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30, 2010

我們


幡幟高張
我們飄揚
你們看見
他們怎樣
無分彼此
當愛不讓

Saturday, August 28, 2010

驚夢

人墮夢中
一重又一重
如何醒來呢
潛行凶間
靠的是庇雅芙的歌
non, je ne regrette rien
不,我此生無悔
管它是夢是醒
人生如夢
夢如人生
閉上眼睛
沉入深深黑淵
是喜是悲是綺夢
一番驚嚇追逐
煉獄漫漫無了期
一言一曲一什麽
匆匆驚醒
卻又墮入另一人生

半夢半醒
南柯堪驚
舊夢不須記
逆旅人生
只記這刻片斷

Thursday, August 19, 2010

親親


夾岸歡呼撐起雨中的運河
他們搖搖晃晃而過
睽睽眾目起伏有致
眼閉手牽心口相印
在藍與白的國度
磁性相吸
同性不拒
衣襟盡濕也想你看見
這如幻如彩的親親

Friday, August 13, 2010

加沙監獄

今日明報轉譯彭定康一篇文章,題為[加沙監獄],記述他最近一次到訪加沙的所見所感。對150萬巴勒斯坦人擠活在這塊45公里長約8公里寬的被禁錮的土地上的苦況,彭的不安和同情溢於言表,但對以色列政府如此不人道的政策卻不敢指責太多,只婉言希望當今歐美領導能正視此問題,嚴正告知以色列[現在應該移走踩在加沙喉嚨口的靴子],讓其能有喘息的餘地。

以色列說縱使禁運森嚴,但加沙並沒有人在挨餓,他們只是讓巴勒斯坦人on a diet 而已。狡滑的猶太人以受害者自居,但他們對待別人的方法,或跟納粹希特勒本一丘之貉,實在進行着另類種族滅絶。他們把加沙造成天然的大監獄、大GHETTO,裡面人類文明的社會架構幾已被摧毀殆盡,生活其中或不需挨餓、能苟活,但人的智、意、德、行卻沒有舒張發展的空間,或從一出世即慢慢消萎,終變成沒靈魂的行屍走肉,一個民族也許就如此被消滅掉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或不是精明猶太人的處世格言。奧斯維辛集中營並不遙遠,加沙監獄就在眼前,當今世人卻視若無睹,這究竟是對神或是對祂選民的APPEASEMENT呢?


彭定康﹕加沙監獄
【明報專訊】(寫自加沙城)進入加沙地帶比進入警戒級別最高的監獄還要難,這塊地帶只有45公里長、大概8公里寬,卻是加沙150萬巴勒斯坦人生活的家園。在圍牆、瞭望塔和致命的緩衝區的包圍之下,我憑藉一張好不容易得來的簽證通過了Erez crossing——那裏有鐵門、百無聊賴的青年移民官和掃描設備的盤查。鐵門另一端是進入這部分巴勒斯坦領土被鐵絲網包圍的1公里長通道,這塊土地被以色列、埃及、地中海,還有國際社會的集體冷漠壓得透不過氣來。

在酷暑中走過那條狹長的鐵籠通道,感覺如同經歷了世界末日一般。小群的巴勒斯坦人正在拆碎沙地上隨處可見的混凝土塊,這些混凝土塊是加沙工業設施在轟炸後的殘留物。他們捶打這些混凝土塊,收集裏面的鋼筋和沙礫。他們的勞動成果被長滿疥癬的驢和馬拉車拖走。這可以勉強算作加沙唯一的工業。

世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注意到加沙生活的恐怖,隨後又會回到看世界盃或計劃暑假中去。2008年12月和2009年1月發生的軍事襲擊將我們驚醒,1300多名巴勒斯坦人(包括300多名兒童)和13名以色列人在襲擊中喪生。以色列國防軍今年5月襲擊運送救援物資的土耳其船隊,讓我們再次注意到這個似乎永遠講不完的恐怖故事,9名平民在襲擊中喪生。

封鎖目的不是要餓死加沙人

談到以色列軍事行動時你必須小心用詞。認為加沙存在人道主義危機的人,不該將這裏的局勢與旱災或戰爭中的埃塞俄比亞或蘇丹相提並論。加沙的條件的確艱苦,民眾也確實在受苦受難。以色列政府已經否認加沙人正在捱餓,並且已經放鬆了進口限制,但封鎖的目的從來不是要餓死加沙人,曾任以色列前總理沙龍助理的Dov Weissglass早就有過著名的論述——以色列的目標是「to put the Palestinians on a diet(讓巴勒斯坦人節食)」。

以色列人的部分目標是因為哈馬斯政治控制加沙地帶而對巴勒斯坦人實施集體懲罰。哈馬斯在2006年巴勒斯坦被佔領土全境選舉中獲勝,並與法塔赫共同成立了民族聯合政府。美國、以色列和國際社會的大多數國家而後猛烈攻擊這一結果。進行選舉本來是件好事——直到錯誤的一方在選舉中獲勝。

隨加沙進口管制的變化,不允許進口的商品清單取代了允許進口的商品清單,更多的商品會被運進加沙,但購買我在一家加沙高檔超市看到的果醬、健康麥片、香醋和罐裝檸檬醬根本與普通百姓無關,80%的加沙民眾依靠緊急糧食配給維持生計。

公然無視國際法和文明行為

此外,普通的加沙百姓不能重建住房和學校,因為建材屬於違禁物品,或只針對聯合國項目實行小量配給。任何能恢復加沙工商業的原材料都被禁止。

這就是以色列政策的核心,公然無視國際法和文明行為的慣例。隨朱古力和小豆蔻現在被允許進入加沙,以色列正在實施一種「更加聰明的」封鎖,讓這裏的巴勒斯坦人與世隔絕、窮困潦倒、靠救援為生,但卻不會餓死。

二次起義(編按:指2000年至今的一輪衝突)之前我曾經到過加沙,當時那裏有工廠和農場,這都是創業活動的實例。現在絕大多數已經被掉了。2009年加沙襲擊結束後,以色列軍用推土機將工廠夷為平地,強行劃定的邊界地區吞噬了加沙地帶29%的農地。

合作實施封鎖的以色列和埃及,長時間對從埃及邊境地下蜿蜒而來的地道(可能達千條之多)視而不見,黑市商品通過地道源源不斷流入,隨後哈馬斯開始對這些商品徵稅。正當的潛在巴勒斯坦商人(也是中產階級的骨幹)因此被徹底摧,敲詐勒索則蔓延開去。

參觀醫院時你會對封鎖造成的人道問題感同身受,就像我以巴勒斯坦醫療援助慈善組織會長之名參觀醫院時感受的那樣。救命的藥品時常短缺,設備時常因停電或零件供應不足而無法正常運作。重病者要得到特殊許可才能進入西岸的醫院接受治療,據說有人為求被允許出境還被迫與以色列安全機構合作。醫生和學生只允許偶爾離開加沙到國外開會或上大學。

加沙仍然是巴勒斯組成部分

一年前我曾對抵制以色列大學的國際呼聲強烈表示反對,可是加沙地帶的封鎖卻意味巴勒斯坦的學術生活遭到以色列的抵制。以色列現在應該移走踩在加沙喉嚨口的靴子。

以色列有些人(如外長利伯曼)似乎想要無視《奧斯陸協議》,徹底切斷加沙與西岸的聯繫,並將加沙推向埃及,但加沙仍然是巴勒斯坦不可分割、且日益壯大的組成部分。如果保持3.5%的年均人口增長,加沙居民人數將在15年內倍增(同樣在這段時間內,世衛組織預計加沙人口的水資源將會耗盡)。

你在加沙看到的驚人數量的孩子,將會繼承一個什麼樣的世界?集體懲罰能否將他們變成溫和、守法的奴隸?如此不道德的行為不會得到歷史的支持。

我希望看到一個自由、民主的以色列,忠於它最初的價值觀並與鄰國和平共處,但它不可能通過這種令人震驚的加沙政策達到目的。以美國政府和歐盟為首,世界應把這種想法明確地告訴以色列。

作者彭定康是英國末任港督、前歐盟外事專員,現任牛津大學校監

Sunday, August 08, 2010

歡樂之城

Gone are the days when my heart was young and gay.縱使年紀老大,但來到仲夏的阿姆斯特丹,你準能找回那顆年輕及歡樂的心。

早上下着綿綿細雨,心想中午或會放晴,昨天不也陽光普照,而且氣溫不高,輕衣短褲頗怡人;天空猶如油畫般的淡淡粉藍,綿綿白彩聚散飄浮,令人不時仰頭,像是看望久違的好朋友。但今日天公不作美,雨整天沒完沒了,時大時小,惟人們的心情一點沒受影響,他們都準時擠擁在運河的兩旁,雨大便撐傘,傘面五顏六色,把運河邊撐張得繁花似錦。

河上巡遊開始了,一艘接一艘裝飾得花枝招展的小艇在夾岸的歡呼聲中緩緩而過,加上自家艇上强勁的音樂聲,偶爾不知從哪噴射而的漫天彩紙,樂紙喧天,連河上的長客海鷗此時也要躲得遠遠的。每一遊艇的裝飾似都有一主色,紅橙黃綠青藍紫,更多的是粉紅,雨雖然下個不停,河上卻幻化出一道普天同慶的彩虹。艇上主角的裝扮各出奇謀,有赤體小褲,有裹身婚紗,有非洲土著、有東瀛仕女,有警察也有軍人,形形色色;艇上也帶有各自不同的訴求和信息,援助愛滋病、支持非洲同性戀、為年輕出櫃自豪、爭取變性人權、緊記歐洲還有國家不允許同志遊行,也有商業公司公用企業,一些廣告似少不了,但岸邊觀眾應不會太上心,一場熱烈的雨中河上巡遊,五湖四海的旅人共聚同一時空,强勁樂音中你扭動身軀,我揮手拍和,彼此為彼此歡呼,年輕的年長的,男男女女,同在岸上河上,大家此刻都有一顆歡樂的心,管它同性不同性、戀愛不戀愛。

滿街滿巷的遊人,電車單車穿梭穿插,街頭派對處處,樂音震天,人人似沉浸在一股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氛圍之中。但此刻的歡與笑是實在的,在運河兩旁、在路邊茶座,也在街頭舞池中、在等進博物館的長龍中,更在每一旅人的夏日心坎中。Gay,是歡樂,Pride,是自豪,仲夏的阿姆斯特丹真箇是歡樂之城,有幸走在城中,竟也沾上幾分自豪。