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裡大部份學生都是閩南人,猜想也有百分七八十,同學們的家庭背景似大同小異。就像那現貴為銀行大班的校友,他說他五歲時從大陸來港,住在北角,旅居菲律濱的父親即敎誨他要努力讀書,一定要考進這家小學云云。這小學在閩南同鄉中是很有名氣的,一些長輩問小孩在哪唸書,如答說是這家,大都稱讚有加,似已邁出光宗耀祖的腳步,我想小朋友們也都會沾沾自喜。在全球化的今天,人居何處可能並無太大分別,當初有否移民也已不很重要了;物換星移,回看來時路,更多的或只是[少壯能幾時]的嘆息而已。
有很多同學畢業後,沒有在香港升中學,而是舉家到菲律濱與父親團聚,落地生根,在那邊升學、就業、結婚、生子,據說現在菲律濱有一個頗大規模的校友會,也就不生奇怪了。有一位原讀上午班的朋友說,他一位移民菲律濱的小學好朋友,回港旅遊,與小學故友重聚,昔日十二三歲的小伙子,現已變成[麻甩佬],已有好幾個小孩了,直是[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的寫照,大顆兒重聚敍舊,可能更有[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之嘆。
Friday, January 22, 2010
少壯能幾時
節目中也訪問了一個看似五十餘歲的中年人,也是福建晋江人,現居馬尼拉,說國語。他說小時候跟媽媽從鄉下來了香港,住北角,在蘇浙小學唸書,小學畢業後已移民菲律濱的父親便申請他們到菲作家庭團聚。據說六七十年代以這種形式移民到菲律濱的少年人粗算也有好幾千人,他們踏着父親的足印,又來到另一陌生的地方,人生軌跡從此深深紮根在熱帶的海島上。中學大學畢業後,家庭富裕的大多繼承父業,沒父蔭的也多嘗試創業做點小生意,做生意人脈頗重要,當地華人比較集中,要互相打聽某某人的為人也很容易,老實守信的多能得到華人銀行的信貸,生意業務便可越做越大了。
Labels:
年輕人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