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一度, 本屆於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奧運已經曲終人散, 殘奧卻正進行當中, 但似乎並沒有太多人關心, 世人跟紅頂白, 或也是歧視之一種。熱熱哄哄的兩星期, 並沒多大關注, 只從新聞報道中得知一些結果而已。現場直播只看了一兩個小片斷: 中國諶龍在羽毛球決賽中二比零打敗馬來西亞的李中偉, 打贏決勝分的一刻, 激情無比地瘋走躺地, 看得沒甚感覺; 男子十米高台跳水準決賽, 看了英國人氣選手戴利跳了兩回, 似都是最低分, 排在第18位榜末, 最後也被淘汰, 無緣決賽, 卻似有少許戚然。據說戴利於初賽是最高分的第一位, 準決賽卻包尾, 始料不及, 事後看到英國媒體訪問他有何感想, 直說傷心傷心(heart-breaking), 一心以為奪金有望, 事與願違, 唯有再苦練四年, 期待東京了。
整個奧運最令人感動的, 或是新加坡21歲游泳選手約瑟林於男子百米蝶泳中力壓水神菲比斯勇奪金牌莫屬。八年前羞澀的十三歲男孩跟遠來新加坡備戰北京奧運的心儀偶像合照, 哪想到將來會同場作賽並力壓獲勝, 難得神級偶像不以為忤, 雖則本屆奧運只此一項屈居人後, 仍第一時間喜孜孜地向小粉絲道賀, 欣喜之情, 溢於池水。事後記者會上, 歷屆總數23面金牌得主的游泳巨人, 不斷叫記者向約瑟林發問, 因他才是此項賽事主角。年輕泳手為新加坡取得開國以來第一塊奧運金牌, 舉國歡騰, 英雄凱旋回國所受到的讚美和稱譽, 自是另一個故事了。
年輕泳手名字叫Joseph Isaac Schooling, 新加坡華文媒體將之譯為約瑟林, 兩三年前在一些世界游泳比賽中己露頭角, 受到廣泛報道, 其時已好奇這生得一副亞洲人模樣的青年究竟是何族裔, 華人、馬來人? 但一直未見有任何介紹或報道, 心中一直納悶。這回一登龍門, 聲價十倍, 終於知道他的一些來龍去脈了。據說其祖父為英國將領, 駐守殖民地時的新加坡, 後來娶了一馬來歐洲混血女人, 或是如此, 約瑟林的父親一副歐人模樣, 而他母親則是來自怡保的華人, 所以也有華人血統, 如此複雜的血緣溝和, 某程度上或亦是新加坡的寫照吧。藕斷絲連, 擺脫殖民地宗主自立為國, 多少年後, 為國爭光的, 卻仍是一英國姓氏。
而英國在本屆奧運也是成績蜚然, 所獲金牌數目居美國之後, 僅壓舉國體制或更打針吃藥的所謂體育強國中國, 隱然有大快人心之感。如此美滿成績, 有人說幕後功臣(the unsung hero)或是前首相馬卓安, 因他當政期間, 大力堅持成立國家奬券局, 發行彩票, 彩池除了得奬派彩外, 有相當一部份撥給有關體育當局, 以資助有潛質有能力的運動員, 成績越強資助越多, 運動員毋庸擔心財政壓力而專心練習、比賽, 日子有功, 自2008年起, 奧運成績一屆比一屆好, 本屆終榮登金牌榜亞軍寶座。
1988年於加拿大卡加利(Calgary)舉行的冬季奧運會, 英國的成績好像不怎麽樣, 但卻有一位參賽運動員成為當屆焦點話題, 被稱飛鷹(Eddie the Eagle)。其實他並不是專業運動員, 所參加的高台滑落跳遠, 好像也只是臨急抱佛腳學了幾個月而已, 所跳距離只是勉強達到奧運標準, 而在奧運中所跳的成績只排榜末, 但已是英國的最佳紀錄, 因為自1929年, 英國從來沒有運動員參加這高台項目。
主角姓Edwards, 暱稱Eddie, 小時候腳好像有點問題, 後來治好, 從小便夢想能參加奧運, 幾達朝思暮想, 不務正業, 就是要參加奧運。但夏季奧運會的項目, 跳遠跳高舉重, 他一個都不在行, 後來改學滑雪, 把目標放在冬奧, 好像也有點天份, 國內比賽得奬無數, 但不知是得罪英國主管奧運參賽選拔的人還是成績並非標青, 沒有入選國家隊。爸爸勸他不要再妄想了, 還是安心立命地跟他學做一個泥水匠吧。不情願地跟着爸爸工作, 偶爾看到高台滑落跳遠比賽, 他竟立志要參加這項奧運項目, 坐言起行, 單人匹馬便跑到德國滑雪場地邊學邊打工。
其貎不揚, 身材還有點肥胖, 動作或也沒有別人靈活, 而且他己經廿二三歲了, 人家學高台跳遠, 一般從五六歲就開始, 臨老學吹打, 受人白眼是難免的。然而他不在乎別人眼光, 我行我素, 一心就是要參加奧運; 15米高台滑跳而下, 似沒有任何難度, 但70米高台就不一樣, 每次滑下都跌個人仰馬翻, 有一次更傷得厲害要住院, 後來得一高人指點, 終可高空遠跳並安穩地落地, 而成績也達參加冬奧標準, 英國奧委會有關人員無可奈何, 只好讓他參加。但隊友似都看不起他, 並故意捉弄, 致令他錯過開幕禮的選手進場儀式, 實是可惡。
70米高台急速滑下, 安穩地降落雪地上, 人家跳了一百多米, 他才幾十米, 包尾是難免的, 但他或性格樂觀開朗, 自己高興得不得了, 在場上手舞足蹈, 狀如大鷹飛翔, 由電視傳播世界, 竟廣受歡迎, 成為焦點, 舉行記者會, 座無虛席。為了証明自己是嚴肅對待這運動, 並非十五分鐘的名氣小丑, 他毅然決定參加他從來沒跳過的90米高台。電影中, 全場屏息以待, 看飛鷹如何滑翔而下, 還是眾目睽睽下跳個粉身碎骨; 急速高台滑下, 雙腳一離滑道, 整個身軀向前橫臥空中, 直如大鵬遠颺, 要着地的一刻是關鍵所在, 成與敗就在一剎, 千鈞一髮從雪面邊緣拗腰而上, 整個人安穩立起着落, 贏得全場雷動的喝采聲, 爸媽在家看電視也歡呼不已。
真人真事改編, 航機上觀看也為之驚呼, 而在現實中, 戲中人後來也成為英國名氣人物, 據說也曾跟戴利表演雙人高台跳水作慈善籌款或什麽。但他當年參賽過程似有點業餘兒嬉, 故後來冬奧會也修改條例, 要達到一系列的成績才夠資格, 而非一次達標即可。但Eddie那種鍥而不捨的儍勁或才是觸動人心, 正如戲中的比賽評論員說: 奧運精神並不在於勝利(win)和榮譽(triumph), 而是在於參予(take part)和奮鬥(struggle)。
凡夫俗子, 難登奧運舞台, 但參予和奮鬥, 或也是人生。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