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17, 2016

瓦城

原先想看的是一齣日本片, 去到戲院看到其外牆碩大的電影廣告畫, 臨時決定改看這台灣片, 只因電影的英文名字引人思緒。早先時候也曾聽說這台灣電影, 知道導演為一緬甸華裔, 說的應是與緬甸華人有關的故事; 電影似備受稱譽, 獲數項金馬奬提名, 但最終似都名落孫山。原先屬可看可不看的選擇, 幸虧戲院門外的一念之間, 不然或會錯過這令人感動的南國光影。

電影開場的公司字幕, 赫然有泰文名稱的製作公司, 似還佔一頗重要的位置, 心裡不禁狐疑為何如此。原來這與緬甸有關的台灣電影, 故事發生地全在泰國, 順理成章整齣電影也在泰國拍攝; 戲中只河流邊境上出現過一面緬甸國旗, 及在年輕男女主角對將來想怎樣的對話中, 提到了台灣一次而已。電影拍得沉穩冷靜, 一個鏡頭不動放在那裡三數分鐘, 看飲食起居尋常營生, 沒有什麽激動的悲喜跌宕, 現實人生從來沒有什麽太多花巧。 講的是緬甸非法移民在泰國打工賺錢的故事, 沒有身份証找不到相對體面有前途的工作, 只能到一些小餐館或市外工廠幹活; 有人安於現狀, 期望賺到一定數目的錢後便回緬甸故鄉開服裝店做點小生意, 如男主角, 有人一心要拿到一張身份証, 到曼谷大都會尋找更好的機會, 甚或有了護照, 可以到更好更遠的地方去, 如女主角。

經常到曼谷去, 亮麗的天際線, 寬敞的豪華商場, 輝煌的佛寺廟殿, 看到的或都是美好的事物, 而那些陋巷暗處的餐館後場, 城市遠郊的深深工廠, 全不在旅人的視線之內。也聽說泰國有很多來自緬甸的非法勞工, 但沒想到的是他們當中其實不少是年輕華人, 就電影看, 這族群在泰國好像還不小。戲中人相互詢問來自緬甸何處, 都答蠟戌, 然後第幾區第幾區, 一派他鄉遇故知境況; 也許這故鄉地方不大, 通過一兩個人, 大家也就相識了, 甚或暗中相戀了。

網上查了一下, 蠟戌位於緬甸撣邦北部, 似是一交通樞紐, 有機場, 是通往曼德勒等大城市的必經之地; 人口據說約三十萬, 一大半為華人, 而就戲中他們所講的國語, 似有很重的雲南口音。撣邦為緬甸最大的邦, 好像二戰後一些國民黨軍兵流落之地, 繼而繁衍為一不小的族群, 在當地的軍政經舉足輕重; 但也好像說世界上沒有人承認他們的身份, 故有歌者稱他們為亞細亞的孤兒。然則, 戲中年輕男女或都是孤兒後裔, 遠走他鄉的他鄉, 天涯漂泊, 孤兒更孤。

看不出電影所述的時代背景, 是以前軍政府統治時代, 抑或經過民主選舉後昂山素姬主政的當下? 如是當下, 緬甸華人的境況是否比過去好, 年輕人機會是否比過去多? 但從新聞看, 並不是所有居緬民族都受同樣對待, 上百萬的羅興亞人似被主流緬甸人排擠, 甚或殘酷殺戮驅逐, 有人說這信佛的國度, 想對非我族類非我教類進行種族大清洗。世界各地不少人呼籲昂山素姬要正視此一問題, 為羅興亞人的困境做點事, 保障他們的安全, 但民主女神似都置若罔聞, 不問不聞, 令世人側目, 狐疑女神掌權後是否已經變質, 已變成民粹的魔頭, 佛國並不平和?

電影英文名叫The road to Mandalay, 中文[再見瓦城], 據說瓦城者, 即曼德勒, 是當地華人對其之暱稱。不知怎的, Mandalay給人一種金碧輝煌的感覺, 但通往之路, 卻是再見之途, 中英文名稱, 是否有着反諷之意? 電影海報上字句: 異鄉別戀, 妳想擁有世界, 但我的世界只有妳。 在困境中, 女的或更意志堅強, 且更有野心及本錢, 可出賣身體, 終於拿到夢寐以求的身份証; 而男的踏實戇厚, 卻只有一身蠻力可賣, 熊熊烈火下的血汗, 忍藏着那一份難以言傳的深情。那一夜, 她留宿家中, 彼此上下並排而睡, 她上他下, 他伸手想觸摸她靠在床沿的手, 就差一點點, 沒敢; 而這最後一夜, 他把深情插進她的胸膛, 繼而倒地自剔, 頸血汩汩流滿一地, 血腥得令人不敢直視, 也是上下並排而躺, 以為兩手終可相觸, 電影卻戞然而止, 沒有。

曼谷BTS高架鐵路下, 多少異鄉人在雨中相擁哭泣?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