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25, 2018

道具

上野徒步淺草, 經道具街, 幾盡食事器具, 鍋鼎碗碟勺箸, 應有盡有。仿造食材, 海鮮大盛, 栩栩魚生, 琳瑯定食, 人生若道場, 道具添繽紛。

淺草

淺草古寺, 人頭湧湧, 魚貫階下, 等拜神明。雷門巨燈, 昔日看戲, 廣告常見, 東瀛第一印象, 或此莫屬。淺草妖姬, 舊曲繚繞, 芳踪卻杳; 周邊觀光, 年輕車伕無數, 穿梭猶如隱者。

天樹

隅田川畔, 朝日金旺, 吾妻橋過, 天樹聳立, 老區新標, 大街小巷, 舉目可及。

或神社祭日, 祀者街巷出沒, 每夥三數拾人, 和服穿著, 坦腿露膝, 男女老少, 人人一式, 席地而坐, 啖餐便當; 服上有名, 或神社或佛寺, 因夥而異。

祀遊

VID_20180916_151201

午後, 陽光和煦, 街道淡寧, 忽聞遠處喧喝聲, 趨前顧視, 只見祀人肩拱神庵遊街, 左右兩排, 密麻無隙, 有男有女有少; 庵重千鈞, 領者吹哨么喝, 一呼眾應, 九牛二虎, 力有所逮。汗水汩流, 碎步維艱, 卻也燦爛臉容, 情緒高漲 心無罣礙, 盡力盡興。祀者自遊自興, 旁觀闕如, 遠來旅人, 恰逢其會, 竟亦激動不已。

祀遊何事? 神庵有條布書曰:奉祝天皇陛下御即位三十年。

両國

両國, 相撲競技所在, 館外人集; 選手步出, 濃密髮髻, 鮮色和服, 魁橫如山, 巍巍顫顫。撲迷者眾, 握手拍照索名, 明星無異。

北齋

自詡江戶之地, 有北齋美術館。北齋漫畫, 寫盡庶民百態, 江戶千橋, 富士三十六景; 不期而遇, 震憾如斯, 前未之有。浮世如繪, 真的寥寥幾筆, 人物活形活現; 梵高為之痴迷, 西洋印象, 東洋北齋, 情牽今古。

Friday, September 21, 2018

可樂



庶民下町
旅人絡繹摩肩
穿梭覓食在橫町
公園看過春花落櫻
卻總錯過盛夏紅荷
只得滿池風葉
綠綠擎擎不忍
不悉他來國寶境況
幾許慵懶遲緩
黑白從來分明
在這恩賜的所在
原味可口
上野可樂

Friday, September 14, 2018

演奏


鬧市中一道清泉
幽幽汩汩
涓涓細流
小學生的藍白演奏
漫不經意的吹打拍擊
稚嫩卻純熟
不喜不驚不澀
木木沒啥表情
烈日下的泰樂清泉
濯足而過
幽幽清涼

Monday, September 10, 2018

華富

坐38號巴士在華富道口下車, 過了條小馬路, 路角處是一家只寫英文名稱的國際學校, 像是間小學, 隔着圍欄看進去, 不大的操場上有一班學生在玩球, 跑來跑去, 都戴着紅色草帽子, 烈日下看不見臉容, 卻非常醒目。華富道似是一條微微下坡斜路, 沿路走下去, 不一會便看到斗大的[華富邨]豎直三字, 寫在一七八層樓高的牆壁上。路上沒什麽人, 兩旁都是這種不高的舊式公共樓房, 對面寫着華富邨的那幢好像已沒人住了, 這邊稍有人氣, 有幾家商店開着, 有政黨開的社區辦事處, 商店像是一格一格同面積的鋪面, 整個感覺像是正走入過去的公共屋邨, 走入六七十年代。

再往前走, 便是商場食肆街市區域, 人也多了起來, 或是屋邨的中心地帶, 旁邊還有巴士總站, 衣食住行或都離不開這裡; 烈日當空的中午時分, 路上來來去去的似都是上了年紀的邨民, 年輕的或都上班上學了吧, 但小孩兒童似沒見到一個。頓時想起日本電影[嫲煩家族]中, 三兒子望着窗外斜坡說, 小時候這裡很熱鬧, 到處都是小朋友在蹦跳玩耍, 童聲笑聲不絕, 但現在都已沒有了, 很靜; 這回第一次來華富邨, 竟也有這種不鬧感覺。

華富邨似1968年落成, 是香港最早期有名的公共屋邨之一, 有獨立廚廁, 座落在一小山坡上, 面向大海, 自成一角。 網上有看到當時香港新聞處拍攝的介紹影片, 先來一個鳥瞰鏡頭, 海天一色, 幾幢樓房散建在山坡的上下, 接着見一身著唐衫褲年輕婦女, 手抱一幼兒, 在或剛分配到的單位內走動到處觀看, 由譚炳文旁白, 說這公屋設施如何如何, 一把非常親切的香港聲音。窗外大海一望無際, 雖則黑白, 觀感卻是一片亮麗寬廣, 充滿希望色彩。這南島海天一角, 或亦風水寶地, 孕育多少社會棟材, 現在不時有聽到城中一些名成利就人士說, 他們小時候住在華富邨, 那時生活怎樣怎樣, 緬懷不已, 如今偶爾舊地重遊, 看到一些老店鋪還開着營業, 更是如數家珍, 喜不自勝。

但那時搬進華富邨居住, 會不會有與世隔絕之感呢? 在還沒有香港仔隧道的日子裡, 邨民如要到港島市區工作上學, 每天來回, 是否山重水復很費時呢? 家住北角, 小時候媽媽有一段時間也到香港仔黃竹坑的工廠做工, 每天早上六點多就出門, 好像到某處等廠車, 車子從北角到銅鑼灣到灣仔, 然後爬上司徒拔道到半山頂, 再走什麽山路下坡到香港仔, 如此顛簸勞碌的漫漫車程, 媽媽那一代一路走來, 似也從沒叫過一聲苦。

這次是到一家基督教團體辦的護老院參觀, 院舍就開在山坡最底下的一棟公屋樓裡, 與屋邨同齡, 今年也慶祝五十週年。院舍佔兩層樓, 每個公屋單放四張床住四人, 據說整個院舍也只能收四十位長者在此安老, 現在滿員, 申請由政府統一分配, 排隊輪候。也許歷史悠久, 設施各樣都呈老舊, 間隔侷促, 實難與一些新近落成的院舍相比。1968年開的護老院, 那時進去住的都是些什麽人呢? 那時年輕人口佔多, 不像現在, 院舍宿位會否供過於求? 據說有50年歷史的華富邨很快要拆卸重建, 拆卸後這老人院將搬往何處, 年輕女社工說, 他們現在還不知道, 一切就等政府安排。

原來總站有42號巴士直達北角碼頭, 途經香港仔市中心, 穿過香港仔隧道, 很快便到了銅鑼灣, 原來一點都不遠, 但拆建後, 還會是給庶民百姓安居樂業的所在嗎?

海天一角, 風水寶地, 華富不遠, 香江已老。





Monday, September 03, 2018

名字


因一齣戲去旅行
來到這意北小城
烈日下的黃色
似曾相識
跟戲中色調契合無異
晌午時分卻是如斯靜悄
對面教堂亦已關門
偶爾有人騎車而過
為廣場滑一道漣漪
戲中二人也騎車而來
這不大的金黃廣場上
發生了幾許炙熱的夏日情愫
此刻廊下獨坐
烈日無聲
歲月靜好
沒有呼喚
沒有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