是否曾有何者門派的一代宗師南來座鎮呢? 過去有沒有在它門前經過呢?
一年容易, 原來四十年也容易, 晃眼即過。粥麵店在龍年年底結業, 那些無奈被解僱的老員工在嘆息唏噓之餘, 不知可有徬徨, 再找工作容易嗎? 自家卻是艱難非常, 失業快一年, 寄出的求職信大都音訊杳然, 面試機會寥寥無幾, 實令人氣餒。許是年紀老大, 高不成低不就, 已經很難找到合適的職位了; 幾許急景殘年, 原來人也到了一個職場殘年的境地, 或也跟那些在高租金壓力下需要關門的小店一樣, 一樣的無奈, 真不知道還有沒再開門做生意的機會, 殘年不景, 東山渺渺。
立春已過, 殘年未了。
雖然經常從店前經過, 但我一次都沒進去過吃東西, 其粥麵糉究竟何等美味, 實不得而知, 對之有印象的只是每逢周六周日, 店前都會掛一錦旗作招徠, 說有特製瑤柱麵供應。為什麽四十多年都沒進去光顧過呢? 過去也不時到銅鑼灣, 但好像大都在翡翠明珠大丸松板屋一帶流連, 很少來這洛克道後街吧; 唸中學時, 偶爾也到總統戲院看戲, 一定有經過這裡, 但那時候一條街上小店一家連一家, 也沒有對之特別留意。前面軒尼詩道上的唐樓老早都已拆卸重建為高樓商廈, 但後面這一塊也算興旺地段, 街道一邊卻仍是五層樓高的唐樓, 樓下商舖小店換了又換, 但它們迄今屹立如昔, 或也是一個異數。
粥麵店關門後, 不到一天的時間, 裡面的裝飾桌椅爐灶等都已一一拆毁或搬走, 外面招牌也迅速拆掉, 只留下一個黑烏烏的空洞, 四十餘年的基業瞬間化為烏有, 找不到一絲痕跡。有痕跡的卻是它的前身, 當粥麵店的招牌拆掉後, 能看到的卻是[天倫理髮公司]幾個大字的陰影, 估計那時候理髮店的招牌是立體字, 釘嵌在門牆頂部, 日子有功, 竟默默留下烙印, 並在粥麵店的招牌後隱姓埋名四十載, 如今才能重見天日, 真箇是恍如隔世, 但很快又會有新的招牌將之再次掩蓋, 終究現在的理髮店都改名為髮型屋, 並且大都搬上二三樓了。只是我在想, 在恍如隔世的理髮店, 是否曾有何者門派的一代宗師南來座鎮呢? 過去有沒有在它門前經過呢?
一年容易, 原來四十年也容易, 晃眼即過。粥麵店在龍年年底結業, 那些無奈被解僱的老員工在嘆息唏噓之餘, 不知可有徬徨, 再找工作容易嗎? 自家卻是艱難非常, 失業快一年, 寄出的求職信大都音訊杳然, 面試機會寥寥無幾, 實令人氣餒。許是年紀老大, 高不成低不就, 已經很難找到合適的職位了; 幾許急景殘年, 原來人也到了一個職場殘年的境地, 或也跟那些在高租金壓力下需要關門的小店一樣, 一樣的無奈, 真不知道還有沒再開門做生意的機會, 殘年不景, 東山渺渺。
立春已過, 殘年未了。
Monday, February 04, 2013
不老
十幾個老人在有關團體(不大清楚是福利團體還是宗教團體)的精心安排下, 騎上電單車, 從台中向南出發, 踏上千里之旅, 環繞台灣島一圈, 歷時十三天。他們平均年齡為八十一歲, 其中年紀最長為八十九歲, 最年輕好像是團中唯一的女騎士, 年七十一, 她似在出發前不久才第一次拿到有關機車執照的, 興奮非常。團長八十七歲, 據說這次千里機車之旅最終能成行, 與他大力促成有關, 居功至偉, 但出師未捷, 他第一天騎了一半路程即告不適, 好像是胃潰瘍發作, 再加上肩膊剌痛難當, 連手也抬不起來, 無奈只好作罷, 回台中就醫。團長對這千里之行念念不忘, 身體一好轉即趕赴車隊途中就榻之地為隊員打氣; 在台東他身體又突告不適, 只好乘飛機再次回台中醫治, 但在旅程尾段, 他又趕到基隆與車隊會合, 以便能與他們一起達陣回到台中, 只是他沒再騎上機車, 而是坐在緊隨車隊的旅遊車上, 目不轉睛地看着隊員在前迎風飆騎, 心中遺憾, 不言而喻。
這班不老騎士都過着美滿的老年生活, 他們都與家人共住, 有伴有親, 其中一位就是妻子早喪, 也是兒孫滿堂。他們個個有心有力, 能走能動, 生活上樣樣自理, 似都不需依賴別人; 那最年長的爺爺, 樣子比真實歲數要年輕的多, 說他六七十也大有人信。他們旅途上住宿的地方有當地護老院, 也與在院中居住的老人聯誼聚會, 他們活力充沛, 又笑又跳, 這看在院中那些坐在輪椅上老人的心裡, 或是百般感傷, 萬般淒苦; 老人心裡或也在想, 為何同樣年紀, 別人還能騎上機車到處跑, 而我卻有心無力, 人生至此只能牢牢地釘靠在這裡, 寸步難行, 活活成為句號, 由是眼淚潸然而下, 不能自已。
人老了, 最要緊的應是身體健康, 年老更當要益壯, 能走能動, 自己要到哪便到哪, 要做啥便做啥, 是何等千金不換的美事。大廈後巷裡每天都有一位老伯在分檢廢紙廢物, 他家住柴灣, 每天乘巴士來天后工作, 風雨不改; 據說他也已八十多歲, 背駝的厲害, 似再也不能站直了, 但身體硬朗, 說話聲音宏亮, 彎腰推着板車在區內到處撿拾紙皮, 孜孜不倦, 偶爾見他歇息一會, 抽一根煙, 勞碌中有種悠然自得, 不靠人。經常見到的還有一位老婦, 身材矮小乾瘦, 好像每天都在街上走, 這裡垃圾桶看看, 那裡橫巷角落瞧瞧, 到處撿拾汽水鋁罐, 每回見到她, 手上塑料袋裡總裝有好幾個。有一次見她左手綶上繃帶, 不知是骨折還什麽, 但她依然很從容的拿着塑料袋到處走到處看, 撿拾她每天的鋁罐, 好賣幾個錢。不知道這兩位老人的家庭背景如何, 但看他們能走能動, 每天街上到處走, 辛勤勞動, 自食其力, 着實是令一份人感動的晚年驕傲和福氣。
媽媽也已八十多, 身體還不錯, 不用吃什麽藥, 在家洗衣掃地, 忙這忙那, 也面不改容。只是兩三年前開始, 她已不敢自己上街去了, 如今每回陪她外出, 她總拉着我的手, 拉得很緊。最近媽媽常說, 似在怨嘆, 說她過去一個人香港九龍什麽地方都自己去, 西環荃灣油塘黃大仙, 哪裡都知道怎麽去, 不用人陪, 她說有一回她獨自坐電車將一幅裝了框的三尺乘兩尺織畫從西環扛回北角家中; 媽說現在老了, 很多地方都忘記了, 自己不懂去了。媽媽能走能動, 只是有輕微老人痴呆, 記憶衰退, 似三不五時便心生驚恐, 再也不敢一個人獨自出外到處跑了; 現在每天在窗邊看街, 說街上為何跟過去不大一樣, 過去人來人往, 車水馬龍, 現在人和車都少了, 有點寂寥。
不老的除了身體, 還要有那顆心, 那顆不驚恐的心。
這班不老騎士都過着美滿的老年生活, 他們都與家人共住, 有伴有親, 其中一位就是妻子早喪, 也是兒孫滿堂。他們個個有心有力, 能走能動, 生活上樣樣自理, 似都不需依賴別人; 那最年長的爺爺, 樣子比真實歲數要年輕的多, 說他六七十也大有人信。他們旅途上住宿的地方有當地護老院, 也與在院中居住的老人聯誼聚會, 他們活力充沛, 又笑又跳, 這看在院中那些坐在輪椅上老人的心裡, 或是百般感傷, 萬般淒苦; 老人心裡或也在想, 為何同樣年紀, 別人還能騎上機車到處跑, 而我卻有心無力, 人生至此只能牢牢地釘靠在這裡, 寸步難行, 活活成為句號, 由是眼淚潸然而下, 不能自已。
人老了, 最要緊的應是身體健康, 年老更當要益壯, 能走能動, 自己要到哪便到哪, 要做啥便做啥, 是何等千金不換的美事。大廈後巷裡每天都有一位老伯在分檢廢紙廢物, 他家住柴灣, 每天乘巴士來天后工作, 風雨不改; 據說他也已八十多歲, 背駝的厲害, 似再也不能站直了, 但身體硬朗, 說話聲音宏亮, 彎腰推着板車在區內到處撿拾紙皮, 孜孜不倦, 偶爾見他歇息一會, 抽一根煙, 勞碌中有種悠然自得, 不靠人。經常見到的還有一位老婦, 身材矮小乾瘦, 好像每天都在街上走, 這裡垃圾桶看看, 那裡橫巷角落瞧瞧, 到處撿拾汽水鋁罐, 每回見到她, 手上塑料袋裡總裝有好幾個。有一次見她左手綶上繃帶, 不知是骨折還什麽, 但她依然很從容的拿着塑料袋到處走到處看, 撿拾她每天的鋁罐, 好賣幾個錢。不知道這兩位老人的家庭背景如何, 但看他們能走能動, 每天街上到處走, 辛勤勞動, 自食其力, 着實是令一份人感動的晚年驕傲和福氣。
媽媽也已八十多, 身體還不錯, 不用吃什麽藥, 在家洗衣掃地, 忙這忙那, 也面不改容。只是兩三年前開始, 她已不敢自己上街去了, 如今每回陪她外出, 她總拉着我的手, 拉得很緊。最近媽媽常說, 似在怨嘆, 說她過去一個人香港九龍什麽地方都自己去, 西環荃灣油塘黃大仙, 哪裡都知道怎麽去, 不用人陪, 她說有一回她獨自坐電車將一幅裝了框的三尺乘兩尺織畫從西環扛回北角家中; 媽說現在老了, 很多地方都忘記了, 自己不懂去了。媽媽能走能動, 只是有輕微老人痴呆, 記憶衰退, 似三不五時便心生驚恐, 再也不敢一個人獨自出外到處跑了; 現在每天在窗邊看街, 說街上為何跟過去不大一樣, 過去人來人往, 車水馬龍, 現在人和車都少了, 有點寂寥。
不老的除了身體, 還要有那顆心, 那顆不驚恐的心。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