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29, 2010

水中天


明媚風光
清澈見底
水中天湛藍如斯
波平如鏡
竟比頭上那一片
更攝心魄
不仰望藍天
卻垂凝青空
那知水足深墮
天破成深淵
人在無間浮沉
心陷夢魘
難自拔

Monday, November 22, 2010

早安憂鬱

清晨五六點,廳裡便傳來木塊掉地的聲音,清脆冷洌,一聲比一聲急促,頗擾人清夢。被這熟悉的聲音吵醒,知道又是媽媽在投擲聖杯,在向神明詢問何事了;打開房門,看見她睡衣稀鬆裹身,花白短直的頭髮有點蓬亂,眼神惺忪朦朧,還沒裝上假牙,下顎癟陷,一臉的愁苦,拿着一對小船般的木聖杯在廰中觀音像前順時針比劃兩圈,口中喃喃自語,便彎身將聖杯抛擲地上,一陣清冷的聲音便猶如秋冬清晨的冷空氣彌漫周遭,令人不安,幸虧樓上樓下沒人投訴。

問媽何事,她總欲言又止,只說渾身不舒服,很辛苦,怕是再也好不了了。問她哪裡不舒服,又答不出個所以然,是頭痛嗎?不是;是胸口痛嗎?不是;是肚子痛嗎?也搖頭,是便秘?有點,肛門小腹有股漲感覺嗎?沒有。她說她就是自己講不出究竟哪裡不舒服,着我要帶她去看醫生,答好,她似有點如釋重負,隨又說不知為何整晚口乾得厲害,那你有起來喝水嗎?有,現在呢?好一點了。

上完廁所梳洗後出來,見媽媽好像又沒事了,臉上有了點笑容,可能會站在窗口看街上陸續熙攘的上班人和車,也問你今天禮拜幾要上班嗎,要上班就要快點出門,也沒提要去看醫生了,有時隔一段較長的時間,如下午或晚上,問她有需要去看醫生嗎,她卻會說身體沒事看什麽醫生。

這樣的情景這一年來時有發生,有時還連續兩三個早上,或是一種情緒病,但心想媽媽這種情況是否與我有關,因有時在她早上的憂鬱裡,弓身坐在矮凳上,垂頭喪氣的會說,我也陪不了你多久了,你再不找個人作伴,怎麽辦呀?我總若無其事地安慰她,不要左想右想了,待會我早點回來,我們去地鐵站旁邊的酒樓喝下午茶好嗎,好,媽臉上又有了紅潤笑意,我心也就舒暢了點。

年邁的媽媽仍聲如洪鐘,尤其是講電話的時候,不知道是耳朵已經有點偏聽之故,還是她中氣就是那麽好,有一回坐車,的士司機說老人家說話中氣十足,是身體康健的表現。也愛做家務,洗衣機買了多年一直沒用,她喜歡手洗;煮飯煲湯有時會忘了熄火,而令鍋中水乾或煮湯沸瀉爐頭,但現在才發現媽媽做飯煮菜原來效率很高,三菜一湯沒一會就弄好了,可吃晚飯了。媽媽過去曾經在街上跌倒過兩回,或是猶有餘悸,心中陰影揮之不去,她現在不敢自己一個人上街去了,如沒人陪的話,她只能一個人在家中呆坐看電視打嗑睡,一到固定鐘點便會打電話,問你什麽時候還不回家呀。

牽着媽媽的手到街上去,去喝茶吃飯,去買菜購物,到處走走逛逛,也是一種實在的生活;甘草演員羅蘭曾說,並不是我們在陪媽媽,而是媽媽在陪我們,謝謝媽媽。只是偶爾清晨的擲杯聲,令你夢中醒來,卻總帶着難以釋懷的憂鬱。

Thursday, November 18, 2010

野鶴

據說牠們從遙遠的西伯利亞,飛越萬里長空來到這南海的一隅過冬;遠遠看去,估計有上百隻的白鶴在這泥灘上棲息,和暖陽光下,一切是那麽寧靜安祥。牠們大多聚在泥灘遠端的一條小河上,纖幼的長腳立在其中,想河水必不很深,其中一些似非常忙碌地用像是巨勺的長嘴插進河中,牠們幼細的長頸便彎成弧形,很有節奏的又上又下,不一會一隻白鶴嘴裡便叼到一尾頗大的魚,鮮活的魚被含在鶴嘴仍首尾不斷拍動,但最終也未能逃脫厄運,白鶴很快便把牠吞進肚子去,真難想像那碩大的活魚是怎樣通過那幼細長頸落到鶴肚裡去的,當下自己竟不自覺地發出驚嘆聲,啊,魚被吞進去了。也有白鶴捉到魚時,沒立即將之吞進肚,而可能緊緊咬着直至其斷氣,牠把斷了氣不動的魚暫啣放在泥灘上,別的鶴也沒有一擁而上來爭奪,或在鶴群中也有尊重人家私產的觀念吧。

旁邊的師兄說(原來那些生態拍友們也以師兄相稱),左邊蘆葦處有隻白鶴剛抓到一隻蝦,通過他們手上那巨大無比的長鏡頭,真的一隻細小的蝦也能看得清清楚楚,雖然此刻大家乃躲在離鶴群有一兩百米的一間觀鳥木屋內,透過小窗口看過去的。另一師兄也告知大夥兒說,那邊還有一隻稀有的紫鷺,大家隨即把長鏡頭移至所說的方向尋踪覓影,找到了便把鏡頭對準獵物不動,靜候時機,待牠把長頸緩緩轉向這方時便咔嚓一聲,哈,終於拍到紫鷺的正面了,可以聽得出那得手的師兄不無驕傲的滿足。突然整間木屋都猶如受到機關槍掃射似的,急促而連續的[嚓嚓嚓嚓]聲一陣快過一陣地響起,原來是右邊小河裡有一群為數不少的黑褐色鳥鶴正拔翅飛起,良機難得,不知道要呆等多長時間才能等到此振翅的一刻,本屋裡的拍友都緊張地連按着快門,群鳥飛翔瞬息而過,有人說:我這幅不錯,連翼拍河面的水濺浪花也清晰可見。這師兄說今早天未光他已去了米埔等拍日出,還幸運地拍到鶴群在晨曦中淋浴的景象,現在中午時分他又趕來濕地公園的這觀鳥屋裡繼續等待,一年一度鶴歸來,靜待鷺鶴多姿的景致出現。

也不知道鷺跟鶴具體有何分別,一陣風從小窗吹進來,那種泥腥的氣味倒熟悉幾分,只是久違了,因山野溪澗現都少去了。透過觀鳥屋的望遠鏡,校好對焦,真的可纖毫無遺地看到鳥鶴的一動一靜。感覺上很多時候牠們都是靜的多,把望遠鏡對正近處一隻單腳佇立的灰鶴,牠動也不動,久久不移玉步,光亮的羽毛偶而隨風吹飄,但牠卻無動於衷,連頭也不晃一下,似將要天長地久站在那裡,猶如天工的雕塑立在秋陽泥灘的風景中。這班迢迢萬里的北方來客究竟為何而生?牠們生命的意義是否年復一年的飛越關山湖海,北南往復,到了某目的地後就只是無所事事地站在那裡成為田野泥灘上的風景?生命又在等待什麽?

在失業的日子裡,或許也要像鳥鶴們到處遊徙,看看香港的周遭,現在和過去,還要再到這西北一角的濕地看鳥,相看兩不厭,躲在小屋中等待,等待另一再飛的景致,但稍縱即逝,我會把握得住嗎?

Tuesday, November 16, 2010

秋黃


眾樹仍綠你獨黃
黃得徹底招搖路邊
是天賜的早慧
抑是命運的先衰
風一吹過
你即急急換上新顏
樹到秋年
卻乏纍纍果實
飄飄色相
或只想把蕭殺前的華麗
留在人間

Wednesday, November 10, 2010

故園風雨後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夜幕低垂時分經過童年居住過的大廈,只見頂層寥寥無幾的窗口有着零星燈光,其餘都烏黑一片,十室都已九空,估計沒多久,這些寥落的燈火也會一一熄滅,大廈也就被迫功成身退,隱入兒時記憶了。樓底下的商店老早都已全關了門,往時燈火通明的騎樓底,絡繹往復,頗聚人氣,但現在卻成了老外所說的ghost town,有點人跡罕至暗淡無光。旁邊兩棟相鄰舊洋樓也已被人收購待拆,樓下貼滿地產公司在香港別區成功收購的舊樓房照片,不日重建,好不炫耀。

大廈樓高十二層,以梯角型盤踞在電氣道及歌頓道上,像一座厚實的城堡,卻又光明磊落的在外牆上開着密密的窗口,一點都不欺人。大廈沒名,只叫街道號,不知何時落成,估計至少已在此地段屹立五六十年光景,見盡變遷。過去正對面是警察局、警察宿舍及籃球場,時移勢易,現已變了商業高樓及多層街市了;過去街道是雙向行車,路中間的欄杆在陽光普照的日子裡總掛着綿綿不斷五顏六色的床單棉被,但現在馬路只單向往東走,許是社會富裕了,再也沒人需要晾曬棉被了,街道上也就失卻舊時樸實的庶民色彩。

相信過去的業主都是老實人,大廈的建築似全用盡所佔的地盤,大廈的外牆邊即是騎樓底行人路的邊沿,一點空間都不浪費,什麽發水全無聽聞,一分錢真的一分貨,樓層裡的房間寬敞十足。樓宇設計採用懸臂樑結構,底下即成有蓋騎樓,是真正的公共空間,是街道的一部份,無論烈日當空或滂沱大雨,行人經過有蓋遮頭,都可駐足暫歇,不會被人惡聲驅趕。騎樓底也是小孩子的遊樂場,有時在此嬉戲追逐,玩得太過份也是會給大人叫停,但如果靜態點的跳飛機、擲汽水蓋、打波子,這些遊戲好像也不大打擾人,大人也就任得小孩們盡興開懷了。

時光飛逝,騎樓底下的商店換了又換,但印象最深的可能還是兒時的那幾家老店,有照相館,有中藥鋪,有士多辦館。照相館名風度,在小孩子的心目中是一家高級的店子,如不是什麽重要大事如上學、辦証件、跟回港探望的親人合照,難得進去光顧;向街的櫥窗掛着館主的黑白彩色作品,都是些人像照,有一家大小雙親坐前三五子女站後,有妙齡少女眉目含笑,也有小學生穿著校服正襟危坐;而每當自己進去拍照時,總是緊張兮兮似笑非笑地望着那蓋着黑布的龐大攝影機,每回拿到照片看着相中自己卻總有別扭的感覺,總不滿意。照相館旁邊是中藥鋪,掌櫃好像總是個老叟,他背後的百藥櫃一個個小抽屜由左到右由上到下排滿整道牆壁,有時小孩子有一兩毫零用錢也會去藥店買東西吃,嘉應子山楂餅得力素糖等是也。要買零食更多的是去拐角的辦館士多,買汽水買雪條,炎夏季節小孩將手插進汽水櫃的冰水裡也是一種透心涼的享受;士多另一邊是辦館,柴米油盬醬醋茶,好像也經常替媽媽來買這買那,辦館內一個個雪白小山丘,每個山丘都插有長長的木片,木片上寫着什麽米多少元一斤,標示價錢的那套數目字,現在都沒人寫了,就算還沒失傳,現代人可能都看不懂了。

八十年代初樓下開了一家茶餐廳,名叫珍寶,茶餐廳前身好像是家理髮店,印象已很模糊了,但珍寶茶餐廳卻有十七八歲的一些生活印記,好多個晚上都會跟住樓上的同齡好友到此喝杯東西聊天,記得曾說這會是自家的黃金十年,錯過了它,人生將會是個早來的句號。珍寶茶餐廳前不久才結束營業,許是租約期滿吧,它在這裡度過三個十年,人生多少個十年,不知有沒有黃金,捨或不捨,幾許風雨後,終究也要劃上那最終的句號了。

八十年代初歌頓道上也開了一家叫經典的照相館,專門拍婚紗照,店主是一位知名的攝影家,他創業、娶電視明星、生兒育女、移民他鄉、回歸香港,但或在漫漫人生路上與佛有緣,最終毅然抛棄塵世一切,包括妻女,在台灣佛寺剃度出家,法號常霖。婚紗照相館已關門很久了,店主也已開展自己的另一生命,而這如鬼域的騎樓底,那些老店老鋪會否也在另一國度輪迴重生?自家的黃金十年錯過了還會再來嗎?

Saturday, November 06, 2010

荷塘


秋高氣爽
荷塘擎擎如昔
茂茂密密綠仍綠
只是花影杳杳失芳踪
淤泥下
或仍有飽實根事
偏偏無人問
滿眼綠色
終歸枯萎老去
池名不忍
心亦不忍

Monday, November 01, 2010

梵高在六本木

坐在山手線上,見到路軌邊一幅碩大的梵高自畫像,火車一掠而過,匆匆一瞥未能細看究竟是什麽一回事,但心想或是近期內東京會舉行跟梵高有關的展覽吧,對未可一悉究竟卻有點悻悻然。到了下榻旅館,有一角落放了各種東京旅遊資料及小冊子,赫然有關於這梵高畫展的宣傳小紙牌,紙牌約3公分乘10公分,竪長方上面是梵高自畫像頭戴帽的裁剪輪廓,下方則是有關此展覽的一些信息。原來這是一個紀念梵高逝世120周年的展覽,英文名稱為Vincent van Gogh: The Adventure of Becoming an Artist,展地是六本木的國立新美術館,展期從10月1日開始至12月20日。

展覽中簡單介紹了梵高從27歲開始畫畫,創作生命只有短短十年,期間受了哪些前軰的影響,特別强調他在法國南部Arles居住的最後兩年,並說梵高得以傳世的一些重要作品均在這時期創作的。是次展覽應是得到荷蘭有關方面大力支持才能成事,據說從當地兩家博物館共借來一百三十多幅作品,這兩家博物館一為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館,另一則位於HogeVeluwe國家公園裡面的Kröller-Müller Museum(KMM)。這KMM過去沒聽過,據說收藏的梵高作品還不少,或者下回到荷蘭真的要專誠去拜訪一下才行。

星期天來參觀這展覽的人還真不少,男女老少,人人臉上都是一副興致勃勃的樣子,很多畫作前都站滿了人,要擠到前頭細看都很難,只能遠觀。日本人對梵高似有種與生俱來的莫名喜愛,那種傾慕有點近乎宗教式的虔誠,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館新翼展廳好像就是日本什麽基金捐建的,梵高大量的信札手稿,他們也將之譯成日文成書。其實梵高的創作與日本也有點淵源,他對日本浮世繪推崇備至,甚至還摹畫了好幾幅東洋風物景致,可惜梵高這些東洋風味濃郁的畫作這次沒在知音故地展出,只有幾幅或是他作臨摹對象的浮世繪印件而已。

其實這次展覽中最重要的作品好像只有兩幅,一是梵高後期的一幅自畫像,另一是他於Arles黃房子內的睡房,展覽當局特意按畫中景象在現場以實物重置有關睡房,以增趣味及讓觀眾有一感性認知,更用三維動畫從外到內一鏡直落巡觀,以說明梵高作品中對視角的拿捏準繩非常。這睡房色彩鮮麗明亮,視角準確,或可與梵高早期另一重要作品[吃馬鈴薯人]作對比;梵高對[吃馬鈴薯人]寄予厚望,但出乎意料卻受到不少批評,其中一點就是他畫中人物的坐姿視角畫得不準確,而這幅畫色調黯黑,或是描繪貧窮人家的苦況,令人感覺壓抑無望。這畫的原作現存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裡,這次東京展出的好像只是複製件。

在東京六本木除了這國立新美術館外,還有另外兩家私人美術館,一是在六本木山的Mori(森),一是在東京Midtown的Suntory,鼎足而三,相互就在咫尺,安步當車,當可走透這三個美術館。六本木山及Midtown是東京都新近落成的大型建設,雖都是新型的高樓大廈,但因着這些美術館,以及不遠處的東京鐵塔,似亦沾染了一些文化氣息,加上不期而遇的梵高足跡,誠可堪流連的所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