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22, 2017

極光

極光不光
一道飄渺浮在空中
人無慧眼
難窥不輝真光
路途遙遙千萬里
極上捉影捕光
幸有星星相聚夜空
冰地上滑倒幾趟
銘心刻骨是光還是痛
人生碌碌無着
極光無色亦是空
多少因緣際會在其中
今夜幸運看光
哪知明日又再仆跌狠痛

IMG_20171120_231412~2

Saturday, November 18, 2017

歸去

IMG_20171110_124843
我皇歸去
高臺上縷縷輕煙
四方神佛瑞獸簇擁送駕
裊裊仙遊極樂世界
留下一片金碧和青蔥
還有子民頓失所依的哀愴

IMG_20171110_132148

守喪一年起高臺
多少匠藝巧工
多少細磨精雕
以誌千秋巍巍功業
高臺起了又拆
幾番心血隨皇歸去
如此燦燦輝煌
一期只得一會
人生難得幾回看

IMG_20171110_123456

Tuesday, November 14, 2017

絲柏



當我給我弟弟寄下一批畫時, 我會加多一幅絲柏(cypress)給你, 此刻我還正在畫, 想加一個小小人物進去; 我一直未能畫出自己對它們的感受, 在大自然面前, 我會被種種情緒完全操控, 簡直就是暈倒的感覺, 結果往往兩個星期內我什麽工作都做不了。

中學老師曾在紀念冊裡, 寫下這樣的句子:
松柏不歷風霜, 幾與凡卉無異。

原以為松樹柏樹都是生長在高山崇嶺, 沒想到水平幾米的低地也有它們的踪跡, 法國南部普魯旺斯好像還不少, 當地人說北方強風(Mistral)一來, 幸虧有這柏樹阻頂一下, 挫挫強風刺骨的銳氣, 減少點破壞。

除了向日葵, 梵高對絲柏似也情有獨鍾, 一直都想畫。但驚恐情緒一來, 梵高對事物的觀感好像都會走樣變形, 這高佻尖錐形的植物, 樹體緊緊抱成一團, 密不透風, 沒有一絲空隙, 會被扭曲成一個個憤怒的火焰, 熊熊上升。

走過維多利亞公園, 驀然發覺這裡也有這種高錐形的柏樹, 但似僅作園圃裝飾之用, 絲毫阻頂不了北風悍然吹襲, 歪風野蠻亂吹一通, 這南陲之地, 一切便都走了樣變了形, 再也回不去從前。

梵高歷盡坎坷和風霜, 與柏長青; 香江沉淪, 終究是凡卉。




Saturday, November 11, 2017

佛誕



不約而遇
佛誕日來到神前
佛光普照
四面一片花與燭的煇黃
善男女川流擁擠
虔誠塞成火熱一團
尋找下跪上香的空隙
又再祈求一直所求
香火如此鼎盛
燎繞夜空
薰人淚下
不悉祈願達成已否
感恩卻是流在臉上
人生東西南北
四面玲瓏神明
佛在心在
每回重來依歸的所在


Friday, November 10, 2017

寫作

大學寫作指導老師問, 如果作品不被刋登, 沒有分毫收入, 你還會窮一生精力專注寫作, 義無返顧嗎? 多少年後名成利就的作家回答說, 我會。自此以後, 他便再沒有公開發表一個字, 隱居山林野嶺, 不與俗世往來, 在自家的心室冥想修禪, 或仍繼續寫作, 抒發內心, 馳騁字間, 高壽而終。

以手寫心, 他寫了一部大師級作品(master piece), 是美國二十世紀經典名著之一, 迄今已銷超過6500萬本, 現在每年還能賣出數十萬多本。據說他寫出了二戰後美國年輕一代的心聲, 狂熱粉絲無數, 個個都說書內主角猶如自家寫照, 問作家如何有如此深刻認知, 而作家向父親承認, 書中人寫的正是自己。 也許從沒有一本小說能打動千萬計的年輕人, 更甚的是, 作家與讀者竟是如此心聲相呼相通, 人人都自以為是那麥田裡的捕手, 著作因而曠世不朽。

有出版商問, 為何書中主角那麽憤世嫉俗, 好像什麽都看不慣似的, 對這社會有的只是厭惡厭惡厭惡, hate hate hate, 他是否發神經? 作家懶於解釋, 也拒絕作出任何改寫, 堅持故我; 世道phony, 虛偽假假, 就是看不慣眼。或其時在文壇已薄有名氣, 或真的遇到獨具慧眼的伯樂, 很快便有另外出版社願意原封不動出版其著作, 並預言這會是美國二十世紀的大師級名著之一; 作家拒絕任何宣傳, 但小說仍賣個滿堂紅, 身價飆升, 不在話下。

但更早的伯樂是那大學老師, 作家第一篇作品便是登在老師自資所編的故事期刋裡, 還得到25美元的稿酬。老師自詡說, 我眼光精準, 寫作天才迎面走來, 我一眼就能認出他來。老師看到他寫的另一個短篇也很喜歡, 更覺得故事中的男主角很特別, 可以之寫成一長篇小說(novel), 但他說寫長篇很難, 要寫很多很多字, 老師說, 是呀, 不就是要再多寫一些字吧。老師三不五時有意無意催促他寫這小說, 卻不知他有否聽進心裡去。

往昔翩翩少年, 自恃有點聰明, 舉止或帶輕佻, 喜歡追逐女孩; 但成名後, 或是為了逃避一些瘋狂粉絲, 卻搬進山林綠野, 變得孤僻自我, 只躲在自家的工作室冥修及寫作, 對外不問不聞, 甚或自己妻兒, 也鮮有溝通, 惹得妻子經常哭訴寂寞難耐。也許是諾曼第戰場歸來, 死過翻生, 聞過的屍體燒焦味道, 久久不散, 身心難以安寧, 幸而無意中認識印度師父, 找到冥修靜心之法, 心靜, 就可寫作, 從而回到內心所在, 有緣亦是無緣, 重遇真正自己, 不再與人糾結, 至親亦不例外。

看到曠世名著出版的一幕, 不知為何, 竟看得熱淚盈眶, 死命強忍, 怕哭出聲驚動鄰座觀眾; 其實沒看過這名著, 但感覺書中人或亦是自己, 世事紛紜, 事與願違, 看不慣的都很多, 卻也無能為力, 或亦只有怒憤。 當下生活, 某程度上亦是隱居, 無業無着, 獨來獨往, 不與人群, 自得清靜, 終究是無緣之人; 從無分毫的寫作, 旨在抒洩內心, 療傷自慰, 不奢望知音。

作家名成利就, 慧眼精到的老師卻是失意潦倒, 雖則那25美元稿酬或是一生最佳的投資, 此刻求助不果, 悻悻然轉身離去, 山林中踽踽獨行, 猶如寫作, 背影盡是人生。 `


Wednesday, November 01, 2017

日月



遠在深山一清泓
湖光澰灧卻名潭
兒時書中曾相識
幾番日月水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