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19, 2011

早晚,This is it.

故事選擇成都作為背景城市,主要會是因為那裡的天氣嗎? 長年灰濛濛的天空,鮮見陽光,是否影照劇中各人壓在心頭那股揮之不去的陰霾? 每人天上一片陰霾的天,好像都各自有着難言的苦惱和鬱結,那怕看似樂天的大胖子肥皂也有傷心的時候,MJ死了,他似頓時失卻人生目標和希望,哭得不能自已。

從電影看,大國崛起的城市風貎一點都不令人嚮往,千市一面,連劇中人也感到壓抑非常,非得坐火車逃脫他處不可。坐上火車(應不是高鐵吧),過橋樑過山洞,隨風搖擺心亦飛翔;只是城外的天氣也是一樣的陰霾,風光一點都不明媚,山水也蒙上灰色,儘管劇中人常老師(張艾嘉)望着觀音廟外的高山流水不住地說:太美了太美了,觀眾卻一點也感受不到,我想並不是攝影師力有不逮之故,或是我偏見,應是現實中有着沉淪的國土,早晚淪喪。

那年MJ突然死了,離他久休復出要在倫敦開50場演唱會只差一兩周的時間,全世界都為之驚愕不已,那些死心塌地的歌迷更是傷心欲絕,如喪考妣。由於MJ生前在媒體上的舉止一向古怪神秘,大家不明就裏,對他的死眾說紛紜。有說他身體本來就不好,靠藥物苟且支撐,也有說他因坐食山崩所以才復出,年紀已大怕體力不夠完成不了50場演出,故壓力過大,要靠鎮靜劑才能入睡;後來他的私人醫生被控告疏於職守致成謀殺,或就是因他給MJ注射了過量的藥物之故。

MJ死後,有關方面發行了一齣紀錄片[This is it.],內容乃MJ為籌備倫敦演唱會的一些綵排實況。與一般人的想法或大相逕庭,片中的MJ仍然活力充沛,聲音仍如未轉童聲的高尖亢越,舞姿仍如往昔的跳脫不覊,高挑身材也看似健康非常,臉容精神飽滿,一點都不像是有病或有異行之人。許是世人誤會了他,他本就沒什麽不正常,只是一個想活在自己天地的名人吧了。或許他真的不願長大,想像小飛俠一樣,在自己的NEVERWONDERLAND自由飛翔,他喜歡跟兒童小孩為伍,甚至同床,或只是設想自己還沒長大成人,不過是小孩般單純的願望而已。MJ的歌曲也經常唱到兒童小孩,高呼WE ARE THE CHILDREN;就片中所看,他也好像關心環保,也許當今地球暖化、污染、反常等事,也曾令他傷心難過。看完這紀錄片,我想不少人定會想MJ倫敦演唱會終歸沒有成事,實是世界的一大憾事,經典傳奇不再。他以50之齡遽然而逝,對一個不願長大的兒童來說,不知是早了點還是晚了點?

[音樂人生]裡面的KJ,似是一音樂天才,十一歲即代表香港去捷克參加某世界性鋼琴比賽,但到頭來他並沒有成為像郎朗李雲迪般著名演奏家,或是性格使然之故。十七八歲時的KJ似乎沒有好好的專注學業或鋼琴演奏,但他絕大部份時間都花在學校的音樂活動上。他指揮樂隊,態度非常驕橫跋扈,一些隊員都受不了,但卻因他近乎專制的堅持,有時甚至偏離人家比賽準則,他們學校在校際音樂比賽得了總冠軍;而當所有人都為輝煌成績在激昂歡呼時,他卻獨自站在一角,冷眼旁觀,似沒有太大的喜悅或成就感。

KJ跟人辯論時經常强調要有人性(human),而他或也想利用音樂帶出人性的一些什麽特質,但卻沒能說得明白,致令觀眾也一頭霧水,不明其所以。在捷克比賽,KJ有回跟父親在鏡頭前聊天,十一歲的他竟說到人的一些情況或困境,說着說着,不知是否想到生老病死的無奈無助,他竟不自覺地簌然淚下,當中的激動情緒似不是十一歲兒童所有的。也許KJ曾是一早慧的小孩,在不停的鋼琴彈奏中,一些已逝大師的樂曲章節不知不覺影響了他,剎那間震憾其心靈,令他過早地感受到無名的哀傷;漸次長大,哀傷在某闕變奏曲的過門處卻又轉化成不安躁動,人性難解,似懂非懂,徒令翩翩少年失卻內斂。也許再長大些再晚一點,有了更多的經歷,少年得志的KJ對人生對人性會有另一番別有洞天的體會和見解吧。

[觀音山]裡常老師問廟裡的看管早晚是什麽意思,何謂早何謂晚,這早晚又是誰定的呢?青春如夢,世事茫茫,我們早晚會明白其究竟嗎?

This is it. 也就這樣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