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
詩的對手是青春
當青春遠去
詩也凋零
我城淪為新鄉
無語無聲
只記得從前
北角走到中環
一路叮叮相隨
昨夜的渡輪
駛往紅磡或九龍城
維多利亞的海風
少年人吹得醺醉
是女皇抑皇后
她的碼頭
她的書院
皇冠沒了
\天星墜落
城市從此無詩
只留一闕輓歌
因五十三年後
站在香港
卻已看不見香港
詩人如是說
有人說
詩的對手是青春
當青春遠去
詩也凋零
我城淪為新鄉
無語無聲
只記得從前
北角走到中環
一路叮叮相隨
昨夜的渡輪
駛往紅磡或九龍城
維多利亞的海風
少年人吹得醺醉
是女皇抑皇后
她的碼頭
她的書院
皇冠沒了
\天星墜落
城市從此無詩
只留一闕輓歌
因五十三年後
站在香港
卻已看不見香港
詩人如是說
家中無人簽收
留下一紙掛號通知
心隨之掛
究竟是何要件
需要掛號寄達
從前也曾如此
有法庭陪審通告
有公司律師信函
周折過後
有驚無險
鬆一口氣
這回又是什麽名堂
搜索枯腸
或與保險有關
曾一包心意寄人
亦猶豫需否掛號
怕人如己心驚
只寄普通平郵
沒寫回郵地址
卻也原封不動退回
想必暗來查看居停
憎惡早已心中掛號
堅決不簽不收
什麽血海深仇
真的不明所以
二日後郵局領件
件重280克
確是保險公司文函
涉及保單業務收購
保障條款不變
特意掛號通知
惹你一場虛驚
心意不掛
盛情卻卻
此後無號
友達不達
聽人說, 很多移民加拿大多倫多的香港人都住在Markham, 日積月累, 那裡現似有小香港的格局。認識一位朋友, 曾有過一段網上情緣, 對方便是一位住在Markham的香港移民, 據說已移了好多年, 住在獨立的house, 出入都要汽車代步, 平常卻多宅在家裡看香港TVB的電視節目。心想Markham或是多倫多東北部的一個新市鎮, 如香港的沙田大埔等, 後來才知道, 它雖屬大多倫多地區一分子, 其實是一獨立的城市, 有自己的市長議會等, 完全不受多倫多管。
最近有一位黃色食店的老板去了加拿大, 也是落腳Markham, 他在臉書發帖說, 如天氣好, Markham(他寫媽禽)其實是一很漂亮的地方, 並有一張在當地港式餐廳拍的照片, 笑臉盈盈。便在帖內問他, 如想到Markham走走, 有些什麽地方可以去看一看的呢? 他說可以從Yonge Road沿路走到Downtown, 應是不錯的。
在美加城市, 看到的門牌號都很大, 一般去到四位數, 且5、6字頭也不罕見。這條Yonge Road便是從多倫多湖邊(waterfront)開始, 一直往北, 直直去到不知天涯何處似的。從這路往東走, 走到Markham downtown究竟有多遠也沒深究, 是人走還是車走呢? 其實要從多倫多市內坐公共交通到Markham似不容易, 好像多要轉兩三趟車, 周折非常。 終在網上查到一相對簡單的路線, 坐metro到一終點站叫Finch, 從哪裡坐一公車往東, 要20多個站, 在一十字路口下車, 轉乘另一公車往北, 約6、7個站, 便達Markham downtown。
在Finch等車, 看到很多亞裔臉孔都在等同一輛公車, 且有兩個20餘歲的男生正滔滔不絕用熟悉廣東話在聊天, 心想今日禮拜天, 等車的大部份應是要到Markham去逛街吧。上了巴士, 但沒幾站很多人都下了車, 包括那兩男生, 似與自己心想的並不一樣。沿途乘客上上落落, 巴士到了要轉車的十字路口, 也有很多人下車; 這裡似頗有人氣, 因左對角有一堆平房式的商店, 其中有加拿大最大型華人連鎖超市, 有食店, 有其它民生有關的店鋪, 似都是中文招牌, 心想這或已是Markham 的外圍, 不如安步當車走到市中心, 不就一條直路吧了。
到超市走了一下, 人頭湧湧, 各種華人食品應有盡有, 住在加拿大, 駕車到超市購物, 或是假期的指定動作吧。 店內還有一排熟食檔, 現炒現煮, 粥粉飯麵, 點心小炒, 男女老少, 大快朵頣, 生意似也不錯。不知觀察是否有誤, 感覺加拿大的物價. 好像要比美國那邊貴一點。其它的食店, 有麻辣有酸菜, 感覺是中國北方的口味佔主流。逛完往北走, 寛闊馬路車來車往, 行人沒幾個, 沒有高樓, 只有平房式的小店小場稀疏出現。是日陽光普照, 天高無雲, 有風但不太冷, 四野空曠, 秋黃處處, 走着走着, 嗅到的中國味飄之不去, 隱約有幾分走在北京四五環外市郊的感覺。但6、7個站卻是那麽遙遠, 長路只我獨行, 走也走不完似的, 有看到右方遠處一堆高樓, 卻不能一蹴即達, 還要跨過一高速公路的過橋, 再快走一段, 才到了Markham市。
看到有人在等車, Markham似有自己的交通系統, 公車站的設計跟多倫多的大不一樣。四周高樓, 但卻沒見太多的人, 心想或還沒到市中心吧。在冷清的路上走着, 看到前方有一華人老翁穿着運動鞋, 似在慢步走, 便趨前用廣東話問, 市中心在哪裡? 他似聽不懂, 便用英語再問, 他也英語回答, 似帶有中國腔調。他說熱鬧的地方就是前方那一列平房式的商場, 這裡沒有什麽high street, 沒有商業街。問他是來自中國嗎, 他說是, 來自北京, 問北京哪裡, 他說海澱, 我說過去經常在崇文門活動, 並說剛才一路走來的時候, 感覺跟北京四五環很像, 他說, 是呀, 北京也有這樣相似的地方。他說他兒子在加拿大工作, 他是來探親的。
走到商場區, 也是有一超市, 門外停了很多車, 有麥當勞, 有各種食店, 其中一家港式茶餐廳, 看店名, 似是黃色老板拍照的那家。麥當勞內頗熱鬧, 有老有少, 三三兩兩聚在一起, 年輕的男經理很活躍, 似認識不少顧客, 不時見他跟人在閒聊, 笑臉迎人。顧客及工作人員大多說英語, 或先入為主, 看樣子似都是香港人。這裡或就是所謂的Downtown, 有一巴士站可搭車直達多倫多某一個地鐵站, 但在這上車, 多倫多的車票卻不適用。車站旁邊有公園, 但怕錯過回多倫多的巴士, 沒走進去細看。
香江色變, 離散人多, 好像很多也去了加拿大; 曾在臉書上看到有離散港人在Markham一偌大草地上集會, 不知可就是身旁的公園內? 這裡高樓似都很新, 而多倫多到處都有新樓在興建, 4500萬人的國家, 移民或從來源源不絕, 不知有多少來自香港, 這兩年乘其救生艇計劃, 來的年輕人才有否直線上升?
在多倫多參觀Ontario省議會大樓, 碰到一中國留學生, 說正在鄰近一城市Hamilton念碩士, 原先聽他跟其同伴聊天, 好像是關於台灣的政治, 便想他們來自台灣, 但他說I wish, 似是一嚮往自由國度的青年。 他說他也申請香港的高才通計劃, 也獲批了, 問他那畢業後會去香港嗎? 見他只腼腆地笑笑, 搖搖頭, 說香港都變了, 應不會去了。異地偶遇, 竟亦港事纏繞, 也只能苦笑說, 是的, 是在走下坡。
跟自己的想像大相逕庭, 因香港而來, 離散他鄉, Markham真的會凝聚港心, 成為遠方的小香港嗎?
從Vancouver 到Victoria, 舟車轉折, 有達人在網上介紹說, 要方便快捷可買一些旅行社辦的套票, 有專車從Vancouver Downtown開往渡海碼頭, 旅客下車上船, 船程1個半小時, 船到岸後也有專車在那裡等你, 將你送往Victoria市區, 說如此一條龍, 全程約需三個多小時, 費用約加幣100元左右。但也說可自行前往, 金錢可節省很多, 但時間卻大大增加至四五個小時, 云云。
自行前往的話, 可坐天車到Richmond的 Bridgeport站, 那裡有620號巴士前往渡輪碼頭, 到了碼頭買票上船, 坐的其實跟套票是同樣的船, BC Ferry公司經營, 船高五六層, 底兩層停泊自行駕車人士的車輛, 上面兩三層則乘客座位, 船上有小餐廳小商店, 最頂層可走出甲板吹風賞海, 據說運氣好的話, 或可見到海豚或鯨魚, 運霉如己當然是看不到了。就住在Richmond, 順利成章, 當然自行前往, 既節省又方便; 或非旅遊旺季, 坐巴士坐船都很順利, 毋須爭先恐後, 非常輕鬆。船到了溫哥華島, 已有70號巴士在等候, 準備將旅客送往Victoria; 車資單程2元半, 全天票則5元, 但需要現金, 不設找贖, 不像在Vancouver 坐公共交通可拍信用卡上車, 身上沒現金零錢, 如何是好? 向站在前端的女站長詢問, 哪知她二話不說, 竟撕了一張全天票給我, 說他們這裡坐車跟Vancouver是有點不一樣的, 道謝連連之餘, 不無尷尬之情, 如早知如此, 實會準備好輔幣的, 上車時向站長再次道謝, 並說我明天會買票的。
Victoria 位於海島南端的一小角, 市區範圍不大, 安步當車, 就能從城市一邊走到另一邊。 創作歌手林奕匡來自加拿大, 據說便是在Victoria土生土長的, 父母好像是在唐人街經營餐館, 他曾自嘲來自鄉下小城, 是個鄉下仔, 自小的生活或遠不如住在大城Vancouver般的多姿多采。 但小城卻是BC省的省會所在, 省議會就設在這裡, 而此處的歷史或比對岸Vancouver要來得長久一些, 畢竟船長George Vancouver好像最先是發現這海島的。市區或以內港(Inner Harbour)為中心, 內港不大, 浪靜風平, 海鳥飛翔, 停泊不少遊艇; 而省議會大樓座落港邊, 頗見宏巍, 大樓前屹立着女皇雕像, 樣貎要比萬里外維多利亞公園同一女皇的坐像年輕許多, 香江曾經也有Victoria Town, 不知兩個Victoria, 孰先孰後。
曾看一些旅遊資料, 說這裡的唐人街是北美洲第二古老的, 好像1900年左右便已有唐人聚居的雛形。走過不少唐人街, 這裡似最有感覺, 只因那些窄巷深弄, 彷彿仍能見到上世紀初, 腦後拖着長辮的前朝先民, 飄洋過海, 由南走北, 萬水千山, 最終仍是擠活在幾條窄街橫巷內, 走不出番外城寨, 北美洲的大山大水, 與之何有干。 現存三條窄巷, 番攤巷、戲院巷、飛龍巷, 當中以番攤巷為主街, 說是money street, 是其時這些海外庶民的經濟活動中心, 有錢莊有賭檔, 好像還有鴉片館。戲院巷是看戲的嗎? 看廣東大戲? 據說來到這裡尋金建鐵路的, 很多都是廣東台山人。看戲尋歡, 這裡可會是煙花巷溫存地? 飛龍巷原是什麽便聯想不到了, 現在開有咖啡館, 開在一些帶有中式建築風味的heritage building內, 也許香濃咖啡, 氤氳中能嗅到一絲上世紀初的東方茶香。
1994年第十五屆英聯邦運動會在Victoria舉行, 內港邊的壁上有一掛匾, 以誌其盛, 詳列當時派隊參賽的國家, 赫然見到Hong Kong的名字及小旗, 名副其實恍如隔世, 着實看到的是香港的前世, 英國殖民地自是英聯邦一員, 放假有英聯邦日, 有英女皇壽辰日。運動會由女皇伊利莎白二世親臨主禮開幕, 女皇去年高壽離世了, 香港也早已退邦, 與自由世界脫軌了, 睽違三十年, 一切俱往矣。
遠來旅人, 萬里外尋覓舊時, 熟悉的名字, 不一樣的海港。Victoria, 維多利亞, 曾叫域多利, 只是遠方區域變色, 多多不利, 奈何。
大城市正規酒店價格貴得驚人, 故第一次嘗試住AirBnB民宿; 在網站訂了一間位於Brookyln的單人房, 浴廁共用。有點遠離曼哈頓, 但屋主標榜交通方便, 徒步約10分鐘便能到地鐵站, 有F線直達34街、42街曼哈頓鬧區, 車程約30分鐘, 也算交通便利。 住了四晚, 頗覺愜意, 床尤其舒服, 睡得很好, 好像把先前坐過夜火車及住青年旅館沒睡好的眠都補了回來, 頗覺香甜。
一出地鐵站, 感覺去了一個南亞人的社區, 但一時搞不清是印度人還是哪個國家, 後經觀察, 應是孟加拉人為主。房間位於一寧靜街道上, 兩旁盡是兩層高的民房排屋, 感覺有點老舊。屋主是一中國人, 30多歲高大男生, 似不苟言笑, 答問題一句起兩句止。 後來見到他媽媽, 約六七十歲, 幾回都是戴着口罩, 頗健談, 說地道廣東話, 一見面便感謝我幫襯。她說兒子在網站上被評為Super host, 而且他們訂價不貴, 所以客人頗多, 且有回頭客, 還接待過歌星演員畫家等, 因為藝術行業的也想省錢。她說瘟疫期間他們都停了, 是今年初才再重張旗鼓的, 但紐約市政府卻要民宿做審核, 他兒子很快便辦了有關執照, 所以現在是拿正牌做生意。
屋主媽媽姓李, 問她是否來自香港, 她說在香港住過兩年, 住紅磡。原來他們來自中山, 79年左右便移民來了美國, 已經來了40幾年, 兒子在紐約土生土長。她說那時來美國, 男的主要做餐館女的則進製衣廠, 但現在製衣廠沒了, 女的大多做護理方面的工作。或是人口老化乃全球印象, 地鐵上見有不少廣告招聘護理工種, 有培訓, 主要照顧長者, 時薪日薪都有。
以前媽媽住老人院, 認識一位男同鄉, 70多歲, 身體壯健, 可自行出外, 每天早上都從砲台山道往上走, 然後天后廟道, 再從百福道回北角院舍, 散步一個大圈。他女兒一家也在美國紐約, 怕他孤苦一人在港, 便申請他去了美國團聚。他說女兒是做醫護, 原先以為是護士, 其實應也是在老人中心做護理工作。或近水樓台, 老鄉一到美國, 便能跟着女兒每天到老人中心活動, 中心包早午餐, 一分錢不用花, 美國的長者福利似也不錯。
屋主媽媽經過40多年辛勤工作後, 現在或是享受成果的時候, 每天或只在民宿中做點打掃清潔工作, 應不太勞累, 有很多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她說廳中鋼琴才買了不久, 一萬多塊, 因她想學彈鋼琴, 或是年輕時沒機會, 現在想追回一些逝去的青春樂韻, 再奏幾闕美國夢的甜美樂章。
紐約或真是一個大熔爐, 路上見到的什麽人種都有, 白人似沒有佔多, 大家或從世界各地湧來, 尋找各自的美國夢。這日禮拜天, 回來得早, 晚霞夕照, 看到這社區的孟加拉人正舉行園遊會或什麽, 警方幫忙封了大半條馬路給他們活動, 兩旁是賣家鄉小食衣物的攤檔, 遠端街中設了個小舞台, 上面擠站了一些穿戴民族衣服的男士, 他們或是這孟加拉社區的頭面人物, 有一人在大聲演講, 似在進行什麽選舉的拉票, 要他的族民支持他, 然後他再為他們在大熔爐內發聲, 爭取權益, 完成美夢。
多少年後重回紐約, 住進了當地人的家中, 地車往來, 漫步街頭, 誰人來了, 都是一個New Yorker。
從前的大名音義俱佳
一聽忘不了
曾經的世運會
各國旗幟仍然飄揚
半世紀前的冷戰
世界卻有各種可能
不知何時改了名
世運變了奧運
許是強国的音譯
雖沒有馬殺豬菜
但你似也特懞什麽了
迢迢遠道而來
才知秋色如許
紅黃如火
燃起多少年的傾慕
因你之名
無事不可能
只要人在
滿地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